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论述“女性干部傲娇”的论文
刷屏朋友圈!
据悉,该篇论文题为《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刊登在核心期刊《领导科学》2021年1月的女性领导栏目中。作者名为徐芳,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治学。
《领导科学》杂志第一期截图 ,该文收录在《领导科学》2021年第一期女性领导栏目下
这篇引起广泛热议的论文
究竟写了些啥?
作者徐芳分别从“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女性干部傲娇的主要危害”和“有效矫治女性干部傲娇病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徐芳写道,傲娇,原意是指个体为了掩饰腼腆害羞而故意做出高傲、强势的姿态。日常生活中,傲娇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说话较为尖锐、态度较为高傲但在特定对象面前或特定环境中又表现出十分温顺和相对弱势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指向女性……在具有正式组织结构和严格管理规章的组织中,傲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行为特征及其不良后果展开分析,对于保障组织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中对于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作者总结出三种表现,分别有“装模做样”“差别对待”“假意托词”。对于女性干部傲娇的主要危害,作者认为女性干部傲娇影响个人职业发展、降低部门合作效率、破坏团队和谐氛围、损害组织良好形象。
文中徐芳总结出有效矫治女性干部傲娇病的三个策略,包括自身转变,如“要想实质性地扭转或改变女性干部傲娇行为倾向,就需要将其本身作为基本突破点和发力点,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矫治。”此外,组织领导者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女性干部自觉转变行为认知。
最后作者在文中写道,“要着力构建严格惩戒机制……有助于引导女性干部及组织其他成员向规范化的行为方向上转变。”
论文截图 来源:维普期刊
有网友认为:
该论文涉嫌歧视女性
对女性有刻板印象
对此,作者回应:
系期刊命题作文,非歧视女性
徐芳表示,此前她给《领导科学》投过几篇论文,期刊方面对她也比较认可。去年,期刊出了一些题目,其中就有“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她因长期关注女性领导话题,遂写了一篇同题论文向期刊投稿。最终,期刊方面在今年年初经过审核后发表。
“就是按照期刊给的题目写的,没有变动。”徐芳说,她本身是一名女性,平时也很关注女性干部和女性成长话题,正因为如此,她写了这篇论文,“我并没有任何歧视女性的意思,我也不是说所有女领导都有这样的问题,我只是说个别或者说是某些,可能会有文章说的情况,可以用一些方式去调整去提高,我没有觉得所有女性领导都有这个问题。”“如果大家觉得我写这个文章,有些用词尖锐,我可以给大家说个抱歉,这个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可以致歉,或许也是我个人的能力水平问题。”徐芳表示,她并非诋毁、批判、歧视女性领导。目前,党校的相关领导以及期刊方面都已和她电话沟通了这件事。徐芳还介绍,她博士毕业后,就来到湖南省委党校工作,主要负责礼仪、干部家风等方面的课程,此前她也曾在基层参与过扶贫工作。
《领导科学》曾刊登约稿启事
长期设有“女性领导”专栏
公开资料显示,《领导科学》杂志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09年,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杂志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自1992年首次开评以来,至今已经持续9届,《领导科学》9次获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记者查询发现,《领导科学》在2020年第23期曾刊登一则《约稿启事》,主题为《“领导工作中环境、制度机制、方式、心态的病态化表现及其矫治策略"专题研究》,暂拟了28个题目,如《人情在领导工作中的药性、毒性和运用艺术》《单位员工行为乖戾的表现、根由、危害与矫治对策》《领导者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正当利益的风险及规避之策》等。《约稿启事》同时表示,“除上述选题外,欢迎作者自选角度拟题写作。要求文章视角独到,对问题的分析客观、全面、深刻,所提建议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能给读者以启示和参考。”
此外,《领导科学》长期设有“女性领导”专栏,里面主要刊登女性领导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研究文章,比如《女领导职业发展面临的性别偏见及应对策略》《女性领导易受的窝囊气及化解方法》《女性领导的共情优势与共情误区》等等。目前,除《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一文外,其他文章尚未发现在网上引发争议。
央媒质疑其科研价值:
性别真有那么重要?
光明网评论员称:近日,一篇题为《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的论文在网上火了。这篇论文以“女性干部”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如“装模做样”“差别对待”“假意托辞”,可能会导致“影响个人职业发展”“降低部门合作效率”“破坏团队和谐气氛”等,也提出了诸如“组织教育”“制度规制”等“矫治策略”。
从学术规范来说,这篇论文并不严谨。比如女干部傲娇,定义并不清晰,定量并不明确。比如有多少女干部,有多少人傲娇,傲娇后果具体有多大?这篇论文更像是一种印象化的描述,当然这种描述未必没有现实依据,但论文一旦在定义定量上过于含糊,针对性就会变弱,争议性也会变强,科研价值就会受损。
这篇论文就是这样,在网上引发热议。其实遮住论文题目,单说“装模做样”“差别对待”“假意托辞”云云,其实也看不出说的是男干部还是女干部,作风不佳的干部好像都差不多这样。这些个人特征,在干部队伍里是个问题,但也未必就是个性别问题。
不可否认,这种归因方式并不少见。网络上流传的自媒体文章,不少主题都聚焦“男干部”“女干部”“男领导”“女领导”“来自XX地的干部”“出自XX系统的干部”等等。这种认知,其实也不能说全错,概括性陈述、标签化定义,也是对概率的一种提炼,虽不精确,但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不严谨的描述,也会有人觉得“准”。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性别特征、群体特点,一定是以某种比例存在的,也一定会正态分布于生活里。社会本身是参差多态的,人们有多元面貌才是自然的。
但这种个性化特征,放到公共生活里应该被置于何种位置、被以何种角度讨论,却大有可议之处。尤其是在干部队伍里,在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过程中,这种性别区分有没有那么重要?“女干部傲娇”也好,“男干部大男子主义”也罢,如果仅因为性格特征,就导致事业受挫,那么权力运转的监督保障机制本身才是更应该被关注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演进方向是“非人格化”,即置身体系内的个人,无论其性别怎样、有何喜好厌恶、个性特点如何,都不影响正常的组织机能运转、预期功能实现。尤其是在干部队伍、公职人员层面,更是要尽可能的排除个性因素干扰,用制度规章去规训,扩大个人公共性的一面,使其完成公共职能。
而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一旦不是针对组织机构,而是指向个人,那么讨论的空间就会无比巨大,“大”到丧失改革鹄的。就以这篇论文为例,它可以无穷无尽地写下去,“女干部”说完了,是不是还可以说“年轻女干部”“中年女干部”?性别说完了,是不是还可以说“XX地干部”“XX学历干部”?这是个永无止尽的话题,但有意义的话题其实只有一个——权力如何关进制度的笼子,这远比性别重要。
来源丨综合澎湃新闻、光明网、济南时报等
编辑丨Jo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