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关乎民族未来。大学教育更是能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关键,除了知识的薪火相传之外,大学之中的价值理念也会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步入社会,他们身上在大学阶段所打下的文化印记会直接影响社会的风气和运作。而如今的台湾地区虽然自诩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但是自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自上而下的亲美风气盛行。台湾大学作为当地最好的学府自然也不能避免,而从台湾大学走出的四位毕业生,更是把台湾整整搞乱了四十年。以至于现在的台湾“亲美反中”的社会风气积重难返,严重阻碍两岸统一。
台湾大学
光复前后的台湾大学1949年蒋介石在大陆兵败如山倒,撤退到了台湾岛上负隅顽抗。这时的蒋介石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李宗仁、孙立人是他所头疼的内政痼疾,美国杜鲁门的冷眼旁观更是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甚至曾经想过一旦台湾失守就撤退到太平洋的某个地方,再度建立小朝廷。而他在1949-1951年之间,忙着处理陈诚土地改革和百万军队迁台的善后事宜。教育方面的问题无暇多顾,将大批的教授学者裹挟来台后就安置到了台湾原有的学校当中,暂时没有进一步的计划。而台湾大学作为日本殖民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自然也名列其中。
台湾大学内部
台湾大学是日本殖民时期所建立的九所公立大学之一,最初的主张创立者是1922年担任台湾总督的田健治郎,原本的名字叫台北帝国大学。1928年人文学博士币原坦担任第一任台北帝国大学校长(当时称总长),并开始大力发展学校业务,在任长达九年。币原坦出身于日本的名门望族,弟弟币原喜重郎是日本第四十四任首相。当时的台湾大学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只有日本人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专业,其入学和毕业并不受到限制。而台湾本地人却要受到重重制约,不仅是有些专业根本不对台湾人开放,想要在学校内毕业也是难上加难。1931年,第一届的46名毕业生中只有5名台湾人,其中分别是柯设偕、钟德钧、徐庆钟、刘兴文、蔡雨泽。他们所学习的专业除了农学之外就是人文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学科对于台湾人的壁垒很深,根本无法触及。
李登辉是台湾大学农学毕业
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接收了日本在台湾的一切公办产业,当然也包括了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1946年有一个台湾人回到了台湾,进入了台湾大学攻读农业经济,他就是青年时期的李登辉。李登辉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是身为殖民地统治之下的“皇民”,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日本人。他还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了日军,并且有了少尉的军衔。在参军之前他已经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学生,因为日本当时不允许殖民地学生报考法律、工程等科目,李登辉就报考了农业学。日本战败后,李登辉回到了台湾进入了台湾大学继续攻读农学。当时的台湾大学已经由政府接收,南京方面派出了植物学家罗宗洛担任校长。罗宗洛是日本留学的优等生,在植物学界有着崇高的身份和地位。而他的继任者陆志鸿也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专业是金属采矿。他们当时接收的台湾大学饱受战火摧残,校园残破,学生稀少,老师水平良莠不齐。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大学的教学、科研、行政才渐渐走上了正常轨道。对于台湾大学而言,校长的治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学校内部的风气,而这也是未来台湾大学中的一些毕业生走偏的原因之一。
四个台大毕业生搞乱台湾四十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台湾大学如果说李登辉的极度媚日可以视为历史遗留问题,那么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这三位台湾大学法律系走出来的毕业生则直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教学风气。这三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中,马英九是197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陈水扁在是197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蔡英文是1978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他们三人毕业时的七十年代正好是在同一位校长的督导之下,可以说是同宗同脉。这位校长是谁在后文将有详细提及,如今暂且按下不表。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积极钻营于政治,混迹于官场。并且十分亲美,把美国视为自己的靠山,甘为美国人的鹰犬。因为在当时的台湾大学内部流传着一句口号“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当时的美国和台湾之间的关系良好,很多美国高校都向台湾的学生抛出了橄榄枝。而国民党也在内部组建了专门的留学奖学金,解决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所以留美人士非常多。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台湾后,自然会倾向美国。而法学又是最容易影响到现实政治的专业,所以法学学生亲美之后就会带动社会上的政治风气。
台湾岛内亲美之风盛行
这三个人在专业上的成就参差不齐,但是共同特征就是不甘心于法律界终其一生。陈水扁是在大学三年级时以状元的成绩考取了律师资格,并成为了岛内的著名律师,通过“美丽岛大审”一跃而成为台湾政治明星。马英九则是出国留学,考取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有着极其浓厚的涉外背景。而蔡英文也在台湾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虽然她的法学素养屡受质疑,博士学位也真假难辨。但是她从英国回来之后就到了台湾的政治大学中任教,后来游走于政学两界。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和当时的台湾大学学风有关,和台湾大学的时任校长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傅斯年与胡适
本来大学应该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学术机关,但是在国民党的体制下,它必须成为一级部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首任台湾大学校长是傅斯年,他是新文化运动当中的旗手之一,后来受胡适的理论影响很深。他一直主张和权力保持一定距离,他穷极一生就是想要找到权力和学术的平衡点。他始终也没有加入国民党,也拒绝担任政府当中的各类委员职务,想要保持个人的自主性。可是在他之后的台湾大学校长却无法做到这样的一尘不染,心无杂念。随着蒋家王朝在台湾逐渐稳固,各项政策的推进有条不紊,经济也迎来了辉煌的十年。台湾大学内部的风气也开始有了转变,官派之风气逐渐浓厚了起来,有人游走于政治和学术之间。
如今台湾大学内亦官亦学的台独大佬陈明通
国民党的裙带关系非常严重,“朝里有人好做官”的风气使得那些世家出身的官宦子弟先天就拥有了优势途径。马英九的崛起就与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父亲马鹤凌早年是蒋介石的侍从,后来做到了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而马英九也在国民党上层的小圈子内有了一定的曝光率,让他可以更接近政治核心。1981年他回到了台湾后,台湾外事部门的负责人钱复想要给蒋经国找一个英文秘书,马英九于是就成为了蒋经国身边的人。而钱复又是何许人也,他的父亲钱思亮就在马英九入学的1968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在1970年离任。马英九可以说是钱思亮的半个门生,门生故吏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马英九可以晋身政坛于此是否有直接关系,如今已然难以考证。而马英九后半程台大生活的校长是阎振兴,也就是前文多次提及的那一位。他在1970-1981年担任台湾大学校长,陈水扁和蔡英文都在这一时期就读台湾大学。而闫振兴除了是学者之外,他也在国民党的内部拥有很高的地位。
马英九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
闫振兴是河南汝阳人,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取得了工程博士学位,专业是土木工程。而他在1941年回国之后所从事的都是一些十分要害而又与政治紧密相连的岗位。他曾任滇缅公路工务局正工程师,滇缅公路在抗日战争中大名鼎鼎,是重要的西南交通运输线。这条运输线在1938年开始修建,总计动用民工20万人,工程师200人,直接串联了昆明和缅甸当时的首都仰光。这条线路最初是国民党为了保证从境外运输物资,避免受到日军的损害。等到日军进占东南亚之后,这条公路就成为了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而闫振兴从这一岗位开始,不断向政治靠拢。之后他又担任了“黄河决口复堤工程师工务处处长”,这一位置也十分紧要。当年日寇入侵中原,蒋介石以水代兵,于1938年6月9日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无数百姓死伤,良田房屋被淹,黄泛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为了堵住这一缺口,在抗战结束后,就开始了修复工程。花园口堵口工程自1946年3月1日开工,至1947年3月15日合龙,4月20日闭气,5月工程全部完成。闫振兴能够担任这一工程的处长,第一是业务上过硬,第二就是政治上听话。闫振兴也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打下了日后平步青云的基础。
马英九、陈水扁、蔡英文的校长闫振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闫振兴的发迹之路更加顺畅。他先是担任高雄港务局总工程师,而后就是台湾省教育厅厅长,成为了台湾官方教育领域的头面人物。后来更是成为了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最高负责人,统辖全岛的教育。在做了几年的教育部门领导者之后,闫振兴出任了成功大学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也是台湾大学历史上少有的由政入学,从政坛高官到台大校长的案例。他的个人经历很明显就带动了台湾大学内部的官僚化和政治化气氛,很多学生运动者开始热衷于搞政治,投机钻营之风盛行。而这种风气也催生了校园内部的政治运动风潮,学生不再安心学习,总想着“一朝得遂凌云志”,把政治当成了人生目标。2014年在台湾爆发的“太阳花之乱”中领头的台独分子林飞帆就是台湾大学的研究生,年仅33岁的他如今已经是民进党的副秘书长。他重新演绎了从学生到官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仅只有数年而已。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台湾教育肯定还会培养出更多的“林飞帆”和更多的台独拥护者,因为这是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后来人自然趋之若鹜。
林飞帆
从整体上看来,台湾教育的问题在于过度亲美和官僚气息浓厚。除了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之外,提出了“亲美和中”的国民党朱立伦也是台湾大学出身。民进党的大佬陈明通早年就是出身于台湾大学的亲美独派人士,而他现在还在台湾大学教书。陈明通素来有“明通师”之称,民进党内有大批的徒子徒孙都继承了他的台独衣钵。至今仍旧活跃在台湾高等教育界的台独人士远远不止于此,他们教出来的年轻人自然也会带有“台独”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所以未来的台湾教育问题必然会持续恶化。当这些人在官僚主义的驱使下投身政坛,拿着“台独”当成政治工具欺骗民众,岛内的毒化气氛自然会代代相传。如果没有我们的拨乱反正和直接干预,那么台湾岛内的教育问题恐怕永远也不会得到改善。未来的台海局势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