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汉语成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具有深刻的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成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既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要“惟精惟一”,而做到“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就是心不离于道,乐善不倦,非有一念之放肆而危。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要想规避“人心惟危”,扶持“道心惟微”,就要有“惟精惟一”的修为,择善固执。只有如此,方能达致“允执厥中”,善不缺失于行。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中一念之放任、肆意,或一思之思求、自新,言行之后果就会具有迥异的差别。“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菜根谭》)
“诈善”则凿伪,故同于“肆恶”。以善谋利,有了计较利害心,营利于善则或害其善。
“改节”则背叛,故不及“自新”。由“道心”变为“惟危”的“人心”,一念之差则谬以千里。
“人心惟危”:人心易放,陷溺则危。
人有同一个心,或为情欲私念所主,或为理义之道做主。罔念为狂,克念为圣,由是而分。在常人之心,乃无常性,无定向,往往趣向于贪求之恶,故危。
人心之危,非为必然之危,而为趋势性之危,陷溺其心而危。在《孟子》看来,人虽有性善之本心,然陷溺其心,则趣向于不善。“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就是习俗之弊。放其良心,则危。
人心之危,非是言“口之于味,耳之于声,目之于色,鼻之于嗅,四肢之于安逸”的生理需求之危,而在于揭示若没有了心思性善的主导,情欲就会本能地趋向于恶。
《荀子》的性恶观,突出了情欲的本能性,而忽视了性善的本有性和心的主导作用。认为情欲本能趣向于恶则可,认为性善非本性而由外在师法的化性起伪使然,则不可。推知其极,就会有师法如何产生的悖论。
人心不能克己复礼,而一动于私欲、杂念,即在凶险路上行,而丧德灭身、亡国败家皆由于此。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皆为人心之危,实真可畏者。
知人心之危的弊害,就会寻找克制的道术。在孔子思想中推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修为,在孟子思想中推出了思求其放心的操存工夫,在荀子思想中推出了师法教化的化性起伪。
“道心惟微”:道不虚行,非心不行。
“心”者,为道之宰;“微”者,为道之体。人性之道,由心而行,非是自在而行。心不行道,则道离于身,就必造成人心之危,同时是道心之微。
在《孟子》看来,人虽有性善之本心或道心,然不知求,则本心或道心必失。仁义为道心,然没有心之思求则常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学问之道,就在于“求其放心”而已。
思求其放心,就是孔子的“操则存”修为,亦即是“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工夫。操存其本心,养其性而不失,知“四端之心”而扩充之,则性分定而不迁。
人有情欲之求,此是自然的本能存在。人心之恶,不在于生理本能,而在于放弃人性的操存责任。知仁为人性、义为正路,不知求而不由,就是自暴自弃其做人的担当。
道心之微,既是起念上的非必有存,而操持方存,又是实践上的不必然显著,而弘毅方著。徒守义理之心,不能扩充,不发于四肢,不见于事业,则必是微而不显著。
“惟精惟一”:明善省察,恒毅一心。
苟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则知心的主体意识、主体功用不可缺位。人恒当求诸己,藉由心之能为的修为工夫,持守道心而规避危心,尽心之思的主人翁责任。
心的主体作用,一方面体现为明善省察的自觉,一方面体现为实践躬行的能为。“惟精”,侧重于前者;“惟一”,侧重于后者。心性合一,知行合一、涵养与省察合一,就是这一修为工夫的体现。
在致知工夫的“惟精”上,既是诚身的明善,又是德行的省察。明善之工夫,在于觉悟性之明德、天理;省察之工夫,在于校正行为的偏差。
在修为工夫的“惟一”上,既是慎独上的执德而不失,咸有一德;又是弘道上的恒一而不贰,矢志不渝。涵养则笃志,笃行则弘毅,弘毅则一以贯之。
“惟精惟一”之功夫,乃所以行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能涵养其性,则道心可以常存而不微;于将发之际能省察使其发而皆中节,则人心可以常行而不危。
“允执其中”:择善固执,笃行不倦。
“允执其中”,既基于择之精,又基于志之笃。毫厘之差,则非所以为“中”。知之苟精,斯能不差。须臾之离,就非是笃定其中。守之恒一,斯能不离其道。
只有“惟精惟一”,方能“允执其中”。“允执其中”,本自“惟精惟一”之修为工夫,又为“惟精惟一”工夫之所致。知精一之工夫必能如此,安得而不收效于“允执其中”?
“允执其中”,作为坚守和笃行道德的行为,又体现了 “戒慎恐惧”的慎独意旨。慎独的修为工夫,既是择善的固执,又是行为上的道不偏离。
道心之著,“允执其中”的极致,就是“从心所欲,不踰矩”,或是“从容中道”的圣境。非是“集大成”者,则不可为道心之显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人生价值观,就在于告诉我们:
心性无常,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求索、思考和抉择。一念之差或谬以千里,岂能不敬慎于心的主宰功用?心不向善,则学习无味,修为荒怠,必然坠入肆恶的深渊。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人生方法论,就在于要求我们:
每个人都要重视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承担起人品修养的功夫责任,凭借一生的学习和改造,坚定正道而行,去完成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的使命和任务。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