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我们便一直关注中山的跨区域发展,特别是跨江发展问题。”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中山的新一轮发展碰到了瓶颈,实际上与城市本身的开放度相关。
“从中山4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理念和体制越开放,经济就越发展。”城市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其对市场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中山开放的氛围开始不浓厚的时候,就是中山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陈鸿宇认为,中山提出的“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实际上蕴含着中山推动新一轮全面开放的战略构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联动,才能给中山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开阔的发展空间。”
具体到“西接”战略上,陈鸿宇认为,中山应该打破“在行政边界内谋自身发展”的局限,统筹“西接”和“东承、南联、北融”,让中山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流得进、用得活、走出去,让中山成为一个资源流动的大平台。“‘西接’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周边资源为中山服务,不仅仅是为了做大中山自己,而是要看中山能为珠江西岸都市圈、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为大湾区的发展做些什么,必须要有这样开放的心态。”陈鸿宇说。
“西接”要接什么?陈鸿宇认为,首先是发展理念要“接起来”。要按照“制度型开放”的要求,与珠西都市圈其他城市共建相互衔接、相互开放的规则和体制机制。其次是产业链要“接起来”,从产业链、供应链到创新链,中山与珠西都市圈、与广州、深圳、佛山的“挂链”合作大有可为。“像明阳智能可以把研发总部留在中山,把生产环节放在阳江,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如果追求企业永远留在中山,是做不大的。”陈鸿宇说。再者,是都市圈要“接起来”。中山要与珠海、江门、阳江共同携手打造好珠西都市圈,发挥中山独特的功能优势,积极主动深化与珠西、粤西城市的合作,并进一步通过西江水系向上与云浮、肇庆甚至是广西、云贵对接,使资源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流动。
“显然,‘东承’跨江发展是中山未来的主攻方向,但‘西接’与‘东承’是一体两面,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既然要‘东承’,必定要‘西接’。”陈鸿宇说,“资源要素只有循环流动,才是活的。这是中山做好‘西接’的关键点所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海报】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宇
【作者】 廖瀚;朱晓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