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向外界揭露出美国实施绝密电子监听的棱镜计划,2015年监听门再起波澜,美国对全球多国进行大规模监听的手段又逐渐被曝光。监听手段更是多种多样,又是窃听通话,又是监控网络、侵入手机和电脑。
其实电子监视技术还远没发明之前,在古代,监听行动就已经存在了。
01
窃听是一种古老的获取情报的手段。说它古老,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远在2500年前,中国就发明了一种叫做“听瓮”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陶罐,在它的口部蒙着一层很薄的皮革。将听瓮埋在地下,用耳朵贴在蒙皮上,就能听出周围的动静。
如果需要,还可以直接安排人员坐在瓮中值守,随时听辨传来的声响,侦测敌情。往往还会让听力更加强的盲人来执行这个任务。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获悉。
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衍生出了更多的监听工具。唐代出现了一种“便携式”的窃听器,它用精瓷烧制而成,其实就是一个空心的葫芦状枕头。休息的时候侧卧着,将耳朵贴在枕上,只要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种称作“矢服”的器具,其实就是用牛皮制作的装箭矢的袋子。行军宿营的时候,军士们将箭矢取出来,在皮囊中吹足了气,枕着它睡在地上,夜间几里以内的马蹄声尽在耳下。这又比之前的瓷枕头更加轻便实用了一步。
在民间,还有用凿穿内节的毛竹放置在地下、水下或者建筑物内,来听取远处声音的做法,就像舰船上驾驶台与轮机舱之间的传声筒一样。这类窃听器主要都是利用空气的共鸣,使声音得到很大的加强。
这些古老的窃听工具,在大战中也发挥过作用。当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将天京团团合围。在用云梯攻城失败后,就在城外多处挖掘地道,准备炸塌城墙。城内的太平军就在城墙脚下埋设了听瓮,侦测城外敌军的动静,以便针锋相对,破坏清军的地道。
02
从古到今,窃听仍然是窃取情报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窃听技术也愈加先进,日臻完善而登峰造极。
在冷战期间,代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美苏双方,曾经千方百计地渗透到对方的关键机构,通过人工安放伪装巧妙的窃听器,来获取对方的情报。
自从1933年美苏两国建交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就一直就受到苏联情报部门的重点关照。1945年,美英苏三大国在雅尔塔举行制定战后新秩序的首脑会议。由于事关重大,会议召开前后,美方在驻苏大使馆开展了大规模的彻底清查,结果发现其中隐藏了100多个伪装起来的麦克风。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在手段高超的克格勃(唔,那时还不叫这个名称,为了方便先就这么叫吧)面前,美国人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1952年,美方安保人员在无线电中,偶然听到了时任美国驻苏大使乔治·凯南的声音。可是搜遍了使馆,却始终弄不明白声音究竟来自哪里。
最后,美国特工们将目光投向大使办公室墙上悬挂的那个巨大的美国国徽上。这是7年前,雅尔塔会议期间,苏方送给美国大使卡里曼的礼物。
1945年2月初,雅尔塔会议在黑海之滨的克里木半岛召开。9日,苏联“恰好”也在克里米亚举行“全苏少先队健身营”开营典礼,并以全体少先队员的名义向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发出邀请。
如同克格勃所预期的那样,美国大使卡里曼与他的英国同行,如期从莫斯科赶来,代表会务繁忙、无暇赴约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出席了开营典礼。
典礼在友好而热烈的气氛中进入高潮。这时,4名少先队员抬着一枚巨大的美国国徽走到卡里曼大使面前。这件用名贵的紫檀木、黄杨木等材料拼装而成的木雕,工艺精湛,精美绝伦,让这位美国大使由衷的喜爱。卡里曼欣然接受了这个的礼品,自豪地悬挂到自己的办公室中。
直到7年后,美方反间谍专家设法打开了这件木雕,里面的构造让他们目瞪口呆。他们发现木制的外壳里面埋藏着一个细小的条形装置,那是一个极其精巧的窃听装置。
原来,这是苏联人两年前就已经研制出的先进窃听设备。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金唇”。
外表上看,这种窃听器就像一个带尾巴的蝌蚪。金唇是一种没有电源的被动式无线电设备,蝌蚪的上部是一个精巧的麦克风,尾巴其实就是天线。由于它不需要电源,所以不仅可以无限期地使用,而且使得当时的反窃听设备捕捉不到任何信号。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简单了解一下金唇的工作原理,这可是多年后才被破解的。嫌烦的话就忽略下面这段。)
外界的声音不断改变麦克风鼓膜的位移从而改变其空腔的电容。下面的天线和电容腔相连,电容的大小决定与其相连的天线的共振频率。金唇可以接收到300米以内大功率振荡器所发出的微波脉冲(当然这个设备是克格勃设置的),源波打在天线上之后会反射出去,反射波形的振幅和频率都会由于天线共振频率的变化而改变。接收到这个信号就能解调出其中包含的窃听到的声音信息。
装着金唇的美国国徽在大使办公室挂了八年之久,其中换了四任大使。每一位新大使到任后,办公室所有陈设都要更换一新,但就是没人动过这枚美国国徽,因为它那无与伦比的艺术性实在太招人喜爱。
八年的时间,天知道它送出了多少机密情报。这个让美国中情局蒙羞的行动,被称为间谍史上的经典。如今,当年那神奇的金唇窃听器仍旧陈列在美国中情局的博物馆内。
苏联情报人员甚至还尝试过在美国政治中枢的国会山放置窃听器。1967年,一个参加公开听证会的塔斯社记者,将窃听器成功地带进众议院,安装到一张桌子下面。
不过很快便被美国反间谍人员发现,并且破坏掉这个窃听器。但是仍旧把它留在原地,联邦调查局是想守株待兔,等着克格勃来上门认领这个“留在国会山的财产”。
03
美国情报机构对苏联的窃听行动当然也是不遗余力的。二战结束后,欧洲分隔成东西方两大阵营。德国柏林也被分成东西两部分,作为西德飞地的西柏林自然成为中情局从事间谍活动的首选之地。在局长希伦科特主持下,中情局开始实施代号“黄金行动”的窃听计划。
美国人发现在苏联的军事设施中有地下电缆通往东德和东欧各国。于是决定在东西柏林之间挖一条隧道,从西柏林南郊开始,穿过两德边界勃兰登堡门,进入东德境内,直达索恩法尔德公路下面,因为那里有苏联空军司令部与柏林连接的通讯线路。
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因为两德边界戒备森严,挖掘过程中不能发出一点异常的动静。隧道入口必须尽量伪装起来,挖出去的泥土也必须悄悄的运走,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
美国工兵部队为此在附近建造了一个半地下的大仓库,用来容纳从隧道里挖出的数千吨泥土,对外则故意放风说他们正在建立一个雷达站。
这项庞大的工程历时3年多之久,中情局长早已经换成了杜勒斯。直到1955年,这条长达2.2公里的柏林隧道终于完工了。隧道的主体工程就是窃听室,里面装备了交换台以及432个扩音器,与东柏林地下电缆的通信线路对应。
这样一来,通过电缆的所有通话就可以被那些先进的窃听和录音设备记录下来。每个星期,中情局总部派出专机将录音磁带运回华盛顿处理和分析。
黄金行动的作用立竿见影,隧道开通后不久,美国人就窃听到了苏联军方的电话。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指示,要求驻扎在东德的苏军保持良好的军纪,与西德保持好彼此的关系,从而排除了苏联会向西柏林发动突然进攻的可能性。通过窃听材料还分析出东德的铁路线处于严重失修状态等信息。
可是高兴了没多久,中情局就发现事情不对劲。1956年10月发生了匈牙利事件,苏联两次出兵进行军事干预。这样重大的事件,美国人之前竟然没有从隧道中获得任何信息。这毕竟也太不正常了。
其实,苏联人早就从叛逃的英国间谍口中知道了黄金行动计划。美国人在柏林地下苦干,苏联人却在一边不动声色地看笑话,然后将一些无关痛痒的假情报泄漏给对方。直到美国人发现上当后,苏联人才捅破这个秘密,摧毁了这个隧道工程。
美国人并没有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对于钻墙打洞,挖隧道搞窃听依然是乐此不疲。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政府提出,原先的驻美大使馆太陈旧,需要建造新的馆舍。美国情报机构觉得机会来了,决定趁机在新建苏联使馆的时候,在地下挖掘一条隧道,以便窃听。
于是,在地面施工的同时,地下也一直没有闲着。1979年苏联外交人员进入新使馆办公,美国人的监听也同步跟进。后来,美国人发现听到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普通谈话,以及一些日常的杂音,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苏联人仍然是不动声色,也不提起这件事。美国人只好哑巴吃黄连,再次徒劳无功。究竟是什么环节泄露了隧道的秘密,至今还是一个谜。
04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窃听的含义早已超出隔墙有耳、截听电话之类古老的内容。窃听技术也脱胎换骨,它借助于新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不仅能够窃取语言信息,还能窃取数据、文字和图象等信息。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通过电脑发出的噪音,黑客可以从中获取到你的个人资料。有专家称,已经可以通过电脑声波和热量的排放中,探知出电脑中的数据。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硝烟的窃听与反窃听的较量还会一直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