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建者不拔”字面理解就是一个善于建设的人所搭建的房屋必定非常牢固,不可能轻易被别人拆除。
引申来看“建”也可以理解为建树、建功的意思,历史上真正的大功业是后人无法否定的。
比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纵然他后来遭受奸臣迫害,也有人诟病他缺乏政治眼光。但他作为民族英雄为汉人做出的贡献是永恒的,这种大的功业永远无法被歪曲和磨灭。
再如老子、孔子等先哲们,虽然当时孔子的“仁道”不受重视,老子的道家思想也难以推行。但他们的思想光辉一直普照着我们中华民族,经后世千年不衰。
因为他们的思想切合我们的社会,能够解决我们的社会问题,这就叫“善建者不拔”。而“善抱者不脱”,善抱的人不会轻易被挣脱。
比如追求异性的问题,有的人掏心掏肺但依然得不到对方的心。可有的人没付出太多,却能够把对方的心牢牢抓住。
因为善于追求异性的人能够把握住对方的身心等方面的切实需求,追求能够做到精准切入,一下就把对方牢牢吸引住,这就叫“善抱者不脱”。
所以无论是“建”还是“抱”,想要做到“善”就一定要把握其背后的那个“道”。如此才能“子孙以祭祀不辍”,长长久久,永远不会消亡。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面对社会的一个大的指导方针。
之后老子总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这段话与儒家《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几乎完全相同。儒家讲做人首先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基本的个人修养问题,修养达到了才可以进一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其实就是反观内求以达到启发智慧的妙用,由此去入世修身治世方能不偏不倚,把握中正之道。
按照老子的原则“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修身修的是什么?是自我本性的那个“道”,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那个不虑而知的“良知”,而这个“道”的外用便是“真德”。
依此“道”去处理家庭关系,自然能够把握住维系家庭的根本点,而且家风、家德也会随着子女的继承而延续下去,这就叫“其德乃余”。
同理,这个“道”运用到乡、国、天下也就可以实现“德”的尊崇、丰盈乃至普及天下的大用了。老子是如何知道这些道理的?他自己回答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这里的“观”值得留意,这个“观”不仅仅代表观察、观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是要跳到“庐山”之外,去纵览全景。
就以“以身观身”来说,真正的“观身”是要在我们自我心性中独立出一个单独的意识笼罩在我们心性之上,去监控自我心念的发动,去识别我们一切念头背后的真实动机。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功夫就是在这个环节下的。
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看透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很多人都犯过酒后乱说话的问题,当时喝多了胡言乱语,结果酒醒后非常懊悔要戒酒。
其实酒后乱言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酒,而在于人们心底深处本身就藏着那些念头,酒精不过是把它们催化出来罢了。
若心底深处“本来无一物”,喝再多的酒又有什么事情呢?所以“观”就是时刻在给心灵做卫生,这对于我们个人修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同理,想要了解一个家庭的问题就要用“旁观者”视角去看待家庭,想要了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天下也是这个道理。这是祖先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人活着不容易,懂得为他人考虑,是利人利己,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抢人风头,而是默默无闻:懂得为人着想,让人如沐春风!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得到的前提是耕耘,增人玫瑰,手留余香,
为他人播种,自己受益。人这一生,在不断的与人打交道的途中,为人重情重义,才能收获不离不弃。
心里装着别人,让人舒服,能得到实在的感情,会让你在不断与人相处中,拥有愉悦的心情,成就更好的自己!
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你,要相信真心不会白给的,真情能融化冰冷,让人舒服,永远都是一个人最高级别的教养!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如事业受挫、感情不顺、生活焦虑等,那么此时,我们应该怎样用最快的时间缓解这种情绪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人有这种负面情绪是难免的,不要因此埋怨自己;其次,我们要用最快的时间走出来。
古今中外,修身论道的文字数不胜举。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扰心者,故静也。”一语道出本质。
纵观当下,打开网络,各种知识扑面而来。然而,有些观点只适合一时一势、以偏概全,因此需要看官提高判断和鉴别能力。
善,合理而有意义。持善守正、坚守真理,而不是趋吉避凶、投机取巧。读书清心,心有静气,择善而从,修身正己,缮性养德。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一个老师在切身利益面前不再心动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老师心死的时候。
人可以有情感觉知,但不应该有“情绪”。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余的情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状态,因为当一个人被情绪蛊惑了本心之后,不管是念头还是行为,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关于“人有没有感情”这个话题进行了这样一番讨论:惠子说:“既然是人,怎么没有感情呢?”
庄子就说:“是非的分别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就是不要因为好恶爱憎之类的情绪,损伤自己的本性,要经常顺其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去增益生命。”
惠子说:“不人为的增益生命,怎么能保存自己的身体呢?庄子说:“道赋予你容貌,天给了你形体,不以好恶之情损害你的本性,如今你外露你的精神,耗费你的精力,靠着树干休息,依凭几案闭目假寐。自然授予了你形体,你却以‘坚’‘白’的诡辩而自鸣得意。”
这一番道理其实讲述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变化,不以自己主观情绪扰乱自然规则的态度。
天地自然之间有它本身的演变规则,而这种规则通常会和人的主观情绪产生冲突,因为我们总会站在自己的意识去评判断事物的好坏对错,并且抵抗那些本身我们无法改变的既定存在的东西。
而最后的结果则是在未能改变现状的同时,又因为主观情绪的过度干扰,而损伤了自己的心体。
《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喜怒哀乐四种情感是人们存在的正常反应,如果一个人缺乏了情感上的感知,那就是心理出现问题了,而且人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正常的宣泄。
比如说,当一个人看到好的事情时就喜形于色,遇到不好的事情就产生悲伤,这都是正常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未发之前称为“中”,也就是没有偏斜,合乎适度的状态,但是能在情绪产生之后,并且表现得适合常理,适合节制,这就称之为“和”,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智慧。
而我们所说的道理就是如此,一个人应该有正常的情感,也就是中庸的姿态,但是不应该有超过“中和”的过度举动。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心静如水的人生姿态,在感受事物的同时也能够自我克制和引导,正确克制自己的念头和言行,避免自己因为主观意识情绪上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举止。
《礼记》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夏晚年的时候因为丧子而悲痛过度,导致双目失明,后来离群所居,生活十分凄惨。
曾子去看望他的时候,二人相对悲泣流涕,子夏悲愤地对曾子说:“天哪,我并没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让我承受这样的苦难?”
曾子就对他说:“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没有罪过呢,以前我们在洙水和泗水之间侍奉老师的时候,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后来你离开朋友独自回到西河讲学,他们都称你为老师,而不知道我们共同先师的思想,那个时候的你只看重树立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不仁,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因为亲人之丧而深陷于悲痛之中,心中并无天下苍生苦难,也没有做出让人称道的事情,这是不义,这是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便哭瞎了双眼,没有珍惜父母给予的身体,这是不孝,这是第三个罪过。”
子夏听了若有所悟地说:“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天灾人祸的降临是我们无法选择和躲避的,也出乎我们的意料,谁也不愿意面对这种灾祸的打击,悲伤哀痛之情在所难免,这是人之常理。
但是我们更要知道,灾难并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局面时,也需要适当收敛负面情绪,以免于情绪对于自己的伤害。
也就是让悲伤哀痛有所适度,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厚待,也是对于已故之人的安慰。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让万物自然的产生,而不去人为创造,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业成就而不据为己有,因为不据为己有,所以不会失去。
这个就是圣人处事之道的智慧,智者明白世间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则和内涵,所以能够在面对自然变化时超越自己的情感,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纳这些人与事,包括自己不愿面对的局面。
这就是道家思想一再强调的无为而治的道理,它和儒家的“中庸”相比较,有着本源相通的道理,而这看似是消极顺应的姿态,却是另一种积极对待人生的无上智慧。
成功者是很多人的榜样,更是很多人追赶的目标。然而,年轻人只看到了他们的聪明,却没有看到这背后他们付出的努力。
聪明人并不都是生来天赋秉异,即便是如此,他们也懂得下笨功夫,在千万次的努力和尝试中朝着成功迈进。
何为聪明?在成功面前,一切的投机取巧都上不了台面,都不是真正的聪明,只有脚踏实地,真正沉下心来,才可能成功。
在生活中,从来不缺聪明的人,但是聪明的人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懂得下笨功夫的人。
下笨功夫是大智慧,取巧不是成功之道,耍小聪明可能一时得逞,但是终究会让你暴露在人前,最终会被大家厌恶,得不偿失,这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古代,方仲永五岁便能够写诗,被当地的秀才称为大才。就是这样的聪明之人,却消失在历史中,没有留下本应该留下的名字。
他家世代耕田,五岁写诗绝对是聪明绝顶,但年少成名却没有让他功成名就,原因就在于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懂得下笨功夫,浪费了自身天赋。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可谓是经典,“文以拙见,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
意思是:做文章没有必要追求语言上的华丽,简单易懂的文字反而更让人喜欢,更能打动人;为人处世没有必要过于聪明,朴实的人更容易让人亲近,更能与人情感共鸣。一个“拙”字包含了无限的道理,意蕴无穷。
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绝顶聪明之人。实则不然,年轻时的曾国藩反而是别人眼中的“笨人”,经常被人嘲笑。
然而,他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每晚都背书,有一次背书到半夜,一篇文章还记不住,躲在他家房梁上的小偷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小偷甚至还嘲笑他,但他不以为然,继续背书直到自己能背出来为止。就这样,凭借着下笨功夫,曾国藩后来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在官场中顺风顺水。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教导子孙:“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就是强调做事情不能取巧,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拙”才是正道。
这里的“拙”就是下笨功夫。相比于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拙”才是大智慧。曾国藩年轻时候经历挫折,正因为懂得下笨功夫,后来才取得大成就。聪明的人懂得下笨功夫才可怕。
聪明的人不可怕,聪明的人懂得下笨功夫才可怕。老子对下笨功夫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巧若拙”。在老子看来,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到处显摆自己,炫耀自己的能力,从表面看,好像是笨拙的人,实则是隐藏实力,静待时机。
天下最巧的办法并不是选择最好的捷径,成功没有捷径可选,反而是在很多人看来的笨办法更有效果。
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赛跑上,兔子天赋异禀,乌龟有着巨大的劣势。不管是乌龟,还是兔子,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兔子败了,乌龟赢了。
兔子耍小聪明,认为即便是睡觉乌龟也赢不了,于是就跑一跑,睡一睡,却不知道在它睡觉的时候乌龟到了终点。
乌龟很明白自己的劣势,但是它懂得下笨功夫,一步一步地爬着,一直在努力追赶,成功就是对它的最好的回报。
生活中,很多聪明人何尝不是兔子,他们的聪明和天赋没有用到刀刃上,反而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玩弄小聪明让他们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心,蒙蔽了他们的双眼,看不到成功之道,找不到通向成功的正确道理,迷失了自己。
再看那些成功者,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聪明,何尝不是乌龟,但他们懂得努力朝向目标,知道下笨功夫,并且坚持不懈,最终达到了成功的终点。
2020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年龄最小的冠军全红婵可谓是“一鸣惊世界”,三跳满分,一跳接近满分,这样的惊人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人们对她逆天的天赋赞不绝口。
但是,了解过之后才明白,她的成功并不只来自天赋,更离不开每天几百次的练习,熟能生巧,才是她成功的秘诀。
任何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从古至今,多少名垂青史的人物,他们的成功并不是走捷径,而是真的下笨功夫,他们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很多天资聪慧的人虽然被誉为少年天才,却最终泯然于众人,就是眼高手低,不懂得下笨功夫。
因此,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平时多积累,下笨功夫才能成功,身体力行,为达成目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认可。人生在世,应该有所敬畏。敬畏之心,是人高悬头顶的道德戒尺,是人扬善止恶的行为发条。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洁身自好,坚守原则,做人有标尺,做事有底线;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诚意正心,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俯仰无愧良知。
敬畏,不是恐惧,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一种自觉自律的修养和谦卑。敬畏天地,是因为天地给了我们生存的根本;敬畏自然,是因为自然给了我们物质的保障;敬畏父母,是因为父母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敬畏神明,是因为神明给了我们精神的指引;敬畏因果,是因为因果给了我们光明的真理;敬畏法律,是因为法律给了我们安定的秩序;敬畏圣贤,是因为圣贤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敬畏师长,是因为师长给了我们广博的知识;敬畏领导者,是因为领导者给了我们成长的阶梯;敬畏劳动者,是因为劳动者给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敬畏,不只是一种谦卑,也是一种感恩;不只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人心里有了敬畏,就能在面对物欲诱惑时,有取有舍;在面对善恶抉择时,有尺有度。
朱熹云:“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心存敬畏,慎独修身,是君子的快活之本;目空一切,狂妄任性,是小人的取祸之门。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早朝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群臣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金榜题名,有人说是富甲一方,有人说是功成名就,但都没获得朱元璋赞许,只有老臣万钢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时,朱元璋才点头称是,说“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韩非子·解老》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
心存敬畏,是人自觉自律的种子,是人走向成功的开始。明永乐年间,老北京崇文门外有家老药铺,叫万全堂,万全堂的创始人和同仁堂的创始人都是乐家。堂中有副抱柱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修合是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这副对联就是要告诫药铺医生和伙计:行医制药要有敬畏之心,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也要秉承良心,认真细致,不能见利忘义,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因为人所做的一切,上天都明察秋毫。
康熙八年,乐家后人创办北京同仁堂,不仅延续保留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经营理念,还在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明确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训条。
心存敬畏,存心天知的理念,也让同仁堂成为历百年风雨而不衰的“中华老字号”,成为享誉世界的驰名品牌。
对天道有敬畏之心,就能够顺天而行,趋吉避凶;对因果有敬畏之心,就能够抑恶从善,多积善果;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就能够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对神明有敬畏之心,就能够修身养德,消灾免祸。
《关帝觉世真经》云:“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
心存敬畏,能让人自觉与自律,也能让人时刻保持清正节操。明代学者吕坤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人知敬畏,就会克己自律,遵纪守法,待人处事,谦卑谨慎,不敢放肆,所以能够培养德行,成就基业。
人不知敬畏,无所敬畏,就会嚣张傲慢,恣肆任性,为所欲为,由小过而成大恶,最终招惹灾祸。
人的秉性、习惯往往是不知不觉中积累形成的。心存敬畏是养成优良秉性、习惯的最好方法;不知敬畏,为所欲为,只会恶习难改,自取灭亡。
《菜根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所以,人生在世,不能不有所敬畏。
林清玄曾说:“不要让太多的昨天占据你的今天。人活着,记性不能太好。有些事情,想多了头疼,记久了心疼。
忘掉年龄,忘掉遗憾,忘掉悲伤,忘掉恩怨,生活中的一大部分烦恼都与你无关。人生下半场,愿你做一个善忘的人,该忘就忘,该放就放。
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的明智,源于对自己、对他人有清晰的认知。俗话说得好:认知决定行动,而行动决定结果。
纵观古往今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谁人做事不想得到好结果。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结果岂能尽随人愿。想要改变结果,就得花大力气改变源头:尽毕生之力提高认知。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人生在世,心境很重要。有很多事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开开心心地接纳,把当下过好。看得通透,才最心安。
我们会经历很多事,肯定有好的事,也有不好的事。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耿耿于怀。
试着放下过去向前看,轻装上阵,珍惜并享受当下的美好。不辜负眼前的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下半场,越薄情,越幸运。一禅小和尚说:“世上活得最累的人,就是不懂得拒绝。因为他们身上的刺,都是朝向自己长的,舍不得伤害别人,最后只能自己疼。”
很多人活得委屈,活得累,就是因为太“多情”了。学会对人、对事“薄情”一点,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在。
多情不一定是好事,薄情也不见得是坏事。那些对暧昧对象薄情,对无用社交薄情,对往事薄情的人,人品都不会差。如果遇到了,请别错过。
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样的境界,唯有独处时才能抵达。”
只有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我们才能在世事嘈杂中,捋清人生的脉络;才能在终日奔波里,抚慰疲惫的身心。
洪应明《菜根谭》:“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回眸人生,人生如梦也如戏,历经悲欢离合,爱恨情愁,最后还是要归于淡然、寂静、平静。莫不如,淡之喧嚣,坐拥宁静;舍之奢靡,但享温馨。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能以一种安静的姿态行走人生,若处烟雨深巷,走过青青石板小路,陶醉于酒肆酒香;若处喧嚣闹市,走过天桥,便融入人群,流连于繁华或是沧桑,暂停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惟愿能够淡看浮世繁华,而学会淡然,把自己活成一帧简静的风景,或是一枚静简的文字。也顺其自然,春去秋来,不忘陌上初心,秋去冬来,不惧瓦上素凉寒霜。
也不强求什么,即使是被搁浅在泛黄的书页里,也能安静地与一份寂寥共处,若有薄风寂寂而入,便与我共享墨香。
纵然落叶蹁跹时,也待风住沉香,月透禅窗,仍能着一袭青衫布衣,煮茶煨汤,侍花弄草。懂得善待自己,便也是人生的修行了。
我非常喜欢赫尔曼.黑塞《花枝》里的一段话:“总是来回抖动,花枝挣扎于风中,总是上下求索,我的心像一个孩童,在明亮与昏暗的日子之间,在祈求与放弃之间。”
惟愿自己能保持一颗童心,若说生命如花,那些人生路上途经的浓烈与枯寂,那些记忆中散落着的悲欢离合,那些阴晴圆缺的人和事,那些清凉月光与开落的花朵,那些烟火中的俗与雅,都会成为你骨子里的暗香疏影,熏香了生命。
就如现在,外面下着雨,是秋雨,若喜欢秋雨,不如就在秋雨中漫步吧!无需打伞,勿躲檐下。漫步雨中,让雨水打湿衣衫,仰起头,让雨滋润你的脸庞,而你,少了顾虑,无需顾忌什么,只需尽情去享受,享受有雨的时光,享受雨的清凉。
有时候,秋雨湿衣,秋雨落心都是一种享受,让秋雨走过心上,拂面清凉,那种感觉,也真的是一种美了。像极了恋人之间的喃喃细语,多情而温柔。
漫步在秋雨中,世界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清爽爽的,风景是焕然一新的,比起听雨,心情便不会有秋愁的感觉。
雨停之后,眼前的一切,依旧美丽,也获得了一份难得的明亮!雨过天晴,阳光依旧明媚, 岁月依旧在指缝间穿梭,清新的空气悄悄润泽了你的呼吸,琴声悠扬,是风的从竹林间婉转的回响,萦绕回旋的是秋水静静流淌的声音。
时光流淌,岁月如歌。生命的一叶轻舟静静地停靠在岁月的港湾,摆渡红尘,相逢人生山水,渡过人世沧海横流,渡的是一份人生。
岸上秋风,萧瑟莅临,所有的生命都已在岁月岸边寻找,有的找到了人生归宿,有的找到了栖身之所。
此刻,时光在弹指间瘦了年华,韶光远去,霜染了华发,淡忘流年蹉跎,铭记了人生真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无论你走到哪里,观赏的是风景,走过的都是人生,只要心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心如大海浩瀚宁静,岁月流逝无波澜。人生何去何从?生命何来何往?际遇缘聚缘散,千帆过尽梦无痕,一切都有定数。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人生不将就,宿命莫强求,不求圆满,亦不必惊慌失措,从容而行,淡然面对,浅浅微笑,这便是最好。
千帆归来,学会用大海的胸襟包容一切,坦然面对得失成败。因为你走过的路,会成为回忆里的风景;你所有经历,会成为你的财富。你曾经的负担,会成为你的礼物;你受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繁华落尽,学会在繁华过后归于平静,你今天认为的大事,多年以后将变成微不足道的小事,今天所有的悲伤离愁,多年以后都将不足挂齿,都是过眼云烟,淡淡如止水。
流年飞转,乱云飞渡,回首往事,一些曾经不堪回首,昙花一现如烟,一些过往如梦似幻,离去不见声响,那些流年里的欢笑,还未来得及说一声再见,便已悄然走远。
若人生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一旦你开始阅读,你会发现有些书是没有主角的,因为我们忽视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线索的,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我;有些书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我们埋没了自我,颓废了所有。
记得《你好,旧时光》里有一句话:“最快乐的生活,是别人的生活。如果,你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无论你选哪条路,生活都不会让你顺心如意,因为别人不懂你的感受。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要总是遗憾和后悔,叹息生活不公平,懂得不完美才是人生。学会享受生活,用成年人成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能够修养身心的,最合适自己的心态和做法。
人生一路攀登,我们一直寻找,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现在的拥有;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遗忘了自己,所有,难以如愿以偿也就在所难免。
拒绝贪婪,人生只有最合适的,没有更好的,这是生活常态。永远别羡慕别人的奢华,拥有一份素朴的生活,用自己的能力去书写自己的未来,人生的美丽,才是真本领。
因为懂得,也才明白了许多道理,正如《半山文集》中说:“对于自己不喜欢,憎恨,厌恶的东西,过去我总是与它们争斗,不仅没有赢过,最后还发现自己变得与它们一样,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它们。
现在我再也不去斗了,我学会了和解,和解不了的,或是去敬畏,或是蔑视和远离,看着它们渐渐的离我而去,我才喜欢上现在的自己。”
人生本来就是悲喜交加,阴晴各半,不同的风景交织着不同生命的感动,这也才有了不同的人生。
落落风尘,沉浮之间,用一份暖心的情怀去看云,用一份自然的行走,铭记对岁月的感知。
中年之后,如果能够拥有一份恬淡的心境,给生命一场花开,虽不能长久飘香,往后的日子,却也能顺风顺水、随心随意。
“流水落花太匆匆,岁月容易催人老。”世事无常,世事难料,当岁月的年轮,无情地增加,时光从我们身上带走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也就慢慢学会了淡看红尘繁华,慢慢明白了秋风只是瘦了年华,留给我们半城烟沙,适合我们独自思考和承受。
踏遍青山人未老,待风平浪静,等到走遍万水千山,历尽沧桑之后,回眸再看,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生离去的,都是风景;岁月留下的,才是人生。而别人都是旁观者,只有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
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别等纹上眉中、霜上鬓,才懂生活的本真;别等生命临了时,才知悔恨徒留遗憾。时光不能倒流,人生不能重来,走过来了,就是永远。
从第一声哭声开始,人就走上了他专属的人生之路,每前行一步,余生就会减少一点,毕竟,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任是谁都无法逃避。
因此,人生路上,困难与挫折,幸福与快乐,都是难得的经历和体验,都是对生命的充实和丰富,同时它们走过就成永远,所以都值得拥抱和珍惜。
凡事,难也好,苦也罢,都是命中该有的经历,是对生命的历练,也是对生活的调味,毕竟任何太单一的东西都会让人觉得乏味,包括生活。
难,能让你成长,苦,能让你成熟,生命,也只有在这样的成长和成熟中不断累积和沉淀,才会绽放,人生才能变得越来越美好,所以值得珍惜。
凡人,喜也好,厌也罢,都是命中注定该有的遇见,对你好的人,让你感受到人间温暖;对你不好的人,让你体会到人情薄凉,都是收获,都是对自己的最好馈赠,让自己在这变幻莫测的人世间,认清谁才是值得珍惜的人,谁只是生命中的过客。这样的经历,对于人生来说,不是减少而是能体会更多的真善美,所以值得珍惜。
人的一生,穿行风雨也好,路过晴天也罢,过后都是风景,都为生命的画卷添色加彩,勾勒出完整的人生篇章,所以值得珍惜。
人生,拼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确,拼的就是文化。这个文化不是文凭,也不是学历。这个文化的内涵就是,有广泛的知识并能够活学活用;有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灿烂文化历史,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文化自强自信的基础和保证,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活出一点人模人样来,这就需要向先贤学习,向现代人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强,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人。
做人不能忘根,也不能忘本。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佳句就是我们文化内涵的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每当读到这些古言佳句,便会为之一振,精神抖擞,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总会有这样四种能力:
有很强的认知能力,能够广泛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见解,站得高,看得远,有自己的人生主见,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与人攀比,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最好的自己。
有很强的自律精神,面对灯红酒绿,不被物欲所惑,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做人只要少了物欲,就多了精神追求,便能轻装上阵,成就自己的人生。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能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知错就改,乐观向上,做人有了如此的低调,就能战胜私欲,勇往前行。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与世无争,就是最好的人生之争,做人只要能守住寂寞,遇事才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做人要认真地想一想,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是千头万绪,要干的事情太多,有时弄得人脑子发胀,可想明白一点,人活着无非就是要干好两件事,做人与做事,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这是做人的核心和关键点,谁抓住了做人,谁就会赢得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做人的文化,也是做事的核心。
做人就是与人和谐相处;做事就是要求真务实,这就是做人的文化,这就是做人的真经,自强不息,善上若水,一个人要学会宽容,学会自控,学会做减法,一个人能够做到了这样,这就是有文化的人,人生不在学历和文凭,而在于做人的文化,在于做人的品质和素养。
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诱惑也会越多,做人就需要有定力,要消除人心的浮躁,这要守住寂寞,就要能够坐冷板凳,静心思考和悟道,文化需要沉淀,一个浮躁之人难有文化 ,只能是空虚和无聊。人生要记住几名古人经典佳句,并能在实践中应用,能够知行合一,这就是做人的一种文化。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想活成最好的样子,烹茶煮粥,种菊篱下,在温暖与爱意中度过每一天。
但事实的真相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放眼世界,任谁不是栉风沐雨,来去匆匆。
想要过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除了做长远的打算、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脚步,更要随时做好准备,迎接那猝不及防突然降临的天灾人祸,生活是美好的,却也伴随着阵阵苦痛。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且看日光之下,哪一个站在街上的人不是一身的风雪。这不长不短的一生,每个人的活法截然不同。
有人叱咤风云,有人寂寂无名,有人被欲望迷住了眼睛,深陷在名利的漩涡与激流中半生痛苦,有人敬重梦想“长歌当哭”,站在四下无人的街聆听逆耳的微风。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活法,只要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在薄凉的世界拥抱深情,就是最大的成功。
俗语说“事在人为”,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它的宽度。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难的是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当你勤快地扫除心灵上的灰尘,眼里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清明。
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却满是喧嚣。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甚至来不及想明白什么,只能一味想追上它的脚步,然后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安。
岁月诚然是留不住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季的花儿开了又败,房檐下的燕儿春去秋来,好比刚刚逝去的这个一眼看上去还很漫长的盛夏,淋过几场大雨,再没个消息。
入秋时节,道路两边的植被一点点泛黄,是在说时间的不可追,人间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轮回,我们的人生也将进入全新的旅程。
一生太长,似乎总有捱不完的难关、过不完的坎;一生太短,俯仰之间便是垂暮之年,连回忆也不敢轻易开启。
时间的长河不断奔腾向前,唯有淡定从容,笑对人生冷暖,宠辱不惊,才是过日子的最好选择。
因为生命,讲究的是整体的品质,而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何况那用物质来填补的人生,也必将因物质的匮乏而瞬息凋零。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努力奋斗、珍惜光阴,同时对名与利逐渐看淡看薄,像擦洗家中心爱的家具,时时擦拭心间的尘埃。
让自己保持一颗宽容大度的心,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得到了就珍惜,失去了别在意,学会隐忍,学会分享,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一路顺遂。
就像佛家所说的“修心”,人来世间活一场,要的就是一个修心之路。百年之后,无论你经历过什么,拥有过什么,这世上不再有你我。
人能留住的,只是当下的这段光阴以及你度过这段光阴时的心境。难过总是难免的,心里的困惑和压抑,可以尝试找朋友倾诉,也可以写在日记里,但不要被难过钳制太久,俗语说,“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快乐的日子本就有限。
没有谁会有一生的幸运,说到底都要把酸甜苦辣咸品尝一遍,逆境顺境只是暂时的,是一种心情,最好的人生也必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失意时不悲观,得意时不忘形,活出这一世的风采与尊严,将所有的磨难当成是一种上天对我们的历练,超越自己,不负眼前。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最是人间留不住。倒也不必惋惜时间的流逝,正因这份流逝,我们才会成长,才有各种颜色的境遇,只要心态好,余生更精彩。
每个人的底色都是孤独、感性,去爱一个正当好年纪的人,做一件正当好青春的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踏踏实实过好当下,实实在在改变自己。
当你真的能够擦亮眼睛,认真打量这个世界并学会与之和平相处,世界便会报之以歌,用它最好的一面回馈于你。
这世界上大部分的失落,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成为更好的自己,却奢求着别人成为更好的别人。毕竟“人无完人”,想办法做好自己就够了。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会收获整个世界。
当你开始喜欢自己,你会感觉整个身体的毛孔都在散发愉快的气息,花儿变红了,景色更美了,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里,让你整个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你会越来越喜爱自己。
你会知道,开心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选择。当你不再随波逐流看别人的眼色,你就已经变得强大,活出了你自己。
你会发现,爱自己不必假于外物,不必在意光鲜安稳的身份,也不再需要别人来成全自己!
不要害怕时光会把我们变老或是带去未知的方向,最好的武器就在我们手上,只要拥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强大心脏,无论山月如何更改,我们终将活出独一无二的模样。
既然选择了做自己,就不要去贪慕别处的风景。世界这样大,总会等到属于你的奇迹。
已故文学大家杨绛女士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流金岁月,且行且惜,无论何时何地,要记得做最真实的自己,在人间修炼一个丰盈曼妙的灵魂。
《荀子》中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深有同感,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都是沉默少言的。
喜时不多言,不骄不躁,低调谦逊;怒时不妄言,人若静心,岁月无恙;难时不怨言,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人都有七情六欲,情绪起伏,只有守住了自己的嘴,才是守住了自己的心,守住了人生中的福报。红尘纷纷扰扰,若是能做到以言守心,好运气已在路上,风生水起亦不远矣。
《老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不希望别人来亲近他,如果他给了别人亲近他的机会,那么会受到多种制约,别人会认为自己能够理解他,会以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将其定格,并且还会在舆论中宣扬,而周围的人们看见老子跟他亲近,就会信任他,因此老子就遭到了诽谤和侮辱。理解一个人实在几乎不可能,更何况老子的智慧特别地高人一等,更是几乎无人可解,给了别人亲近他的机会,就是在昭示人们这个亲近他的人对他的理解在他看来是对的、是真实的,人们在无形中会这样认为,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活得很麻木,很少有过多思考的人。
老子也不允许别人疏远他,因为疏远他的人,会让人觉得是最不理解他的人,可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或者也会歪打正着,如果这个疏远他的人在评判他的时候说的是对的,却因为他疏远了老子,人们就会一致反对,理解为相反的意思,以此来认识和定位老子本人,这样老子就很容易被误解!
老子也不愿意别人给他利益,因为这种利益的赠送其实带着人情的陷阱,今天你请我,明天我就得回请你,如果我不回请你,你肯定会有心理上的不平衡,你恐怕会经常带着怨气对我进行一定的诋毁或者打击,甚至可能当众找个别的借口羞辱我,所以我也不愿意你来对我太好,给我利益,这就是老子的道理,恐怕很多人都经历过了。
老子当然也不愿意别人来害他,既然不能给他利益,但是老子不能因为拒绝就得罪人,倒是应当委婉一点,绕一个弯子拒绝人家,不然既然敬酒不吃,可能有些人会动怒要给他吃罚酒,因此老子应当在这个坎上持清正态度,拒绝人家时不可带上怨气以及任何恶意,甚至还应该显得温柔和善意,这样才不会令人产生恶意想要伤害他。
老子也不希望别人来尊敬他,给他太高的赞誉,因为你给了人们这样的机会,就意味着你高人一等,好多人会因为你接受了他们的尊敬,而不会再送给你任何利益,也不会在大事小事上帮你一丝一毫,就算帮你说句公道话维护一下你的利益都不肯,因为你不是很强吗,连我的尊敬都接受了,居然还要我来保护你?凭什么呢?你强,你就得护着我,而不是我还要帮你。随意接受别人的尊敬,就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下不了台阶,最终高处不胜寒,自己垮下台去。
老子也不希望别人轻视他,你既然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尊敬,却需要表示你的谦逊,不应当表示愤怒(即使你知道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尊敬,别人心里面早就计算好了要以此为借口不给你任何帮助,这是怀着恶意的假惺惺的尊敬),不然还会激起对方的是非观的舆论优势对你进行轻视的诋毁。
老子这样做,是不是很豁达?他为什么能够这么轻松做到这些呢?因为他塞住了欲望的门户,堵住了生出怨气的开关。
他先知道了欲望和怨气的后果,就提前关闭了,他不需要放下,倒是没什么需要放下的,就是有些智慧,可以过得潇洒豁达一些。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欲望太多了,必然会心力不集中,心没有集中散开了当然就会引起智力衰竭,智力衰竭则会使思维混乱,达不到目标了。
想要得到的太多,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散,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永远都处于迷茫之中,在迷茫之中逐渐地迷失了自我。
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得到,所以我们要接受我们所得不到的东西。
求而不得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便是无能为力,你对这个世界,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都无能为力。
因为无能为力会使我们有一种挫败感,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无能为力去做什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件事情发生,这种感觉是很痛苦且崩溃的。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因为这个社会会逼着你成长,逼着你不断地往前,最终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一切的挫折,只有我们自己一点点地去消磨。
人生是短暂的,短暂的时光永远是一瞬间,谁也不会预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只是在未知的世界里,不停地冒险而已。
人只有让自己想开点,便不会那么难过,便能少些烦恼,能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这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在不断地往前进,我们也不断地成长,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一场成长和磨难,有些事情,只能靠着我们自己不断地去追逐,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共勉!
作者: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