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这几天,一篇专业英文论文“出圈了”,
“破圈!在网上火了”!
这篇论文收到很多网友的热情留言,
向论文作者送上敬意与祝福。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
陶文铨院士是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获得者、2019“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也被西安交大学子亲切的称为“陶爷爷”。
这篇论文题目为《My 50-year life in studying heat transfer》(我与传热学的50年),发表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期刊上。文章简述了陶文铨院士在1983年后的主要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分为26个题目。
同时,《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上还刊发了相关的专题论文集。这些论文主要来自于2019年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举办的传热学会议。
我与传热学的50年(部分)
作者:陶文铨
我在1957年考入交通大学,这是交通大学西迁的第二年。
1962年,我本科毕业考入热工研究生,在杨世铭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传热学的研究与学习。1966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在1980年10月到1982年12月期间,我在明尼苏达大学sparrow教授课题组做访问学者。1983年初回国,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工作。
△ 2018年5月,陶文铨院士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讲述交通大学西迁。当屏幕上出现西迁前辈陈大燮教授塑像照片时,陶文铨院士深深鞠躬,感念交大西迁前辈对祖国赤诚的爱、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学生无私的关怀。
作为一个传热学与流体领域的教授,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50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值传热学及对流传热的强化。本文简述我在1983年后的主要的研究工作,相关工作分为26个题目。
…….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传热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分支。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传热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有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一直遵循这句名言并进行相关的研究。
我很幸运能在杨世铭教授以及Sparrow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传热学的学习与研究。我也很幸运的曾与160多个研究生一起工作。我很幸运能和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同事们,一直进行传热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4年过增元教授、杨世铭教授、王补宣教授、陶文铨教授参加日本关西传热研讨会
我借此机会,向我的导师、我的研究生以及我的同事们表示感谢。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一直以来给我的研究团队进行科研方面的资助,包括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我对这些研究基金的资助表示感谢。
我还要特别的感谢牛津大学的何力教授(Prof.LiHe)、诺丁汉大学的毛雪瑞教授(Prof.XueruiMao)与闫玉英教授(Prof.YuyingYan)、上海交通大学的徐辉教授(Prof.HuiXu),于2019年9月在诺丁汉大学为我组织我的80岁的庆祝活动,并在Ate上刊发相关的专题论文章。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孙玉琴(Yu-Qinsun)女士,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
这篇论文“火了”,
不仅是因为这篇论文出自学科泰斗之手,
很专业、很前沿,
阐述了传热学的前沿技术与未来前景;
更因为,字里行间尽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与风采。
写出了中国科学家为人类发展作贡献的担当,
为解决国家“卡脖子”科技难题的决心与创新,
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情怀与爱。
陶文铨院士的课堂深受学子们喜爱。
让我们走进陶文铨院士的故事,
一起感受,中国科学家精神。
师者陶文铨
他,坚持教学一线,累计为1万余名学生传道解惑。他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获得者,被交大学子们亲切的称为“陶爷爷”。
他,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是国际数值传热学的“泰斗人物”。他说,“科学家精神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对青年的提携,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年轻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取得成果。”
陶文铨院士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科学之路
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使陶文铨自参加工作以来的50多年中一贯刻苦认真,分秒必争。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出差的住宿条件较差,住房内常常没有台灯,他就自己带上台灯,以利用晚上时间抓紧工作。
1980年,41岁的陶文铨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当时的他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进了海洋里,拼命地汲取知识的水分。凡是关于数值计算的课程他都去听,都去学。
1986年,陶文铨院士创办计算传热讲习班开学照片,(照片中为西迁老教师陈钟颀教授在开班典礼上讲话)
回国以后,他始终坚持把计算传热学作为研究方向,耐住寂寞,在科学的道路上向前默默地探索。尽管现在已经年逾古稀,陶文铨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出差频率。每天早上九点开始工作,晚上通常工作到凌晨三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昂扬坚韧的精神风范在无形中也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率先垂范、勤奋耕耘的作风化作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人。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从1983年开始,陶文铨一直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这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他根据国际上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动向,及时提出了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的新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使我国在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国际前沿。
2007年陶文铨创建了亚洲计算传热学会议,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系列性的国际会议。
传承发扬
西安交大工程热物理学科保持国际前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前2%,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流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成立,陶文铨作为奠基人和开拓者,功不可没。
从开辟国内传热数值预测研究先河,到发展成为国际计算传热及强化传热研究的一支引领团队,陶文铨院士带领团队坚持“三个面向”,创建全新算法、攻克国际难题。
在陈大燮、杨世铭等一批西迁先贤的耳濡目染下,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陶文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在他的身体力行下不断传扬。
陶文铨院士(后排右四)、何雅玲院士(后排左五)及上海交大部分教授与杨世铭先生(前排中)合影
他参与编写的《传热学》及主编的《数值传热学》是目前我国热能动力类专业教学中使用最广的两本教材。
虽然《传热学》第三版、第四版的改版工作均主要由他完成,但在作者署名上,他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导师杨世铭先生放在首位。
感恩之情,令人起敬。
“勤奋、进取、求实、融洽”是陶文铨课题组的座右铭。他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时,他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刚留校时,帮助他们制定进修计划;刚开课时,给予教学指导;申报项目时则给予帮助和支持。
在他的提携和教导下,团队涌现出了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众多优秀人才,形成了以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高新技术研发为目标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群体,在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绿树常青
“我要和全体师生员工及交大校友一起,努力发扬具有交大特色的“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为把西安交大早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这是2016年,陶文铨在西安交大建校120周年誓师大会上做出的承诺,这段话看似豪言壮语,却反映了陶文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交大未来发展最真挚的夙愿。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陶文铨依旧在为学科的发展奔波忙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著书立说,这,就是他的人生。
从江南到西北,转眼已度过了65个春秋。对于西安交大这棵大树而言,陶文铨却不是一片普通的树叶,而是一片浓缩了西迁精神的常青叶。
“只要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论文自述 / 陶文铨
内容来源 / 西安交大融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 / c++FD界
历史图片 / 西安交大档案馆
责任编辑 / 崔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