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22年研考国家线公布,相比去年大部分上涨10-15分!据央视网,今年全国有457万考研大军,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跟求学君一起来看看吧~
研考国家线相比去年,国家线分数有何变化?总的来说,大部分上涨10-15分!学硕中,文学类依旧霸占最高分位置,A区367分,B区357分,比去年涨了12分,涨幅最大的是哲学与历史学,而农学是唯一没有太大变动的学科。专硕中,审计、体育、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这6个学科门类均比21年上涨15分。下面给大家附上22、21、20各届国家线学硕、专硕、A区、B区对比:数据来自山西升学就业平台。
考研越来越“卷”了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考研热”持续升温。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
从2017至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
2022年相比2017年,5年间报考人数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1.27倍!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
研究生在不断扩招,但报考人数增长得更快。2022年诸如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招录比不断刷新记录,超过400分的高分成绩比比皆是。就连文学、社会学这类传统冷门专业,报考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可见,考研越来越“卷”了,对考生来说,也越来越难了。
考研为何成为“香饽饽”?对本科毕业生来说,一方面就业压力大,可选择的心仪的岗位不多。通过硕士学段的学习,可以拿到更高的文凭,增加就业机会,研究生=更好的工作机会,这一等式的逻辑正变得越来越不容辩驳。疫情也是考研人数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国外的疫情仍在持续,更多学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这也会带来考研报名人数的大幅增加。各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体制内”岗位或者稳定的工作岗位。而这些稳定的岗位对学历更为看重,研究生毕业考公、事业单位和进入国企的优势更加明显,机会更多。考研热的背后,是这些刺眼的问题1.学历膨胀。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学历贬值”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近些年很热的选调生考试为例,近几年它的选拔标准也越来越严,名校资格也在内卷,以前是985和其他院校,如今是清北和其他院校。同样能力和条件的一名硕士生,如果在三五年前可以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进入省级机关工作,如今,大概率只能找到市级或区级机关的工作。学历膨胀的结果,大抵如此。2.考研的过程很折磨人,失败的代价也很大,就算成功“上岸”,依然不能放松。现实似乎并不提供上岸喘息的机会。“上岸”的难度在不断增加,甚至研究生的学历都再不能保证自己不会在竞争中溺死。3.“双一流”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增速逐渐放缓,而双非院校报考人数正大幅增加。但是社会招聘对双非院校的认可度又不是很高,很多人也在为自己这份研究生文凭的价值感到焦虑。
家长学生该何去何从?1.关注调剂。如果考生对于想要考上的学校,没有很执着的要求,那么就可以选择之后的考研调剂,这也是给学生们最后的一个机会。选择考研调剂,如果复试通过了,那么也将直接被录取,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好事情,至少不用再辛苦一年了。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3月底左右开通。请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密切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微信公众号:chsiyz),及时登录调剂系统和招生单位网站,查询招生单位调剂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
如果你确定要进行考研调剂了,也不是就这么干等着到3月18日,一定要提前联系自己想要调剂的学校。
2.保研要提前准备。既然已经做好了继续深造的规划,那么应该需要越来越早准备保研。在早些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才大一准备保研实在太早了,高考刚结束又来保研什么的简直太疯狂,但是现在保研也一年比一年卷,大一开始准备保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总之,提早准备能增加胜算。3.条件允许下,选择留学深造。继续深造的路,无非是考研和留学。国内考研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就好比山洪海啸。就业压力大想要通过深造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考研成绩又不太理想,其实你还可以试试海外留学这条路。如到马来西亚留学费用便宜,比较容易申请,世界排名也优秀,所以越来越人选择到马来西亚留学。当然了,近些年到国内香港、澳门地区深造的学生也不少,也可以关注一下。考不考研,归根到底是一道主观题,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选择什么都没有错,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赛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各有路,只要保持前进的步调,就不必畏惧落后于人,只要我们保持一直走,脚下的路也会一直有。决意出发时,也不要介意时候太晚,我们努力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年华。还有还有!长按扫码添加我们热情的求学小助手,你的志愿填报疑问它来为你解答!来源:中国青年报、南风窗、山西升学就业平台等微信编辑:韦成观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