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连日来,当代贵州、人民网、中国网等各大重量级媒体集中报道荔波县社会经济发展综述文章,展现荔波70年来,从满目疮痍到靓丽图景,从煤炭重镇到旅游强县,从一穷二白到“吃穿不愁”的历史变迁,一个南部小县也折射出了贵州黔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
荔波70年沧桑巨变
描绘“富美”新画卷
70年,风雨兼程,沧海桑田;70年,波澜壮阔,激情澎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荔波全县各族人民苦干实干,走过了渴望温饱的艰苦岁月,实现经济由“黑”到“绿”的转型,脱贫攻坚胜利在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数据看国民经济发展速度: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025.75万元,1990年上升到10988万元,2008年为11.34亿元,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1.74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年上升。经济恢复的1951年,全县财政收入11.26万元;1990年“七五”计划末期,突破千万元;至2004年,突破亿元;2018年财政总收入72330万元。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88年,荔波农民人均纯收入366元,人均国民收入523元;至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6元。
如今,镶嵌在“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光芒越来越璀璨,成为更多人认识和向往的旅游胜地。荔波先后获得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革命老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十大最具潜力景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全国十大最具潜力景区、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小城、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的美誉称号,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评为“2015民生示范工程”。
蜿蜒流淌的樟江水见证了城乡沧桑,也倒映着荔波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地处黔桂边陲的荔波深受战乱纷扰,近百户县城民房在战火中被毁,满目疮痍,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加快发展。70年后的今天,俯瞰县城,樟江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初具“小都市”模样。每当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勾勒出一幅山环水绕的靓丽图景。
位于樟江右岸的时来新区,从人烟稀少的郊区田野变成了繁华热闹的新城区,成为荔波城镇化“蝶变”发展的代表。1990年前,县城城区面积0.5平方公里,仅有繁荣路和向阳路两条主街道。近年来,荔波按照“改造升级老城片区、配套建设南门片区、联动开发环城片区、启动开发玉朝片区”的思路,打造以樟江风光带为主线、迎宾大道—玉朝大道和樟江大街—小七孔大道两轴辐射带动,县城、月亮湖、朝阳三级同步发力,新老城区联动开发的县城发展格局,重点实施一批景区景观、功能配套和品质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县城,城区面积扩大到2018年的9平方公里。
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小城镇建设也列入议程,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荔波大手笔描绘城乡“富美”变化图,打造“七星抱玉”格局,推动城乡发融合发展,实现绿色强县、绿色富民。
荔波古镇AAA级景区
漫步荔波县小七孔镇的驾欧小镇,一个绿色盎然的小镇,道路纵横成网,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呈现一幅现代化城镇美丽画卷。近年来,荔波按照"做精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把城镇、乡村按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7个各具特色旅游小镇,每个乡镇至少创建1个3A级景区,实现“乡乡有A级景区”,集镇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以上。从璀璨亮丽的县城中心到星罗棋布的特色小镇,再到一个个“小而美”“小而精”的美丽乡村,以旅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荔波初步形成。
驾欧小镇
从煤炭重镇到旅游强县
发展“底色”越擦越亮
荔波县煤炭开发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煤炭经济经过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到2007年,煤炭经济一度占全县财政收入80%以上,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煤炭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荔波来说,核心“底色”在“生态绿”,推动经济发展由“黑”到“绿”转型势在必行。
立化红茂矿区现貌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这是形容小七孔桥的句子,游人登桥揽胜,有如踏上仙桥梦境。小七孔景区更是因桥得名,如今已成为引领贵州旅游发展的网红景区。藏在深山人未识,这片美丽之地“揭开神秘面纱”还是源自1985年,在开发小七孔梯级电站项目时,意外发现这片融山、水、洞、林、湖、瀑、石为一体的自然风景。自此,拉开了荔波发展旅游的序幕。
小七孔古桥
2007年,荔波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申遗成功,成为荔波旅游史一个重要分水岭,自此,荔波旅游开启“腾飞”模式。荔波旅游风生水起,还成功创建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5A级景区等世界级和国家级“金字招牌”。经过多年持续打造和开发,荔波旅游软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特别是旅游景区提质扩容项目的实施,使荔波旅游不断保持“井喷式”增长。
黄河沟
全县经济支柱由煤炭经济成功转型为以旅游发展为主导的绿色发展经济。1988年,旅游业起步之初,全县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16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2亿元。荔波旅游业从小到大,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居、体验等复合型转变,形成大旅游引领绿色崛起、大旅游带动三产升级、大旅游格局全民参与的发展态势。
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2015年,荔波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创意,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以旅游业为核心,围绕“旅游+”理念,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城旅等产业融合,带动一产、二产、三产全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实施提质扩容项目后的大小七孔景区游客集散中心
2016年,荔波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荔波县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定位,按照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定位,在深入实施全域旅游“545”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326”工作举措为抓手,坚持景区开发、业态培育、服务提升齐头并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升级,全力打造贵州旅游“样板”和“龙头”。
荔波景区内游客爆满
全域旅游战略之花开在青山绿水间。目前,荔波已形成以国家5A级樟江风景名胜区为龙头,荔波古镇、瑶山古寨、大土苗寨等7个3A级旅游景区辐射周边的旅游大县。建成了冰雪水世界主题乐园、樟江沿河景观带、月亮湖湿地公园等大项目,打造了寨票渔隐民宿、水浦恩铭故里、梦柳布依小镇等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民族旅游村寨。
小七孔景区-卧龙潭
从一穷二白到“吃穿不愁”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从1980年“两瑶”扶贫开始,到“八七”扶贫攻坚,县里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扶贫工作,到上个世纪末,荔波群众摆脱挨饿,基本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
荔波东方第一长席——瑶王宴
扶贫不是一阵风,多年来,荔波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荔波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摘掉“贫困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蚕丝厂女工
这些年来,贫困山区的一个个村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更加兴旺,贫困群众上得了学、看得起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2016年以来,荔波县用时3年,完成了1530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508人,斩断“穷根”走出贫困大山,贫困群众对生活更有盼头。
经过中央和省、州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全县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荔波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由2014年的5.9万贫困人口降至2018年9520人,贫困发生率由37.53%下降至6.03%。
行走荔波各地,扶贫产业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生机。近年来,荔波引导群众发展桑蚕、百香果、铁皮石斛等产业,逐渐形成以桑蚕主导,精品水果、青梅、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齐头并进的“1+5+N”产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春赏桃花、夏品枇杷、秋尝蜜柚、冬游梅原的四季休闲农旅品牌体系。2018年,休闲农业营收突破28亿元。
甲良双江提子园
持续扶贫,硕果累累。决战决胜,曙光在前。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荔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出列摘帽的总攻之年。全县立足“精准”,着眼“打赢”,凝聚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相信,干群一心、其利断金,定能精彩出列。
监制:融媒体中心程兴露
编审:融媒体中心蒙莎莎
作者:融媒体中心 蒙莎莎
编辑:融媒体中心 莫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