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一个严峻经济的时代,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林毅夫
鼎盛时期的英国经济发展建立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基础之上,赶超时期的德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需要,是由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予以满足的。
当结构主义经济学支撑起现代西方经济发展的大厦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一直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引导,特别是前苏联各加盟国以及东欧各国纷纷实行“休克疗法”,最终却弄得遍体鳞伤,想要向西方看齐却步履维艰。
然而,近40年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那么势不可挡,现代的西方任何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现象。
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中国,而只有中国的经济学者最了解中国,目前逐渐成型的“中国学派”,正尝试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成就的合理理论,进而领航未来中国的发展与改革。
林毅夫是这些中国学者中集大成者,西方学者认为,他是最接近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中国学者。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有一次谈到林毅夫时说道,他从台湾来到大陆,是跑对了,否则一直待在弹丸之地的台湾,顶多也就是一个小学者。
此话虽有玩笑之意,却也深刻揭示出,是中国大陆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发展成就了林毅夫的学术思想和地位。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发院名誉院长
心归大陆的家国情怀1979年5月16日,27岁的林毅夫横渡金门海峡从台湾游到大陆。
林毅夫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先在陆军官校学习,后又在台湾政治大学攻读mba,如果照此趋势发展,林毅夫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前程。
可是,林毅夫却选择了世人皆知的抱着篮球的“金门一游”,这是林毅夫被分配到金门马山任连长的几个月后发生的。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林毅夫死掉了,却不料想此时的他却正在北京认真谋划未来。
1979年的台湾地区已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当时很多经济学者惊讶其快速发展速度,而同时期的大陆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经济才蹒跚起步,可谓百废待兴。
林毅夫
对林毅夫极为了解的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同事,也是他的台湾同乡霍德明教授认为,当时林毅夫敢于“选择大陆是要有勇气的。”他将其主导原因归结为林毅夫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当时的林毅夫是怎么下的决心,勇于离别双亲、抛妻弃子。
现在看来,其主要原因极有可能是,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讲一直无法忘却的“家国情怀”,这是后来人很难理解的。
其次,是父母妻子与他的默契,以及超越一切的谅解。林毅夫一直对父母怀有愧疚之心,虽然父母从来没有埋怨过他。而“妻子对我是很有默契的,很多事情是尽在不言之中。” 这些都是缘于亲情爱情而最可珍惜的。
林毅夫参加采访
开宗立派林毅夫在北大经济系毕业后,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舒尔茨教授研究农业经济学,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因其立论高远,论证严谨而获得高度评价,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回国后,他进入人称“9号院”的国务院农村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工作。
他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是他那一段时期的思考结晶,他还提炼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并被国家采纳列为“十一五”期六项任务的第一位,林毅夫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是做出很大贡献的。
林毅夫目睹了台湾在上世纪的腾飞过程,在大陆又亲自参与了邓小平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发现中国既不师承前苏联,又没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创新理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因为人口多、国家大,又处在二元经济的状态,同时,经济发展又相当不平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国企改革、金融安全、宏观调控、三农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经济学问题,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
在中国这块改革的热土上,林毅夫如鱼得水。早在1994年,深耕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林毅夫就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型理论,开始迈出理论创新的第一步。
此后的20年余年里,林毅夫努力完善这一理论,2007年出版《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一书,进一步丰富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理论体系。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2008年至2012年,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此时的他已经是站在世界经济学界的顶峰。
在工作期间他每年都要去非洲3、4次,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问题。
他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验证,写作《新结构经济: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一书,以相对完整的理论形态将新结构经济学推向世人。
随后,林毅夫对世界银行工作进行系统总结,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写作《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一书,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至此,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渐趋大成。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出现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意味着经济学界开始出现“中国学派”的萌芽,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坚定了不能偏离比较优势太远的理论认定。
而中国各级政府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和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践,极好地诠释了新结构经济学中关于有为政府的理论。
其次,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和中国其他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中国经验作为主要的理论素材,这个理论是迄今为止经济学“中国学派”的破冰之作,也是目前最完整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一次新的万里长征的起步标识,其终极目标是探寻最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其三,林毅夫对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坚定和坚持值得人们学习。处于中国及世界的现实环境之中,他不但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的恒心,而且方向感很强,实践能力极佳。能够创造性地开创一门新的学说,充分说明他的努力和天性,彰显出他的与众不同。
授人以渔林毅夫在世界银行工作时,多次到以非洲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调研。非洲人民很努力,但却一直处于贫困线,林毅夫认为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他们曾经崇尚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现实验证是不合适的。
林毅夫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非洲开出的经济增长药方是学习中国经验,第一个试点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
2011年3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采纳林毅夫建议,发挥该国皮革产业优势,成功引进广东东莞华坚公司进行合作,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
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增长有力证明林毅夫新结构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等非洲各国元首看到埃塞俄比亚的典型示范效应,纷纷向林毅夫抛来橄榄枝,将其奉为座上宾,邀请他为本国经济出谋划策。
林毅夫教授在新结构经济学优秀学子夏令营的开幕演讲
林毅夫非常自信地认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能够使非洲国家持续20年经济正增长,并且平均每年增长比率不低于8%。非洲人民可能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摆脱贫困,通过两代人的努力变成一个中等收入的社会。
8年前,卸任世界银行副长的林毅夫难得的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可他也只是和妻子去看了一场电影作为放大假的奖励。
随后他又投入了教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之中,他的日程表几乎是满负荷的,座谈会、研讨会、论坛演讲接踵而至。他抓紧一切时间,甚至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和学生开讨论会,夜深时才开始写文章,他常常在深夜1点左右回复学生和媒体的邮件。
5年前,他又增添了新的职务,就任由中国商务部主管的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一职,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院,第一批新生范围覆盖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各个层级的官员。
可是不管走到哪里,林毅夫在完善理论之路上前行的步伐都从未停滞。依然是5年前,他推动成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思维导图
他把这里塑造成一个绝对自由的学术讨论研究基地,他的同事甚至他的学生会经常当面评论他的观点,有时互不相让,争论是常有之事。每当这时,他都会笑眯眯地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然后进行讨论、互相质辩,他相信真理愈辩愈明。
几年来,在林毅夫的主持下,以南南学院为教学中心、以研究中心为理论创新中心的新结构经济学腾飞的两翼,已经形成并渐次展开。
大家应该能够预料得到,林毅夫心中更大的目标是,推动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