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与苏联结束蜜月期,亲如兄弟的关系走向恶化,老大哥更是吼吼逼人,将百万大军集结边境。国家领导预感到东北将有冲突的危险,于是将城里的工厂搬迁到深山老林里,首批搬迁的要属兵工厂。蛟河市漂河镇胜利村,远离城区的山村,就成为兵工厂转移的目的地。
珍宝岛事件和美苏导弹危机过后,工业大转移的决策更加坚定,1965年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投入的劳力之大,财力之多是史无前例,整个三线建设期间,最高投入人力超过400万人,财务支出占当时国库的1/4。三线建设整个工程规模不亚于修建长城,但是巨大的任务最终还是被吃苦耐劳,智慧超群的人民顺利地完成。
漂河镇位于蛟河市南部,距离市区70公里,处于山丘地带,很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于是以胜利村为基地,修建7家兵工厂。与其他三线厂不同的是,胜利基地的兵工厂是1963年开始建设,比起很多1965年之后的兵工厂相对要早几年。北方国防压力紧张,吉林是最早进行兵工厂转移的主要原因。
短时间内不仅将7个兵工厂修建好,胜利基地还修建了公安局、医院、学校、供电所、粮食供应站、战备粮库、商店、邮局、工商局、电影院、税务局等配套设施,各分厂还各自有也有各自的配套设施。以胜利基地为主体,各分厂为基点的军工城在短时间内交付使用,一下子涌进大量的工人和家属,最高峰时胜利基地人口超过4万人,好比做是一座小县城。
吉林省利民油泵厂,对内声称国营966厂,位于胜利村二道漂河上屯以东10公里,主要生产步枪。吉林省胜利零件厂,对内声称国营951厂,位于胜利村二道漂河上屯东南1.5公里,主要生产步枪、机枪子弹。吉林省金星配件厂,对内声称国营9214厂,位于新兴村金星屯以北的山沟里,主要生产子弹底火。吉林省工具锻造厂,对内声称国营9219厂,位于新兴村三道漂河东南5公里的山谷中,生产枪支部件锻造、枪支部件磨具和工具模具锻造为主。
吉林省大华机械厂,对内声称国营566厂,位于二道村二道河子上屯以东1.5公里的山中,主要生产手榴弹为主。吉林省红光器材厂,对内声称国营9208厂,位于横道子村林场北沟内,生产“40”火箭筒瞄准镜为主。吉林省奋进机械厂,对内声称国营9226厂,位于桦甸市二道甸子镇条子村,生产12.7mm高射机枪子弹为主。三线建设时期分有大三线和小三线,隶属于国家五机部的为大三线,隶属于省国防办的为小三线,胜利基地的所属兵工厂隶属于省国防办,所以胜利基地的兵工厂为小三线。
进入70年代之后,远离城区的胜利村不得不说是大机遇和转折点,小小的胜利村一夜之间涌进7家保密级兵工厂,超过4万多的人口,农村转变城镇,变化之快也让当地村民措手不及。三线建设的兵工厂几乎都是一厂一小社会,胜利村又是7家兵工厂的总部,繁华程度不亚于当时的蛟河县城。
进入80年代,国际社会逐步缓和,特别是中美正式建交和苏联国力下降,军品订单逐步下降,大多数兵工厂转产民用品。90年代苏联重新组建独联体联盟国家,国防压力减缓,领导认为军事斗争已不符合当前国情,建国方针转向经济建设。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三线厂已经不符合当前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将远离城区的兵工厂迁至市区。
1995年蛟河市的三线厂正式下马,所有的机器设备还有人员全部撤离。几十年前轰轰烈烈地大搞建设,将远离城区的胜利村一下子转入城镇化,4万多的人口繁华无比,几十年后又整体搬离,繁华的城镇回归到原有的模样。一来一走就像是一阵风,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带走的是曾经的繁华,留下的却是一栋栋无人居住的老房子。
三线厂搬离后,留下的资产移交当地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又将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拍卖给当地村民,实现了再次利用,同时也完成三线厂的使命。以往繁华的军工城又恢复到原有的宁静,但遗留下的不是老建筑,而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和岁月。后人看不出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但是参加三线建设的前辈多年后应该感到庆幸自己曾是三线建设的参与者。三线建设30年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在30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值得后人去探讨、研究。喜欢参观三线厂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