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我想毕业后就到现场来干!”同济大学大三学生周昊对桥梁工程社会实践课程负责人刘超说。这几天就要离开奋斗了近一个月的施工现场了,有些舍不得,谁能想到,这小伙子刚来时,看到斜拉桥50多米深的世界最深基坑直腿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7年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推出的这门“实践大课”,打通导师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暑期公益实践、自主创新专利申报等多环节,将桥梁课群组69个社会实践小组、338名青年学子带到全国14个省,在大桥建设的火热现场上,融汇课堂知识,点燃创新斗志。此前四次暑期实践期间,已申请发明专利41项,获授权11项,其余全部进入实质审查或意见陈述阶段。
暑假里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同干,工科大学生工地“搬砖”搬出新专利,实践中学习成长,让更多论文写在骄阳下。
学生、老师和施工方带教老师合影留念。
去施工现场,与建设者们同吃同住
学生张泰来目前在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在他心中,这门课是“桥梁工程课程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与带教老学长的相处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桥梁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桥梁人的使命与责任感。”他说。
据了解,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连续5年软科排名世界第一,立足国家“新基建”人才需求和“双一流”建设、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这门课是桥梁工程专业所有大三学生必修。
每一组学生出发前,课程负责人刘超老师都会为其讲授实习要点。
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学习中的关键教学环节之一,但实习设备、经费、基地及安全等问题往往制约其有效开展。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师资力量,始终坚持让学生奔赴“第一线”,构建“精选主题、虚实结合、小班指导、加强交流、突出创新”的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重庆油溪长江大桥……都是“大教室”。
今年暑假,周昊来到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担当的建设现场,发现工地并非想象中尘土飞扬,课本上的先进技术,这里应用得如虎添翼。“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主要负责监控混凝土车下料,记录每车方量,同时也观察学习,有问题随时请教老师,”已经晒得黑乎乎的他,虽然辛苦,却挺兴奋。浇筑、灌浆、振捣……停在书上的专有名词,在眼前活生生展现,更多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们用眼睛看,用笔记,要学的太多了。当然,跟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他们对伙食也印象深刻——炒豆皮、鱼香肉丝……干得辛苦,每顿饭菜都吃得特别香。
“我们发现,混凝土下料时,卡车导管定位要非常缓慢进行,才能确保安全又精准,能不能把这个效率提高一下?”同组杨善越说。一开始,他们想到智能识图“高科技”,接着发现完全可以无线信标来引导,最后再简化,最不“高科技”的电磁铁技术就能搞定。
把所学所研用到刀口,在沃土上创新成长
“施工现场是个大熔炉,汇聚设计、监理、施工、业主等各方面知识,我们欢迎更多青年一代来感受,来学习。”二航局该项目总工程师郭佳嘉说。
青年学子走进大桥建设的火热现场,也亲眼见证大国重器诞生。
学子们亲眼见证大国重器诞生,也完成自身知识与情感的积淀。 “我自己也没想到,大学期间能拿到发明专利,真的很惊喜!”已在同济桥梁专业读研究生的文思香说,这得益于大三暑假的泸州长江大桥维修整治生产实习。施工中她发现,架桥机大角度转向问题影响施工效率。2个月的钻研,这位女生设计出一种适用于架设小半径曲线梁的架桥机中(前)支腿,能瞬间自适应地产生较大角度转向。在生产实习的专利申请辅导环节支持下,短短8个月她就拿到了发明专利,把所学、所钻研用到刀口上。“充满成就感,越了解越喜欢这个专业。”小文说。
“我们从广度、深度、时代性三个维度持续深化课程内涵,构建社会实践大课,打造思政‘金课’。”课程负责人刘超老师道出期待:在广度上,拓展生产实习的“技能体验”,整合专业精神、职业技能、自主创新、公益服务等目标,推进全面育人;在深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动力,培养反哺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让更多青年亲身参与到大桥建设这一时代篇章中。
多家合作企业寄来了感谢信
“我们连续几年主动承接同济学生社会实践,提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也能从中筛选好苗子,多方共赢。”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蔡珺花说,“这已成了公司非常期待的交流项目。”
施工单位派出“带教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据悉,课程主题紧扣桥梁智能建造前沿技术,加强多元教学形式的交互,以过程记录、小组协同、学习模块贯通等方式推动深入探究学习。通过有机串联学校课堂、工地现场、在线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多个学习场景,实现精细化管理。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伟平教授看来,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促进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也在探索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新路径。
迄今,共259名学生申报并完成桥梁工程导师制创新项目,其中66个入选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9组学生完成实践论文69篇。每年进行的社会实践课程满意度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实践单位都愿意继续提供“教室”,多家单位希望能与学校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还有好几家寄来了感谢信。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彭德倩
题图摄影:周昊题图说明:大学生们出发前往施工现场前,在驻地合影留念。图片均同济大学供图来源:作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