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寺沿革]
大慈恩寺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雁塔路南端,距城4公里,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属唐长安城的晋昌坊。由于唐高僧玄奘法师在此译经,大慈恩寺成为闻名于世的佛教寺院。
寺院南临曲江,黄渠水绕寺门而过,环境幽静,堪称长安城东南隅的形胜之地。据史书记载,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其旧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亡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唐会要》卷四十八《寺》条记载:慈恩寺晋昌坊,隋无漏寺废寺。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称《慈恩传》)卷七载:庚辰,皇太子以文德皇后早弃万方,思报昊天,追崇福业……。宣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于是有司详择胜地,遂于宫城南晋昌坊里,面曲江,依净觉故伽蓝而营建也。宋代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晋昌坊》条载: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仍选森泉形胜之所。……寺南临黄渠,水竹深邃,为京都之最。寺的范围,据《长安志》卷八记载,占晋昌坊东部半坊之地。《慈恩传》卷七载: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晋昌坊的范围,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1979年勘探资料称:其面积为797.2亩(53万平方米),寺占半坊之地,其面积应是398.6亩(26.5万平方米)。今慈恩寺院,是原寺院的西塔院,原有面积50.4亩(3.36万平方米),今实际面积46.69亩(3.11万平方米)。据载,为建慈恩寺在其西塔院专门建造砖瓦窑厂,遗址位于慈恩寺大殿北道西侧,北距大雁塔基座20米。1983年5月文物部门在整修慈恩寺工程中发现,该窑室共有三座,呈品字形排列在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竖坑中。窑室长度分别为3.8米、3.7米、4.5米,宽度为3.2米、3.0米、4.0米。出土的建筑材料有莲花瓦当陶范、凤凰纹刻砖、莲花纹瓦当、磨光筒瓦、铁等。慈恩寺建成后,太子李治令各州诸寺剃度5名僧人,合计300人,并恭请玄奘法师任慈恩寺上座,主持佛事,又请50名高僧为玄奘的助理。玄奘入寺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玄奘与50名高僧由弘福寺乘宝车,京城僧众列队随后,文武百官侍卫陪从,乐队奏乐,长安各界人士夹道欢呼。太宗皇帝、皇太子及后宫妃嫔在安福门楼手持香炉目送。自此,玄奘在“翻经院”译佛经达10年之久,并创立唯识宗,又称“慈恩宗”。译经场规模宏大,为长安佛经三大译场之一,遵太宗之命,所需经费由朝廷供给。玄奘的高徒窥基亦住慈恩寺,著疏释义,宏扬唯识宗学说。当时其弟子中还有日本僧人道昭,是日本慈恩宗的开山祖师。慈恩寺遂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佛教研究中心,盛极一时。许多国内外僧人质疑问难的络绎不绝,一些不远万里来到长安的印度、西域诸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僧人也多慕名住在慈恩寺院。此后一千多年来,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一直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寺院建筑]
唐时大慈恩寺建筑共有13座庭院、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十分壮观。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等绘有许多壁画,更使殿堂气势轩昂庄严。唐代诗人岑参有诗句描述:“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当年慈恩寺院的独特建筑风格由此可知大概。对于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十余院的功能及各院的建筑特色,除现有的一个院落(即当时的西塔院)外,其余早已荡然无存。依据有关资料记载,寺院当时的主要建筑为:【翻经院】 玄奘法师译经之处,此院建筑极为庄严,《慈恩传》卷七记载:“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金环华铺,并加珠丽。”【元果院和太真院】 当时,慈恩寺院广种花木,其中以牡丹最为盛名,有早开的紫牡丹,也有迟开的白牡丹,都是珍贵上等品种。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诸牡丹半月开。”有诗人描写寺中牡丹盛况:“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东楼】 唐刘得仁《慈恩塔下避暑》诗:“座久东楼望(一作上),钟声振(一作送)夕阳。”唐代曹松还写有题为《慈恩寺东楼》诗。可见寺内有东楼。【南池】 唐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诗:“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殿应是指慈恩寺主要殿堂,南池面对大殿,池中有莲花,由于佛教认为弥陀的净土以莲花为象征,故指净土曰莲。因此,佛教寺院多植莲花。【碑屋】 唐显庆元年(656年),在佛殿的东南为放置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修建的房舍,人称碑屋。《慈恩传》卷九记载:“碑至,有司于佛殿前东南角别造碑屋安之。其舍覆拱重栌,云楣绮栋,金华下照,宝铎上晖,仙掌露盘,一同灵塔。”由此可见,当年碑屋的华丽,非同一般。据说,唐高宗爱好书法,擅长楷、隶、行、草,尤精飞白。这块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四字,并穷神妙。【戏场】 唐代中叶后,慈恩寺是长安城中著名的戏场所在。据宋钱易《南部新书》戊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具次荐福、永寿。”又据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载:“宣宗嘱念万寿公主,盖武皇世有保护之功也。驸马郑尚书(即郑颢)之弟尝危疾,上使讯之,使回,上问公主视疾否?曰:‘无’。‘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西塔院】 即今存的寺院,当时称塔院或西塔院。当年寺院的建筑装饰,相当讲究,其中最有特色的为佛教题材的壁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记载当时的名品有:塔内东西间,尹琳在西面画有菩萨骑狮子,东面画有骑象。塔下南门西壁,尉迟画的千钵文殊。塔北殿前窗间,吴道子画有菩萨。殿内杨庭光画有经变。大殿东廊以北第一院有郑虔、毕宏、王维等白画。西廊壁间有阎立本的画。中间及西廊有李果奴画的行僧。塔的东南中门外,有张孝师画的地狱变。院内东廊第一房间南壁,韦蛮画有松树,中三门里两面,有尹琳画的神。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历代风雨沧桑中,早已荡然无存。今慈恩寺院的建筑和布局,为明天顺二筚(1458年)后陆续修建形成的。寺山门朝南,两侧有钟、鼓楼相对峙,东边钟楼内悬挂铁钟一口,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铸造,重1.5万公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钟为寺院召集众僧之号令,“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的佛殿,为大雄宝殿。初建于明天顺二年至成化二年(1458~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曾大修。殿内供有泥塑三身佛像及弟子阿难、迦叶像,东西两侧塑有18罗汉及玄奘像等。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存有《碛砂版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一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佛座一方。此石采自蓝田玉山,敲之铿锵有声,清脆悦耳,故名为“青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