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士 上海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招聘)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14:39:00 浏览952 评论1

1人参与发表评论

【导读】如果1926年你拥有300万英镑,你会干什么?上海今天的海派文化里离不开国际友人的大写的“爱与善”,这种超越国界的人性中的光辉点,值得我们永远尊敬。今天“逛逛南京西路系列”讲述一则仍在身边的感恩故事。

每一栋建筑里都蕴含着自己的灵魂。这些灵魂历经百年积淀和人的精神契合、和历史脉动共振,以砖、瓦外貌呈现,最终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万种风情。知名的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在《阅读南京路》之后,再著《阅读南京西路》,从外滩出发,直到静安寺,讲述南京西路上百年变迁的33栋建筑的历史故事。

值上海旅游节和2021年国庆之际,讲堂将为各位读者摘编乔争月所著《阅读南京西路》中英双语版一书中7幢建筑和她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从有点悲伤的一则讣告开始南京西路的旅程。

德国医生宝隆百年前建“同济医院”推动同舟共济精神,而英国建筑师、慈善家雷士德将上海给他的机遇回报给上海医疗、教育、慈善事业的故事同样感人,本期,让我们认识当年常常散步在外滩滨江的亨利· 雷士德先生。

《阅读南京西路》乔争月著,责编杜鹃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21年7月,定价72元

雷士德医药研究所可与国际上任何同类机构媲美

1932年9月,雷士德医药研究院(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即将落成。简洁现代的大楼高达三层,阳光充足,设有演讲厅、医学图书馆、会议室和实验室等。英文《大陆报》称这是“远东地区最大、设备最好的研究型医院,可与国际上任何同类机构媲美”。

雷士德医药研究院是根据英国富商、慈善家雷士德先生(Henry Lester)的遗愿而建造的,位于今日北京西路1320号

研究院是根据英国富商、慈善家雷士德先生(Henry Lester)的遗愿而建造的,位于今日北京西路1320号。

根据1932年9月15日《大陆报》的报道,演讲厅设计有讲台,后面还有准备间(preparation rooms)。与图书馆相连的是一个期刊室。一层还有一些会议室和办公室。

“正门大厅的门廊一侧是门房间和电话室,另一侧面向电梯。长长的走廊向两侧延伸开来,在这些走廊上分布着办公室。 上到将用作实验室的二楼,会发现类似的空间布置。 每个房间将有专门的特殊用途。 三楼除了其他实验室和办公室,还会有一个大型医学研究博物馆。 大楼是平屋顶,阳光充足,空间开放而且充足。”报道描述。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原党务部部长胡国樑曾撰文回忆,建筑挑高4米左右,窗户大,采光好,冬暖夏凉。室内地板、门墙都为柚木,质量优良经久不变。由于围墙很高,从外面只能看到建筑顶部和绿树,大楼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围墙由实墙改为栅栏。1949年后,这里先后挂牌“华东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食品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直至1957年,这里成为“化工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1960年改名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如今由上海现代制药公司办公使用。

雷士德23岁来到上海,堪称在沪投资最成功的英国建筑师

1840年2月26日,雷士德(Henry Lester)出生于英国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市。他曾在伦敦接受建筑师和土地勘测师的训练,1863年到上海后受雇于工部局负责公共租界土地测量的工作,后来也为法租界测量土地。这些工作都完成后,雷士德回归建筑师的角色。他先与一名建筑师合作,但很快独立创业,沿着黄浦江岸设计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洋行、码头和仓库。

雷士德独立创业,沿着黄浦江岸设计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洋行、码头和仓库,报道估算拥有价值约300万英镑的财富

1913年,雷士德又与强生(George A. Johnson)和马立斯(Gordan Morriss)联合创办德和洋行(Lester, Johnson & Morriss),专营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绘检验、房地产抵押放款等业务。德和洋行发展成为近代上海实力最强的设计事务所之一,承接的项目包括外滩5号日清大楼、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和南京路先施公司大楼等。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在上海公济医院(the General Hospital,今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病逝,安葬于静安寺公墓(今静安公园)。《北华捷报》和《大陆报》等英文报纸纷纷撰文回顾雷士德的一生,评价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很早发现了上海的潜力,大量投资不动产。而他在上海的运气特别好,从一开始就很成功,无论做什么都能“点石成金”,做成了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几笔土地交易。雷士德在去世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之一。

报道估算,雷士德拥有价值约300万英镑的财富,也有传闻称他的财产达500万英镑之多。英国学者Peter Hibbard曾在《上海外滩》中评价, 雷士德的洋行既做建筑设计与建造项目,又做土地和地产交易,开创了先河,堪称在上海投资最成功的英国建筑师。

个人生活极为简朴,穿他人旧衣,乘公交,英侨社区最吝啬的人

不过虽然投资如此成功,雷士德的个人生活却与住华丽别墅的上海富豪们形成强烈反差。终身未婚的他生活非常简朴,穿别人的旧衣,交友不多,喜欢步行和乘公交汽车,被认为是上海英侨社区“最吝啬”的人。

雷士德在外滩规矩会堂和上海总会居住多年,被认为是总会“最早、最奇怪的会员”。上海总会成立于1861年,又名英国总会,会员全部为男性。今日位于外滩2号的华尔道夫酒店是1911年落成的总会新楼,这里提供英国绅士需要享受的一切,包括远东最长的L型长吧、弹子房、江景绝佳的餐厅和阅览室等。“点石成金”的雷士德却很少去总会酒吧消费,除了为会员提供免费蛋糕和葡萄酒的平安夜。

雷士德每天都在外滩滨江漫步。1926年的《北华捷报》写到,在上海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在外滩偶遇散步的雷士德,听他讲述过去的变迁,了解这座城市的地价在过去60年间暴涨了多少。

巨额遗产留给上海,仁济医院新楼、雷士德医药研究院是指定项目

富豪雷士德简朴生活的谜团在他去世后揭开。雷士德去世时除了一名在军中服役的侄子没有亲属,他留下一份惊人的遗嘱,除了少量遗产赠予个人,将几乎所有遗产留在上海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发展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

富豪雷几乎将所有遗产都留在上海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发展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资助建造任济医院新大楼、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和学校

他生前指定用遗产资助建造任济医院新大楼、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和学校。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也得到捐助,如上海聋哑学校、虹口华德路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穷苦小姊妹会、虹口黄包车夫会、南市穷苦精神病院等。遗嘱还设立5万两银子的雷士德奖学金,面向在上海就学的所有国籍、无论宗教信仰的14岁以下的男女学生。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雷士德十分关心城市弱势群体,同时重视医学和教育事业,富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1927年,雷士德基金会即按照这份遗嘱开展筹建工作,由雷士德创办的德和洋行负责设计。这三大项目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建成使用。

1931年,仁济医院位于山东路的新大楼首先落成,展开作为现代化医院的新一页。早在1873年,雷士德曾负责仁济医院男子病房的设计工作,此后长期为医院提供数额不小的捐赠。在1924年12月订立的最后一份遗嘱中,雷士德捐赠100万两款项用于建造仁济医院新楼,此外还赠予医院四块地皮。

雷士德的这笔捐赠附有几项条件,除了提出医院需改名为“雷士德华人医院”(The Lester Chinese Hospital), 还要求医院为穷苦病人免费治疗。1927年,医院又收到一张数额达64358.99两的支票,款项是来自雷士德赠予土地的收入。

雷士德捐建的两家医学机构——仁济医院与雷士德医药研究院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医疗技术人才,也为今天上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32年,选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药研究院落成。有意思的是,雷士德捐建的两家医学机构——仁济医院与雷士德医药研究院,不仅曾在一起办公,研究院一度设在医院新楼五楼,还开展良好的密切合作。研究院接办了医院的化验部,帮助其开展细菌学、血清学、临床化学、病理学、临床造影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埃利斯顿评价,研究院的医学专家对医院提供了给力的帮助,而供研究院使用的五楼保留了一些病房,以供专家研究临床疾病。合作有机结合了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而两家医学机构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医疗技术人才,也为今天上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雷士德信托基金仍在资助留英医学青年,一生书写“爱与善”

在为《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一书撰写的前言里,熊月之写道:“在数以万计的近代寓沪外侨中,来自英国的雷士德特立独行,品德高尚,闪射出夺目的光彩……雷士德以其毕生的辛劳,全部的积蓄,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善’字,也是一个大写的‘爱’字,对弱势群体的善与爱,对儿童的善与爱,对上海的善与爱。”

上海曾经给雷士德带来巨大的机遇和财富,他最终把获得的财富又赠予这座城市最需要帮助的人,仿佛形成了一个爱与能量的完美闭环。“上海人”雷士德的故事如此独特,如此真实动人。

上海曾经给雷士德带来巨大的机遇和财富,他最终把获得的财富又赠予这座城市最需要帮助的人,仿佛形成了一个爱与能量的完美闭环

如今,雷士德设立于1926年的“亨利·雷士德”信托基金仍在运作,赴英深造的中国学者如果研究用于造福中国人民,就可以申请雷士德奖学金。基金会的网站是英文的,但首页写着中文“上海”两个字,并附有一段声明。

“亨利·雷士德信托由曾在上海度过大半人生岁月的亨利·雷士德命名,他于1926年去世。他在上海赚到了财富,所以在他身后,将他的财富用于造福上海人民是最正确、最恰当的。这项善举持续到了今日,用于教育奖学金。”

【英文节选】

When the building at 1320 beijing Road was near completion in September 1932, the China Press said it would be “the largest and most finely equipped research hospital of its kind in the Far East and is equal to most anywhere in the worl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realized the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of Henry Lester, a British millionaire landowner and philanthropist whose name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early Shanghai history.

“Among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expatriates living in modern Shanghai, Henry Lester with his unique character and noble virtue glittered brilliantly,” famous Shanghai historian Xiong Yuezhi wrote in the preface for the book Bequest and Memory by Fang Yunfang.

“I declare that for about 60 years my principal and permanent home has always been and that it still is and will be in Shanghai in China and that long since I chose China as my domicile and such is my domicile now,” Lester stated in his will.

Time flies but Lester’s legacy still glitters in the city he loved.

The Lester Chinese Hospital turned to be today’s Shanghai Renji Hospital on Shandong Road. The Lester school lasted only for less than 10 years due to World War II but nurtured hundreds of outstanding “Lester Boys” who grew up to be Chinese professional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Shanghai History museum hosted a special exhibition dedicated to the Lester school and its students in 2004.

The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was fortunate to always be tied with medical or scientific research after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was founded here in 1957.

Today, the Lester Trust still supports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to study or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he conditions for applications, “the grant will give a Chinese citizen, whose knowledge and skill obtained, will be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of China”.

The official English website for the Lester Foundation contained two big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Shanghai”.

(童毅影摘自《阅读南京西路》,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顺序有所调整)

有关“阅读上海”的系列报道可参看文末链接,去年国庆节讲堂 推出的一组上海建筑的故事。

群贤毕至

访客
晴枙殊姿 晴枙殊姿2022-06-19 15:02:35 | 回复 millionaire landowner and philanthropist whose name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early Shanghai history.“Among the tens of thousand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