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随笔)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14:34:00 浏览885 评论4

4人参与发表评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该是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掌握和应用数学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那么,如何提升数学活动中数学思考的含量呢?下面的一则案例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84可能性“摸球游戏”教学片段。

第一种教法:

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9个白球,1个黄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学生略作思考后猜测)

生1:可能是白球。

生2:可能是黄球。

生3: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4:白球多,所以很可能摸到白球。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分小组摸一摸。记录自己摸到的结果,并与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摸到的情况。

(各小组摸球、统计、讨论,师巡视。)

师:谁愿意代表本组汇报一下小组交流的情况?

生1:我们组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生2:我猜对了,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生3:和我的猜测一致。因为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少,所以摸出的白球次数多、黄球次数少。

师: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说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生齐答:大);反过来说,摸出黄球的次数少,说明——(生齐答)

师小结: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第二种教法:

师:(出示盒子)同学们,这个盒子里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球共9个。不过,两种球的个数是不相等的,如果不打开盒子看,你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吗?

生1:我可以去猜。

师:猜,也是一种方法。那你猜是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些?

生1:我猜是白球多一些。

生2:那我就猜是黄球的个数多。可到底是哪种球多,我们还是不能确定。这样瞎猜,即使猜对了,也只能说明运气好。

(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室里静悄悄的,大约过了半分钟。)

生3(迟疑地):老师,我有个想法,能不能用二年级学过的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个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盒子里的这种球多。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再解释一下?

生4:他的意思是从摸的次数中知道哪种球摸出的次数多,摸出的次数多,就说明球的个数多。

师:你们认为这个办法行吗?

绝大多数同学赞同这个方法。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个游戏。(出示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记录员记录结果,把球放回盒子,摇一摇,下一位同学继续摸,每组共摸20次。)

(同学们为了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富有兴趣而又紧张地“摸”起来。大约5分钟过后,学生开始分组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白球多,因为我们摸了20次,白球出现了15次,黄球只出现了5次。

生2:我们组摸了20次,白球出现了17次,黄球只出现了3次,我们也认为白球多。

其他小组的答案大抵如此。

师:从摸出球的次数中我们推断出盒子里的白球数可能多一些。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最终还得——(生:把盒子打开看一看)。

各组把盒子打开看,发现白球有8个,黄球只有1个。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

师: 如果把这几个球还放回去,再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

生1: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会不会一定是白球?

生2:不会,因为盒子里既有白球,还有黄球,所以摸出来的也可能是黄球。

生3: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少,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但是,可能性再小,也可能摸出黄球啊,所以摸出的不一定全是白球。(生不由自主地鼓掌以示表扬。)

师:说得真好!那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对“可能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反思: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两种教法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但细加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知可能性的大小”,但学生并不知晓。学生这时的活动只是在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是在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而不是一种真正自觉的行为,这样的操作活动缺少主动性、探索性,思维含量不高。另外,从课堂实践来看,老师先告诉学生盒子里放着9个白球和1个黄球,让学生猜测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说明相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说,此问题思考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那接下来的明知最终结果的游戏活动还有多大意义?学生经历一番“摸球”后会思考哪些有深度的数学问题呢?这样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吗?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决不应该等同于简单的游戏活动,它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是有明确目的的富含思考性的数学活动。也就是说,“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动手实践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第二种教法中,学生先是通过思考、讨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了共识:用摸球的方法,从摸的次数中知道哪种球摸出的次数多,摸出的次数多,就说明球的个数多。此时的动手实践目的就很明确,就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对问题思考着解决的办法、提出新的想法、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最后打开盒子检验,从中不仅感知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大小,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接着,针对学生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事情的发生与否,“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以及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教师在学生已经获知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几个球还放回去,再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会不会一定是白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能性”的含义,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可见第二种教法中的活动更多的是在头脑中进行着的思维的活动,这样的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思想。

群贤毕至

访客
鹿岛卮酒 鹿岛卮酒2023-01-22 11:43:53 | 回复 0次。)(同学们为了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富有兴趣而又紧张地“摸”起来。大约5分钟过后,学生开始分组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认为白球多,因为我们摸了20次,白球出现
末屿颇倔 末屿颇倔2023-01-22 12:48:22 | 回复 对学生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事情的发生与否,“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以及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这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教师在学生已经获知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几个球还放回去,再摸一次,会摸到什么球?”、“会不会一
弦久寂星 弦久寂星2023-01-22 08:12:27 | 回复 可能性的大小,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接着,针对学生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事情的发生与否,“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
寻妄做啡 寻妄做啡2023-01-22 10:50:24 | 回复 白球和1个黄球,让学生猜测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说明相对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说,此问题思考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那接下来的明知最终结果的游戏活动还有多大意义?学生经历一番“摸球”后会思考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