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布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公示名单,德州市文化馆成功通过评审入选一级馆。这已经是德州市文化馆连续3次获评国家一级馆称号。
文化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民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德州市文化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亮点频频,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筑品牌——繁荣群众性文化供给
10月18日,德百奥莱广场人声鼎沸,德州市第七届广场舞大赛在在千人广场舞表演《再唱山歌给党听》中拉开了序幕,由各县市组织的上千名舞蹈队员穿着同样的服装,手牵手、肩并肩、以优美的舞姿共同表达心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美好祝愿。随后来自11个县市区的广场舞爱好者聚集一堂,激情起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此次比赛也是我市广场舞业务骨干培训班的成果展示。
开展艺术普及,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义不容辞的使命。近年来,市文化馆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开展培训注重有方向、有主题,打造出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培训品牌。
“德艺课堂”是市文化馆重点打造的线下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窗口,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年,全部免费,重在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欣赏的普及。培训内容包括声乐、钢琴、古筝、演讲主持与朗诵、摄影等18个艺术门类,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文化培训需求,为市民的艺术兴趣培养提供了多种选择。
积极推进蓓蕾艺术工作站示范点建设,通过组建团队,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故事演讲、艺术鉴赏、文艺普及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从“进校园”到“驻校园”,进一步缩短了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的距离。截至目前,蓓蕾艺术工作站已遍及全市13个县市区,建成省级示范点1所、市级示范点16所、县级示范点150余所,建设数量远超计划,开展故事会进校园和艺术普及活动500余场次,惠及30余万名学生。
组织展演展示活动是公共文化场馆发挥自身效能的“常规动作”,也是民众直观了解文化发展成果的窗口。长期以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必预先安排、精心准备,推出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已成市文化馆的工作惯例。围绕文化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任务,市文化馆着力打造“五个大家”系列活动文化惠民品牌。根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市文化馆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全市重大演出活动?场次,平均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多场次,收益群众达?人次。
助传承——非遗保护持续升温
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我市目前共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名录23项,市级名录161项。
常态保护、活态传承。近年来市文化馆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围绕非遗传承,积极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注重开发利用,拉近了非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助推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连续10年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在互动中了解非遗感受非遗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每年达到10余个场次,实现了中心城区中小学全覆盖。德州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李梓新至今仍对于在梁子黑陶陶艺大师的指导下玩胎泥、学拉胚的经历念念不忘。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市文化馆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传统节庆活动,组织开展系列展演展示活动,帮助市民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举办非遗公益培训,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规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创建非遗教育传承基地,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不少非遗传承人能很好地秉承着传统的技艺,但因沟通交流不畅,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阻碍。”市文化馆馆长王月灿说,“文化馆的工作就是为非遗传承搭建平台,增强其影响辐射面,提升其与百姓日常生活关联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非遗项目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经过市文化馆的不懈努力,和传承人的积极配合参与,一批非遗项目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被大众广泛关注。建志剪纸作为我市市级非遗项目,以“三分刀工七分染”的独特工艺闻名。传承人张建志紧紧抓住每次机会,推广剪纸技艺,坚持进学校、进社区传授剪纸技艺,并在禹城市房寺镇建立剪纸传习基地,不少人慕名上门学习。“如今大家对这项技艺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十分认可,我们的作品在各级非遗展会上常常被抢购一空。”张建志说。
重引领——精品创作成绩斐然
创作是文艺繁荣的源头活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是重要一环。对市文化馆而言,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于群众文化领域的创作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市文化馆强化精品意识,不仅做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提供者,更注重做精神生活的引导者,引导组织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2019年男声合唱《中国船号震天地》在全国7005件作品报送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这一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代表了全国群众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国船号震天地》是以船工号子为音乐元素创作的一首新时代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战歌、颂歌。提到作品的创作过程,王月灿记忆犹新,词曲创作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前后改稿20多遍,举办了3次作品研讨会,请来国内最权威的专家“把脉”。展获国奖后先后到基层演出50多场,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在精品带动下,本土文艺创作实现新的突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不断涌现——
音乐作品《那就是你》、戏剧作品《我要回农村》,跻身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入选名单。表演唱《那就是你》、对口山东快书《认亲》和小品《幸福心事儿》成功入围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名单,其中《认亲》获评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
文艺人才是创作优秀作品、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市文化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多种形式吸引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着重打造育人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推动人才拜名师、赴高校研修学习,提高青年艺术人才的道德素养和创作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艺术人才队伍。
在全省文化馆业务干部技能比赛中,推选的5名选手全部获奖。多篇论文作品获山东省群众文化优秀论文评奖二、三等奖。艺术创作部主任马洋代表山东,过关斩将,荣获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和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
促均等——提升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近日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市文化馆暂停了一切群众文化活动。但文艺爱好者杨爱青,每天上午依旧可以登录德州文化云手机app,跟着视频学习。
杨爱青的优质体验,得益于市文化馆文化云平台的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验的发展性要求,市文化馆搭建数字平台,对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惠民项目进行综合智能管理,逐步形成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了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总投资 18.7万元,全新上线文化艺术普及资源库,整合了公共文化艺术资源2000课时、有声读物数据库5500课时、市民课堂学习资源2900课时、文化教育资源4.6万课时。同时群众文化活动预告、文艺社团报名、艺术公益培训等内容,在文化云平台的相应模块中都能找到,这种将优质资源集中推广的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公众对公共文化信息的查询以及对资源的利用。
海量的公共文化信息形成了公共文化大数据,文化服务也从政府“端菜”向老百姓“点菜”转变。在市文化馆文化云平台上,送文化下基层等8个志愿服务项目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市民面前,活动时间、地点、主办方一目了然,文艺爱好者可通过平台注册成为文化志愿者,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报名参与。同时平台上还设置有需求征集、意见反馈等功能。“不少市民反映公益培训班可以适当增加非遗内容,我们会根据建议,在今年的春季班进行调整。”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此之外,馆内还新增了多种数字化实体设备,其中包括活动线下预约取票机、公共文化学习一体机、vr虚拟现实设备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逐步完善正是对公众需求和要求的回应。一方面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文化供需搭建沟通新桥梁,同时为人民群众了解认识我市文化和文化工作提供新窗口。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推进,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从不同的维度掌握用户的文化爱好,以达到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王月灿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马乐 通讯员|杨沙沙 李苏
编辑|屈大鹏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