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辛弃疾除了清醒状态下写的诗词可以读懂外,大部分作品皆是醉意朦胧中所作,跳跃性极大,意象虽不晦涩却很难读懂其诗词真正的含义,甚至连翻译成现代语言都有困难。要真正参透其意蕴 ,必须彻底洞察其笔下的“青山”这一意象的深层内涵与审美价值。
其诗凭栏听风,抚琴听韵。读辛弃疾的醉诗,总是让你云里雾里,摸不准吃不透。
与苏东坡直抒胸臆豪放不同,辛弃疾兼有豪放与婉约,故其诗跌宕起伏,然深藏不露。既有苏东坡之遒劲峭拔,又有李太白之狂放不羁,兼有李商隐之隐而不发!
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名垂千古,然一个“他”字令世人猜测至今 不知道到底指谁?
又一句“冷雁寒云渠有恨,春风自满余怀”,至今“渠”字都是一个谜。
抑或“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壮怀激烈的语句,今人却无法准确诠释出其真实含义。
读其诗词,只能凭栏听风,抚琴听韵。
读者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屏住呼吸,才能于其亦刚亦柔的琴音之间听出余音缭绕,听出其破碎的心击打山川河流的回响!
特别是,青山这一物像,在辛弃疾笔下神出鬼没,与其不离不弃。或与其同饮或与其共醉,或与其相拥或与其共眠。
在《贺新郎》中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句;在《菩萨蛮》中有“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之句;在《沁园春》中有“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之句;在《临江仙.冷雁寒云渠有恨》中有“青山却自要安排”……奈何?
看山不是山,相看两不厌他早已寄情山水,托身于青山,即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因为青山欲共高人语,因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诗词中的一座座青山!
◎青山欲共高人语。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作者:宋.辛弃疾(公元1174年春)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故其用词狂放飘逸,大胆使用夸张手法。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面对茫茫群山,他胸中万马奔腾,群山仿佛有意疾驶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不前。这正是辛弃疾心像的写照,胸中有千军万马,却无法自由驰骋疆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约公元1176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36岁,在江西为官,这首词就是在当地一个名叫造口的地方所写。
全词充满借景抒情,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家国愁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即使青山也无法阻止喷涌而出的愁绪。这是忧国忧民之愁,却不是儿女情长,所以此处用“青山”入词,如巨石投入清江,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了强烈的情绪反差。这逆境中的豪情被誉为宋词中的瑰宝,这青山正是辛弃疾自我的投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南宋.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句,多么的动人心弦!把山写活,人与青山互为知己,磅礴有力、超然洒脱。这山是青山,正是倜傥风流、风华正茂时。此处可谓物我一体,形神合一。怀抱巨石不如怀抱青山,因为知音难觅,唯青山不老不离不弃,知我者,二三子也!何等的荡气回肠,何等的超然洒脱,何等的寂寞孤独!青山,正是另一个辛弃疾!
◎青山却自要安排
◎临江仙·冷雁寒云渠有恨
[宋] 辛弃疾
冷雁寒云渠有恨,春风自满余怀。更教无日不花开。未须愁菊尽,相次有梅来。多病近来浑止酒,小槽空压新醅。青山却自要安排。不须连日醉,且进两三杯。
“多病近来浑止酒,小槽空压新醅。青山却自要安排。”从这句可以感觉到辛弃疾此时身体状况欠佳,多病是表象,多愁才是源头。故其意欲控制饮酒,但青山却硬是要安排继续喝。青山怎么可能“自要安排”?前文讲过多次,只因青山早已成为辛弃疾唯一可以依托的知己,故彼此对饮诉衷肠。
这当然是辛弃疾一厢情愿的幻境、是自作多情的解脱!如果没有解开青山这一道谜,永远也无法理解青山自要安排这一句。
辛弃疾对于青山的钟情与忠诚,堪比李太白之与敬亭山,看山不是山,相看两不厌,青山早已入了血液,化为魂魄。自李太白以来,除了辛弃疾,几乎无人能把青山写活,写透,写入骨髓。这大概就是辛弃疾与李太白人生与诗词的合力共振!
李太白是第一个与青山对话的人。公元761年,李太白再次来到敬亭山。看着无数次登上的敬亭山,想起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写下了这首《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刻,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这古云便是李太白自己。之前李太白就说过:“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此时此刻,只有一座敬亭山相守,李太白此时的心境,正是辛弃疾自40岁以来的心境——青山乃画魂,看山不是山,相看两不厌!
当其坚硬的骨骼与一座座青山碰撞时,一声声长啸崛地而起,惊天地泣鬼神!那骨骼直指苍穹,化为高天孤影,那,便是漫天狂舞的雁,故有冷雁寒云渠有恨!故有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世人误读了辛弃疾上千年,为何冷雁寒云渠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