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泰山关系密切:汉封禅泰山,出谋划策的是方士;唐宋封禅泰山,张罗其事的是道士,道教贯穿了封禅大典。
同时道教对泰山景点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文化设计,从岱麓至岱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构造设计出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三重层次,逐步暄染登山者登天的心理体验。
其中,南天门天梯是泰山人文中最精彩的点睛之笔,而南天门也是由元代道士所创建。
十八盘与南天门泰山十八盘顶端最险要的数百米处,对准飞龙岩和翔凤岭的山口迎难而进,并在盘道最高处有南天门,使之成为天梯的一处收煞。南天门创建于元中统元年(1260年),明、清、建国后多次重修,现存建址筑保存了清代的风格。南天门分上、下两层。
下层东南面阔于9.65米,南北进深6.26米,高4.70米,冰盘式出檐。拱形门洞,条石垒砌,券石起拱马顶。门洞宽3.70米,高3.25米。门额刻“南天门”, 上层“摩空阁”三间,二柱五架梁,卷棚硬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面阔8.43米,进深5.20米,通高5.30米。南向正门辟拱形门,两次间各开一窗,门上悬“摩天阁”匾额。
南天门联刻“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通过言简意赅、概括夸张的语言,突出了南天门高耸奇。
图:南天门楹联,上为摩空阁
凡是登临南天门的人,无不为“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壮丽风光所震撼,南天门是何时所建,创建者又是谁呢?
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南天门,则是道士张志纯所创建于,元中统五年(1264)。
图:十八盘与南天门
南天门的建造者张志纯全真教正式创建于12世纪金代的山东半岛,其后不久传入泰山地区,并且延续至今。与整个全真教一致,泰山全真教的发展历程分为鼎盛的金元和由盛转衰的明清两个阶段。
在金元鼎盛时期,泰山全真教的宫观众多,而众多的宫观大多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元代泰山最著名的全真道士张志纯。
张志纯(1220-1316) ,原名张志伟,有张炼师之称。泰安州埠上保(今肥城市安驾庄镇张家安村)人。张志纯6岁诵经,12岁入道,居岱麓会真宫,其师崔道演是王重阳再传弟子。张生性豁达,爱与文人名士游,好诗词。
与当时的名士元好问、徐世隆、杜仁杰等交谊甚厚。徐世隆评张志纯“形虽赢,于道则肥;性虽介,于物则齐”;又“具儒墨之体用”,“见天地之端倪”。
图:元代道士张志纯,主持修建了南天门
崇尚道教的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几次召见张志纯,相谈甚欢,于是下诏将“志伟”改为“志纯”,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予紫服,并委任东岳庙(岱庙)主持,并兼管泰安道教事宜。
当时的泰山因多年战乱,部分道观庙宇毁于战火之中。张志纯先后重修玉女祠(碧霞元君祠),创建南天门及岱顶东岳庙,岱下则重修岱岳观、会真宫、朝元观等。中统四年(1263年)重修岱庙,重建仁安殿,至元二十一年重修蒿里山神祠一百二十楹。
而其中最为艰巨而又名垂青史的就是增建南天门。南天门古称“天门关”,山高路远,地势险峻,需借助绳索才得以攀登。要在此修建一座城楼式建筑,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作为南天门的设计者和监修者,张志纯硬是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壮举,成为张志纯创建的众多庙宇中的代表作。
张志纯修行已达很高境界,医术也很高明,并且以重振道教在泰山的声威为己任,张志纯在30多年的时间里,整修泰山庙观20余处,96岁高龄羽化升仙,泰山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