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鼓浪屿大名鼎鼎,名声在外,慕名而来者和一来再来者都络绎不绝。所有上过岛甚至没有上过岛的人,几乎都认为鼓浪屿很美。美在何处呢?
我在人山人海寸步难移之中下了渡船登上鼓浪屿,满街道满满的人流,与逆向而来要离开鼓浪屿的人流交汇,形成了很多瘀滞地带,没有纵览全局的提前视角是很难避开那些拥堵点的。我一拐弯儿,进了山洞。骤然走进山洞,外面温热的气氛突然变得清凉,多少有点不大适应。鼓浪屿而有如此高大宽敞的山洞,以前怎么从来没有听人说起过呢!
山洞不仅仅是战时的避难场所,更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沟通了山体两边的往来通道而时时发挥着巨大的交通疏导的作用。这个山洞、防空洞大约是所有这类性质的战备设施中,发挥日常功用最为显著的所在。
双向的人流连接不断,使人忘记了这是山洞而完全是一条阴凉的街道,加上两侧摆放的长椅,就更有点观光隧道的意味了。鼓浪屿能将这样一条山洞做到这样的极致状态,固然和这山洞作为交通要道的地位有关,显然也得益于这里旺盛的人气。在山洞没有了外在的建筑和风景的环境里,人们的互相观看就显得很自然很纯粹:游客和本地居民几乎是一目了然的,而很多拉着板车的工人正在吃力地走过,满满的生活物资,从水泥到矿泉水,都是这样靠着人力来拉着从码头到商家的。鼓浪屿上没有汽车,人力车依然一统天下。
逢到上坡,拉车的人用极大的倾角撒着汗水浑身用力的姿态,在别的地方的日常生活里基本上属于已经消失了的古老景象了。在鼓浪屿却还保持着一种常态,它在让游人先觉着新鲜而盯着看的同时,随即便会意识到人力时代里的无所不在的艰辛。这样的艰辛固然是现代化所要跨越的,但是也充满了人类既往的记忆。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鼓浪屿一直呈现着一种特殊的气氛,而且随着外面的世界的车辆增多,鼓浪屿这种独有的没有汽车的气氛就越发显得珍贵。你尽可以在任何位置上放心漫步,永远不必担心后面突然有车辆出现,孩子可以撒手,老人可以一直缓步,而你也可以走走停停,在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位置上站定了端详。
端详手机是可以的,端详林立的店铺和满街的行人也是可以的。在游人和本地居民之间、游人和游人之间的这种互相端详之中,大家普遍感觉到的就是外面的世界,非鼓浪屿的世界里很少有的那种从容淡定与周详耐心。这也正是很多人慕名而来之后一来再来的原因,尽管游人众多已经成为一种审美观感的妨碍因素,但是在人流尽头,在住下来以后的海滨的晨昏之间,在小巷里装饰得很有情调的店铺里坐下来慢慢地面对时光的时候,依然还是有诸多其他地方很难有的享受的。
鼓浪屿的优势是,岛屿本来不大,四面环海,处处都能很容易就走到最近的海滨;而每一处海滨都有与岛上街道与民居的狭促相对的广阔与辽远。它将窄小和广袤有机结合起来,辅以无所不在的从容。在从容之上生长出来的音乐、钢琴则是这种娴静悠然的生活状态之中开出来的自然而然的花。
有人说鼓浪屿是钢琴之岛,经常可以在路上听到琴声,听到著名的南音演奏,这固然是因为岛上的人们爱着音乐,因为没有车辆的喧嚣阻断音乐的传播,但更主要的还是这个岛屿上的环境状态使人们普遍有用音乐抒发人生的内在需要。而这样的人生状态,就应该是岛外的人们向往的魅力所在,是吸引力所从来之的源泉。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既审美又可以从身心劳役中自我解放出来的途径?在怎样的环境里人才能活得常有自然赋予人的心灵慰藉?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大约总是围绕着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与古远的环境状态的结合的范畴。鼓浪屿在相当程度上就实现了这样的理想之境。
人们到鼓浪屿来应该不单单是为了去日光岩排着队照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不单单是为了在海滨栈道上看看哪里都能看到的日落,不单单是为了在环岛随处可见的沙滩上解脱束缚纵情一游;除了人云亦云随大流的盲目性的跟风之外,还有很多人寻找的是这样心安之处的审美收获。
在鼓浪屿漫长而充满了怡然陶然气息的海岸线上,人们漫步,人们在沙滩上奔跑,人们围在一起跳舞,人们推着婴儿车让新生的眼睛目睹周围最纯正的世界;在大家共同营造的这种不无浪漫气息的整体环境里,厦门当地人鼓浪屿当地人普遍文明有礼的人生状态也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在一个当地人不急躁、不歇斯底里、不竭泽而渔甚至大都淡定乃至礼貌的环境里,那些抱着可能在别的地方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念头来寻找梦中的理想人居景象的游人,终于有了到达目的地的舒心畅意之感。
这大约就是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一系列景点,让人愿意一来再来的最核心的原因吧。天地赋予人类山水,人类镶嵌进去珍珠一样的闪光的点缀,只有两个要素都到位了,才会有如梦如幻的人居之美。尽管谁也带不走,但是哪怕是再短暂的度假体验或者游览抵达,也已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实现。
它实现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疑惑: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而不是没有可以生活得像是天堂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