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即便学生未发表论文,也能毕业。
多所高校取消研究生论文发表要求
11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及管理规定》,破除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严格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改进结果评价。
取消研究生论文发表要求,并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所高校这么做。
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在最新公布的《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中,以往版本规定的“就读博士期间,应在所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录用)2篇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再出现。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推出研究生教育方面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着重提升研究生论文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标准,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2019年,清华大学修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
更早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已经取消了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或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率先破除了执行多年的规定。
去年,教育部也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强调“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取消论文发表要求的规定,令不少学生松了一口气,但并不意味着毕业变容易了,高校仍坚持“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
清华大学明确硕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相应形成的创新成果应当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完整呈现”;“硕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所在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并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
该校还实行研究生学术进度学期汇报制度,博士生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此外,学校设立多元化专硕毕业考核方式,突出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
上海交通大学规定,申请博士学位的创新成果可通过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专著、专利、作品、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强调,各学科制定的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学术成果可以为学位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著作、专利、科研获奖、成果转化等,以及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能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其他形式。学术学位学术成果以知识创新为导向,注重体现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学术成果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体现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学校还规定,学位论文校外盲审一次性通过且结果均为优秀者,可直接申请学位;否则需要对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认定,作为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参考。
可以看到,虽然论文发表不再与学位申请挂钩,但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更受重视。
高校面临新挑战
尽管二者脱钩,但高校并没有忽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反而高校在新时期又面临新的任务: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等。
近年来,深圳大学严把招生门槛、严控培养过程、严守毕业出口,构建了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为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该校严把入口关,建立导师年度招生条件审核机制,同时倡导“敬畏讲台、站稳讲台、热爱讲台”的导师文化,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意识和第一责任人意识,杜绝“放羊式”培养。
在此基础上,深大通过学业考核、中期考核、学业温馨提示和成绩预警等方式严控培养过程。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学校对学籍、学业和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发出提醒或预警。通知书将分别送达研究生本人、导师和所在学位点,多方联手督促学生积极投入学业。对表现超出底线的研究生,深圳大学将坚决予以退学处理。
深大还注重构建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处理机制,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严守毕业出口关。所有申请学位的论文均需通过技术检测,论文认定为文字复制率高于规定标准的研究生,将被直接取消当次论文答辩资格。
此外,深大着力探索更加公正公开的研究生论文评审方式,推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随机抽取部分硕士学位论文和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统一由研究生院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匿名评审。
从2015年起,深大推行学位论文全网公开制度,将非涉密学位论文按学科逐步公开,涉密论文在脱密次年100%接受抽检,并予以公开。
而北京理工大学在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该校依托“引培计划”,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待遇,吸引优秀导师入校,保证导师队伍规模、结构、年龄等多方面科学、合理。为确保导师的专业水平或学术条件达到要求,学校会严格考察导师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是否会在人才培养上真正下功夫,即是否有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是否对自身工作和学生具有责任心。
为了提升导师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设有配套的工作奖励机制。其中,荣誉奖励是精神层面的鼓励,物质奖励则是每年年底依据导师的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奖金、招生名额等方面的鼓励。
此外,研究生院还会对导师进行教育培训,尤为提倡优秀导师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向其他导师特别是年轻导师分享工作经验。
做好导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重视导师的职业发展。北理工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为确保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畅通,学校依据教师类型,设立不同的职称晋升通道,不同类型教师均有机会晋升正高级别,如教学科研型教授、教学型教授、研究型研究员、正高级实验师、管理类研究员等。
对于导师的评价,该校设计了五星级导师评价制度,每四年开展一次评价,最优秀的导师可获得五星级评价,差一些的可能仅得到两星、一星评价。
目前北理工及研究生院对导师的评价,均以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又有同行主观的定性评价,即在对导师进行评价时,既会看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的具体数据,也要看人才培养质量,还会参考同行对其的综合评价。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麦可思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