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工农群众教育,并将其视为领导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建立边区政府之后,进一步引入兴办平民教育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冬学运动,有力提升了工农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觉悟。
「不怕年龄大,只怕心不专」
1939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为消灭文盲而斗争”。1940年10月24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文章《开展冬学运动》,指出延安市、延安县的冬学在40天教学之后,有561人学会了日常用语的自由读写,若连基本上学会读写的算在一起则有780人。
为规范冬学办学,边区教育厅直接派员到各区指导,明确规定入学采取自愿原则,实行民办公助方针。入学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有两个劳动力并且足以维持生活,二是年龄在30岁以下15岁以上,三是妇女无小孩连累,四是身体健强无疾病嗜好,五是十里路以内。
为减轻百姓经济压力,冬学经费由县政府统一拨给,学校办公费由政府发给实物,教员待遇“约同于中心小学教员”,每月发粮一斗五升、津贴4元、菜金30元。
冬学课本包括边区教育厅及各县宣传部专门编写的教材,还有《新文字报》《大家看》等杂志;汉字冬学多使用小学低年级课本,如晋绥边区小学国语课文中写道:“劝爹爹,劝妈妈,快到冬学里学文化;学文化,并不难,不怕年龄大,只怕心不专。”
天寒地冻把书念,花开水暖务庄农。冬学运动还与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活动相结合,和群众的生活相联系。
比如,驮盐队成立识字小组,教员们就为他们专门编写驮盐歌:“吆上毛驴走三边,去驮盐;驮回盐来赚了钱,全家老少有吃穿。”驮盐队在路上边走边唱边识字,全部掌握后再学新知识。
再如,针对放牛娃,刚开始教“放牛”,再教“放八个牛”,续教“我十四岁,放牛八个”等;对卖面粉的,教“年月日,石斗升合,斤两”等;对卖零食的,教“梨、枣、核桃、芝麻糖”,等等。
教材编写由浅入深,由切身事物到周围有关事物,力求适合教学进度。还有的采用韵文形式,如“你姓张我姓王,你卖烧鹅我杀羊,他做豆腐又开面粉坊”,便于记诵。
「除了教实用课程,还注重时事教育」
边区妇女冬学刚开始是集中在一地上课,但乡亲们热情并不高。经过调研,边区政府宣布妇女冬学由坐学转为轮学,不误工、不误活、能识字。此举得到群众拥护,当场主动报名参加冬学的就有几十人。
互相考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组长考组员,一种是组员相互考。这对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十分有帮助。张家畔镇下街组长余惠敏、上街组长李兰英互考组员,评判结果是上街不如下街,急得李兰英险些哭出来,之后更加努力地督促组员学习,学习效果进步显著。
随着识字冬学的深入开展,群众需求也进一步提高,那就是如何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此,针对乡民卫生常识不足、新生儿死亡率高的问题,边区政府制定了在卫生教育中进行识字教育的方法,帮助乡亲们转变生育旧习惯、倡导新法接生,进行科学分娩教育。
镇原县刘家城在开展卫生教育前,学校只有26人。卫生教育开始后,学生增加到70人,群众识字兴趣随之提高。有老乡说:“识字好,卫生更重要,旧法接生,生一个死一个,不讲卫生,将来还有谁来念书呢?”
此外,冬学课本还围绕开展游击战争、爱护抗日军人,政权实行三三制、团结各阶级抗战,介绍边区政府财政经济政策、中共土地政策与边区土地条例等内容编写。
教员结合抗战及武装动员任务,讲解抗战必胜的道理。读报识字时,也讲八路军如何打胜仗、鬼子杀人放火、国民党反动派如何造成河南的灾荒等内容。
解放战争开始后,冬学除了教识字、珠算、记账、写路条等实用课程,还进一步注重加强时事教育。
边区政府明确指出,时事教育要与识字教育并重,配合若干防奸细的训练,同时要与自卫军冬训、民兵训练结合。各地冬学定期邀请当地驻军或民兵干部,讲解必要的军事常识,提高群众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内文图:王流秋绘《三边的冬学》
来源:作者:王萌 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