1、宁河区,地处天津市东北部,是天津市的东大门,行政区划代码120117,辖区总面积1414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39.53万人。
天津市行政区划图
2、宁河县始置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因蓟运河贯穿全境且多发水患,故命名宁河县;建国初期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9年宁河县同汉沽区合并,称汉沽区;1961年复设宁河县,属河北省唐山专区,翌年复属天津专区,1973年划归天津市管辖,2015年撤县设区。
宁河区区域位置图
3、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天尊阁是一座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观,位于宁河区丰台镇,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现仅留存有大阁一座,阁高17.4米,为三层木结构古建筑,最下层为天尊阁,中层是王母殿,最上面一层名紫微殿。
天尊阁
4、天津宝塔寺位于宁河区境内,始建年代不详,明天启,清乾隆、嘉庆年间历经三次重修,建国初期被毁,现仅存嘉庆时期重修宝塔寺记石碑一座。2011年印良法师发起重建宝塔寺的方案,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寺内设禅、律、净、密佛学院各一,是全球首家融合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为一体的大型修学寺院。(在我国历史上佛教主要分为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分别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名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与密宗又名真言宗)
5、宁河区历史悠久,区境内拥有多处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田庄坨战国古文化遗址发现于1953年,位于宁河区板桥镇田庄坨村,是天津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翌年又于附近发现同时期的墓葬群,曾出土有夹云母红陶翁、灰陶绳纹罐残片等战国时期遗物以及泥质灰陶罐、陶盆、筒瓦、五铢钱等汉代遗物;
天津田庄坨遗址
林节战国古文化遗址是一处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居住遗址与墓葬遗址,位于宁河区压林庄村东,1977年首次发现,出土遗物有夹砂红陶翁、缸、釜以及夹砂灰陶醉翁碎片等;
前七里海北岸战汉古文化遗址包括:西塘坨村遗址、双坨遗址、东塘坨村墓群、表口村桃园岑的老蚊地、东大水坑、杨家岑遗址、洛里坨北大岑遗址和岭头村遗址等共八处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地,1957年至1977年发现;
后七里海北岸战汉古文化遗址位于后七里海北岸潘庄至桐城一带,发现于1957年,包括老安甸村八里堂、大海北村西城顶子、张庄村东城顶子、杨庄张码头、躲军店窑台子、小海北桃园以及桐城城尔坨等七处战国至汉代时期遗址,既发现有居住遗址,也有墓葬地与冶炼作坊遗址,出土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制的缸、盆、壶、翁、甬、甑(zèng)与五铢钱等诸多遗物。(甑为古代蒸食物用的一种炊具)
6、宁河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作为退海之地,宁河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特色水产品银鱼与紫蟹在明清两朝曾是宫廷贡品。
银鱼蒸蛋
7、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天津地区最大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有白鹳、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十余种,以及国内仅此一处的古牡蛎滩自然遗迹。因地处天津市划定的永久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公园于2015年9月永久关停。
七里海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
8、义聚永酒文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天津市第一家酒文化博物馆。
义聚永酒文化博物馆
9、于方舟烈士故居位于宁河区芦台镇表口乡表口村,建于1943年,院落东侧墙建有一座陶瓷影壁,上有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亲笔题写的“津门之光”一词;
于方舟烈士故居
于方舟,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原名于兰渚,是天津五四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也是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1919年同周恩来总理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新生社”,1922年在李大钊同志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天津地方执委会书记,1927年以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的身份领导了第二次玉田暴动,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于同年12月30日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7岁。
于方舟烈士旧照
10、齐燮(xiè)元,原名齐英,字抚万,号耀珊,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生于顺天府宁河县,直系军阀将领,早年学习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后赴日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0年接任李纯成为北洋政府第4任江苏督军,直奉二次战争战败后曾流亡日本,1925年归国投靠直系军阀吴佩孚,后因北伐战争而再度下野,隐居北京、天津。抗日战争时期曾参与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创建,1945年以汉奸罪被逮捕,翌年执行枪决。
齐燮元旧照
11、王锡朋,字樵慵,是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定海三总兵”之一。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出生于顺天府宁河县,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武举,历任游击、参将、副将等职,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调吴淞协助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道光二十一年同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总兵郑国鸿率军进驻定海,同年8月英兵2万余人进犯,攻打竹山门,三总兵率众浴血奋战六昼夜,因寡不敌众而相继殉国。王锡朋是三位总兵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没有找到尸体的一位,道光皇帝赐谥号“刚节”。(在中国古代谥号中,致果杀敌,威武不屈曰刚;能固所守,临义不夺曰节)
王锡朋画像
王照,字小航,号芦中穷士,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出生于顺天府宁河县,是著名抗英民族英雄,“定海三总兵”之一的王锡朋曾孙,我国近代拼音文字的倡导者,“官话字母”方案的制订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与徐世昌等人在芦台合办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为当时全国首家州县地方学校。后因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而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潜回国内,在天津创制“官话字母”,其著作《官话合声字母》是我国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方案。辛亥革命后寓居南京,曾短暂出任读音统一会副会长一职,1933年病逝。
王照画像
ps: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