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国小城鹤岗,因为房价,一夜走红。
5万元一套房的现实,让一众在城市里漂泊已久的年轻人,瞬间有了安身立命的盼望。
他们前赴后继涌入这里,驻足、看房、留下、谋生。
如今,3年多过去,这些人当中,有的在此扎根,有的再次逃离,有的带着对房子的执念,仍旧兜兜转转。
鹤岗,这个曾被描述为资源枯竭、萧条无望的城市,在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低房价语境下,究竟是成了武陵人的桃花源,还是追梦者的终结场?
选中鹤岗的人
2019年夏天,在百度贴吧“流浪吧”里直播买房的李海,终于买了房。
房子买在黑龙江省鹤岗市,77平方米的房子,总花费5万8千元。
房本交到李海手上的那一刻,鹤岗便被他带“出圈”了。
顶着“全款5万买房”的词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四线小城在热搜榜上住了下来。
一时间,鹤岗成了“归属感”的代名词。
归属感,这正是李海选中鹤岗的出发点。
买房那年,李海33岁。在这之前,他迁徙过很多地方。
李海是浙江舟山人,幼年时,他父母离异,又各自组建了家庭,“多余”从此成了他头顶挥之不去的一团阴霾。
成年后,他不停地周转于各个工作之间,大堂保安、车间工人、饭店服务员,每一站,他都只做短暂停留。
后来,李海考了海员证,跟随货船一起出海,出行一趟,即是半年。
陆地流浪,海上漂泊。“家”的概念,对于李海来说,始终模糊。
直到31岁那一年,李海突然萌生渴望,他想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但,面对舟山每平逼近2万元的高房价,手中仅有5万积蓄的李海,只能望而却步。
随着买房想法的不断膨胀,几番思虑后,李海决定,要认他乡作故乡。
于是,他开始在全国搜寻价格便宜的房子。他去过甘肃玉门,也到过云南边境,一圈看下来,不是基础配套太差,就是当地包容性太低。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鹤岗闯入他的眼帘。
2019年5月,李海一下船,便马不停蹄地搭上绿皮火车,一路北上,直奔鹤岗。
住宾馆,找中介,看房子,谈价格。
每行进一个环节,李海都在“流浪吧”里实时更新。
终于,在李海抵达鹤岗的第八天,他签下了购房合同。
这套属于李海的房子,位处鹤岗老城区的中心地段,市场、学校、医院,一应俱全。李海心满意足。
他先为自己添置了一床新被子,又换了一扇防盗门,然后,跑回舟山,毅然办理了户口迁移。
李海在鹤岗安定下来,但他和他的“鹤岗买房记”却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很多被城市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么便宜的房子,我也可以买得起。”
很快,一波又一波的异乡人,操着不同的口音,载着相似的心事,在鹤岗相聚了。
留在鹤岗的人
鹤岗算不得宜居之地。
这里全年平均气温不到5℃,街景陈旧,行业萧索。晚上一过9点,城市就进入酣眠,店家打烊,灯光黯淡。
如同所有的资源收缩型城市,鹤岗作为昔日的煤炭大市,它也曾春风得意过。
那时,鹤岗遍地皆是煤炭老板,到处人声鼎沸,骄傲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然而,到了煤炭资源开采中后期,地底逐渐被挖空,矿区开始塌陷。
随之而来的,便是行业的衰败,和下岗的浪潮。
下岗矿工纷纷外出打工,而这里也渐渐变成一座房多人少,发展滞后的落寞空城。
好似绚烂烟火过后,留下的那一地狼藉。
直到李海出现。他就像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拓荒者,仅在岸边挥了挥旗子,就吸引了一群想在陆地上休养生息的漂泊之客。
音乐人迪亚就是其中一位。
定居鹤岗之前,迪亚一直生活在霓虹斑斓的上海,靠做音乐培训维持全家生计。
他和妻子租住在一间40平米的小房子里,每月房租5400元,占全部收入的一大半。
2020年,疫情席卷而来,迪亚的培训班关门停业。失去收入来源,他被现实逼得节节败退。
无奈之下,他带着妻子逃离上海,来到鹤岗。尔后,两人用4万5千元买了一套50平米的二手房。
入住第一夜,迪亚和妻子躺在铺着大衣的地上,初春的寒气不停地从身下涌起,两人瑟瑟着窝成一团。
虽然房间里空空如也,但举目之处,尽是属于自己的天地。一想到这儿,他们心中顿时被暖意充斥。
房子开始装修,迪亚和妻子乐此不疲地忙叨着。组柜子,搬家具,贴壁纸,挂画框,一桌一椅,一碗一筷之间,房子变成了家。
有了家,就仿佛有了土壤,只需洒下种子,便可静待花开。
稳定下来的迪亚,又重新投入到新的事业中。他在鹤岗开了一家乐器和声乐培训班,尽管收入有限,但这种不用担心居无定所的日子,给他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迪亚说,鹤岗不是他的退路,鹤岗是他的伊甸园。
把鹤岗当作伊甸园的,远不止迪亚一人。
鹤岗人沈佳,曾经有多嫌弃这座小城,如今就有多享受这里的慢节奏生活。
北漂7年,沈佳一直从事与文案有关的工作。加班是常态,跳槽和搬家更是轮番上演。
无休止的工作,裹挟着压力与焦虑,硬推着她漫无目的地向前。而每月工资,刨去房租和交通费,剩余的仅够日常开销。
母亲生病住院时的一个电话,让沈佳绝然地带着全部行李回到鹤岗,结束了大城市的“打拼梦”。
住在从小长大的地方,不用再发愁房子和花销,沈佳终于可以动笔写自己构思已久的小说。
没有“甲方爸爸”,也没有24小时待命的手机,沈佳觉得,是鹤岗,让她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离开鹤岗的人
有人求安定,就有人拼未来,有人享清福,就有人博功名。
有人在鹤岗守着一份“稳稳的幸福”,就有人不甘囿于平庸,而重回一线城市。
一阵喧哗过后,平静下来的鹤岗,终究还是让一些心有余热的年轻人感到了无聊与疲乏。
喝不到纯正的咖啡,玩不到花样的刺激,嗅不到时尚的气息,拍不到“制霸”朋友圈的美图。
更令人无所适从的,是工作机会的匮乏。
27岁的小叶对此深有感触。在鹤岗待了9个月后,小叶又回到了当初逃离的北京。
她离开鹤岗的原因是,在这里,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小叶曾是一家高定服装品牌的销售。2019年,在“5万元一套房”的诱惑下,她和男朋友脑子一热,辞掉工作,跑来鹤岗。
买房加装修,两人花了不到10万块,便拥有了一个90平米的温馨“小窝”。
为了填补异乡的孤独感,小两口还养了一只猫和一条狗。
原以为,他们会在久违的安定中,结婚,生子,拾起柴米油盐的琐碎幸福。
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相继而至。
小叶先是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在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严峻局势下,她不出意料地落选了。
之后,小叶又去到一家服装店做导购,底薪1800元,至于提成、福利,甚至五险一金这些事项,她还得像挤牙膏似的,和老板软磨硬泡,一点一点地商量着才能达成。
最糟心的是,老板和顾客的“土味审美”,让她一次次无语至极。在这里,她觉得自己的专业和能力,都变成了一个笑话。
和老板最后一次争吵后,小叶摔门而出。当下,她便决定重整旗鼓,再战北京。
小叶说,在大城市里漂着,比在小地方熬着,更能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小叶的房子又被中介挂上展示板,但几个月过去,咨询这套房子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少。
在鹤岗做了8年房产中介工作的梁云鹏,回想这三年的卖房历程,感觉就像正听着一盘老磁带,突然插进一首动感的网络快歌一般。
鹤岗刚走红那一阵,他一天可以接到二三百个咨询电话,从全国各地跑来的买房客,也的确让他的收入一度大幅增长。
和买房的人聊得多了,他渐渐勾勒出这些人的内在意图——有套房子,就等于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不管房子置于何处,也不管房子价值如何,有房和没房,到底是不一样的人生状态。
与此同时,梁云鹏亦不否认,还有相当一部分有钱人,想在这里跟风炒房。
但,他们的算盘似乎没有打响。因为,鹤岗的买房潮很快平息,房价并未出现大的起伏。
地段好,新开盘的小区,仍旧维持着几千一平的价位,而老旧、破小的房子,即使2万一套,现在也已无人问津。
梁云鹏的日子又回到了从前。
3年之间,他接待过的外地买房客有300多人,最后留在鹤岗的,不足30位。
房屋交易完成后,梁云鹏几乎没有再见过他们。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大多躲在自己的房子里,炒股、写小说、开淘宝、代练游戏,过着昼夜不分的生活。
只有李海,还和他保持着联系。
李海偶尔会跑到他的店里,讨教一些与房屋交易有关的事情。定居鹤岗后,李海也在网上卖起了这里的房子。
在梁云鹏眼中,比起第一次见到李海时的样子,他变得轻松很多,以前常常弓起的后背,如今也慢慢直立起来。
去年冬天,鹤岗大雪纷飞,李海兴奋地拍下沿途雪景。
那一刻,他突然对这里有了家的感觉。
鹤岗还是那个鹤岗,短暂的“风光”,没有带给它太大变化。
它仍旧带着小城的单调与乏味,平淡与踏实,迟缓地行进着。
其实,它与大多数人的家乡并无二样。
漂泊的人想回去,睡一个安稳的觉,而里面的人又想出去,看一眼城市的光。
如此说来,在小城安居,还是在大城打拼?
解题的关键,或许只有一个,心安处即是吾乡。
-END-
作者:君莫笑
编辑:柳叶叨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大连五七空难,112人遇难,一位乘客买了7份意外险,他想干什么?
富婆李宝华:打60万的美容针,燕窝当水喝,被抓后:我钱还没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