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田飞,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致力于交互产品设计、新媒体、字体与字库相关的产业实践与设计研究。曾为诺基亚、吉利汽车、通用电气、法国电信、湖南美术出版社、盛大创新院等多家企业提供设计服务或顾问咨询。
此文亦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4YBA135 的研究资料。
4 月 21 日凌晨,苹果 AirTag 终于发布了。如同所有苹果新产品面世一样,人们都在讨论这个新产品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我而言,更是如此。这不仅因为我是一个重度丢物者,更是因为十四年前,我曾为诺基亚设计过整套的防丢贴片概念产品。
01 往事回到 2007 年 9 月,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在这座桂花香气弥漫的四合院里,何人可院长正在向学生们介绍来自诺基亚全球设计体验经理颜其锋博士,他正代表诺基亚,在巴西和中国同时展开一场颇具前瞻性的、长达两个月的联合工作坊,其主题为 「基于文化差异的移动服务设计」。这个工作坊在湖南大学跨学科招募了 30 多人,分别来自设计学院、影视广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在那个移动互联网的前夜,这群人试图对未来移动生活进行探路和预言。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此时,手机领域的王者,是诺基亚 N95 及其塞班 S60 系统。
此时,距苹果第一代 iphone 发布还有 13 个月,距诺基亚第一款全触屏手机 5800XM 出现还有 13 个月,距小米首款手机接受预定还有 48 个月,距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移动业务还有 72 个月。
工作坊启动后,颜其锋通过游戏化组队的方式,将所有成员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正在读研的我负责其中一组,带领几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展开相关设计。由于小组成员都是 「单身狗」,所以这个小组被命名为 「single 小组」。
▲workshop 现场记录(2007 年 9 月,中间为颜其锋,左侧为作者)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所有小组成员不分昼夜地聚集在季铁教授的传播设计实验室里,做调研,出方案,画草图、设计原型和故事板。时间不够用,熬夜与堕落街的「帅哥烧饼」都是家常便饭,只是到了夜里十一点之后,要和门卫陈师傅斗智斗勇才能进入学院。
▲小组成员工作记录(2007 年 10 月)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项目小组讨论并执行了三套方案。我提议了一个名为 「NeverLost」的概念:通过一个贴片与智能手机应用(app)相联结的方式,可以实现寻找物品定位的功能 —— 与今天发布的 AirTag 如出一辙。
02 方案在确定了 「找不到物品」 的需求之后,我们设计了寻物贴片式的 Tag。这是一个内置 Sim 卡(当时有 0 月租的套餐)的贴片,每个贴片都有唯一的 mac 地址,以便与物品进行绑定,贴片采用光能板以持续为内置电池充电。
▲NewvLost 寻物贴片(2007. 湖南大学工作坊概念视频截图)
在我们的设想中,这个寻物贴片可以通过悬挂(钥匙)、粘贴(钱包)、磁吸(文件夹)等方式与易丢物品相联结。
联结后,可以将物品与诺基亚手机的 App 进行绑定,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中,以备查找。
▲ Tag 绑定过程(2007. 湖南大学工作坊概念视频)
查找时,通过手机选择对应物品,系统根据 MAc++ 地址向贴片发送信息,引发 Tag 的蜂鸣和闪烁,以帮助用户追踪到物品,相关的需求能涵盖到工作与生活中的诸多场景。
▲物品查找过程(2007. 湖南大学工作坊概念视频)
▲需求情境故事板(PPT 打印资料)
为了让产品有更大的应用范围,我们还将 「物品丢失」 这一问题细分成两种状态:一种是 「找不到」,一种是 「丢失」,对于两种状态,进行了不同的方案设想。
▲服务流程设计
为了让 「物品归还」这一行为更具有激励性,小组设计了 「积分悬赏制度」,失主可以设置悬赏以提高归还机率,捡物者通过上报失物增加积分,进而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生态。为了防止钥匙归还过程中的隐私安全问题,小组还构想了基于 NOKIA 门店的 「Service Station」 的 「代还模式」。
▲设置 「悬赏」 提高找回物品的机率
▲门店代还模式
03 表达2007 年时,我们对于移动产品的交互方式,界面规范等事物的理解并不深刻,当时的交互式原型工具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我们一边基于塞班界面尺寸设计 UI,一边采取了 「影像式原型」的方法,把对应的问题场景化,故事化。再将解决方案穿插进故事影片中,好让「金主爸爸」诺基亚理解我们的设计概念。
▲诺基亚版 「AirTag」的概念界面
我们设想了三个故事场景并进行了视频拍摄:第一个场景是某位白领在会前疯狂地找文件,第二个场景是主妇在支付快递费时找不到钱包(那时还没有移动支付),这两个场景都属于 「找不到」 的状况。第三个场景则在一位车主丢失了钥匙,而捡物者则通过 NOKIA 的社会化网络寻物平台将钥匙送还给了失主的故事。
▲场景 1:找文件(拍摄于赵江洪教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场景 2:找钱包(拍摄于工业设计系办公室)
▲场景 3:归还车主丢失的车钥匙(拍摄于设计学院门前停车坪)
▲概念视频的分镜设计
在 2007 年时,数码相机的视频拍摄能力还很弱。我们只能借助 Sony 磁带式摄像机进行多机位拍摄,基于 Intel 酷睿驱动的 Windows Vista 系统,使用 Adobe AfterEffect7.0 来完成各种视频特效。
▲产品与服务场景化视频拍摄
同样,由于交互原型软件在那个时代的匮乏,我们无法实现保真原型。为了让项目演示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我们使用 Adobe Encore 来制作交互式 DVD,然后将 DVD 打包成 ISO 文件,利用虚拟光驱软件 Daemon Tools 和 Winmap 播放器来实现可点击的交互式影像原型。后来我的硕士论文就是以交互式影像原型为题。
▲交互式 DVD 引导界面
到年底时,NOKIA(中国)高级设计经理 Totti Helin 等人来到湖南大学,对 Workshop 进行成果验收与发布。小组成员将设计方案整理成了光盘、书籍和海报等一系列物料来展示。在最终的发布现场,我们获得了诺基亚和学校联合颁发的特别奖项。
▲项目小组成员领奖合影
作为项目成员,我们都为这个创意感到激动,在调研和演示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许多受访者的回馈,我们真实地感觉到,它是一个能满足需求的项目。那时还没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我们当然期待它能成为一个落地项目,但这一切,都只能交给诺基亚去完成。
04 后续之后,NeverLost 项目被送至芬兰,在在赫尔辛基 NOKIA HOUSE (NOKIA 总部)进行了展示。诺基亚方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申报了相关专利,《设计》杂志于 2007 年对项目也进行了相关访谈和报导。
▲项目在诺基亚总部演示
▲Nokia 相关专利(检索自欧洲专利局网站)
项目结束后,在师兄王巍博士的推荐下,我前往北京亦庄,成为诺基亚中国研究院的一名交互设计师,接受刘震与王霞的领导,跟随在那里的科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起工作和学习。那一年,我亲身感受了诺基亚从键盘式手机转向触屏手机的过程,也体会到来自内部对变革的犹豫,参与了诺基亚中国研究院(NRC)10 周年的庆典,也经历了诺基亚作为全球合作伙伴的北京奥运会时的巅峰时刻。
▲Nokia 中国研究院的同事们
一年后,2008 年。乔布斯亲自发布了被称为 「重新定义手机」 的 iPhone 第一代产品。
三年后,2010 年。在诺基亚卖身微软之前的最后时代,它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寻求基于中国市场的技术和设计层面的创新而改变命运。但就是这一年,iPhone 的全球销量达到 1.75 亿部;这一年,雷军和他的伙伴们喝下一碗小米粥,创办了小米公司;同样是这一年,4g 手机面世。
从此,手机不仅是手机,而全面转身变成了「智能移动设备」。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移动网络的普及,交互方式的迭代,应用场景的扩张,我们经历了移动互联时代之后,又超越了移动互联时代,进一步走入万物互联时代。除了 PC 和手机,我们的车辆、电器、家居用品… 纷纷接入了网络,AirTag 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而关于诺基亚在湖南大学的这段设计往事,对当年参与项目的每个学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人中,不少今天活跃在华为、小米、腾讯和阿里的设计岗位,投身于日新月异的设计变革潮流之中。
这些年,作为一名连续受到锤打和完成两轮融资的互联网+项目创业者,也作为一名向企业持续输出学生的大学教师,我接连更换了几部 iPhone 手机,享受着 AirDrop 和 AirPlay 带来的各种便利。生活在因支付宝、微信、移动银行、在线医保、远程课程等一系列因互联网而改变的世界,我真诚地感谢苹果和那些所有伟大的创新者们,他们通过大大小小的项目和产品,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虽然,从哲学意义上讲,我们无法判定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否真的更美好了。
参考与检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站
湖南省工业设计平台网站
欧洲专利局网站
爱范儿网站
虎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