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女排 排球

陈招娣因什么病去世(陈招娣什么级别)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16:56:00 浏览602 评论2

2人参与发表评论

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拿到世界冠军,这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

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无数满怀抱负的青年人对于未来充满迷茫。

女排的夺冠,让中国向世界展示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拼搏奋斗的女排精神更是给予了无数青年以鼓舞和力量。

彼时的女排运动员就是全民偶像,她们用汗水为祖国赢得荣誉,并像一束希望的光,照亮了无数人尚不明朗的前路。

陈招娣就是当时的偶像之一。

她被称为“断臂将军”,描述她辛苦训练的文章被编入教材。

同时,她还是一位拥有军衔的运动员。

运动员也好,士兵也好,陈招娣用她的顽强和拼搏把这两种身份演绎到了极致——夺冠、封将。

只是天妒英才,58岁她便因病早逝。

但她的离开触动了郎平出山,一年后陈招娣将军葬于故乡。

陈招娣

离开

2013年4月1日,陈招娣离开了!

她女儿的微博内容,从鼓励妈妈加油,变成希望妈妈在那个世界一切都好,没有病痛,只有她心爱的排球。

长久以来,陈招娣一直经受着伤痛和病魔的双重折磨。

年轻时几近自毁式的训练和比赛,让她留下了终身未愈的腰伤,后又罹患直肠癌,开始了常年与病魔的战斗。

53岁时,在与病魔长久的角力中,陈招娣终是败下阵来。

此前的一个多月,她仍一心惦记着女排教练还没有着落的事情,与郎平见面时,还劝说郎平,希望她能回来,再次出山执教女排。

郎平

她的离开引起了排球界的震动,人们皆为她的离世动容。

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发表的公开声明中写的那样。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的优秀代表,曾经创造过“五连冠”的辉煌成就,传承了“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

对于中国排球界来说,她的离世是一大损失。

作为曾经的队友郎平,在得知陈招娣离开后,动情地写到,一个多月前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希望来世还能做队友。

而后她受此触动,出山执教中国女排。

离世一年后,家人决定将陈招娣的墓迁入位于浙江杭州的安贤陵园,这座墓园素有“英雄墓”之称。

在她的墓地之上,是一座铜像,右手叉腰,左手环抱着一颗排球。

陈招娣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总是对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念念不忘,最终能长眠在此,便落叶归根了。

少年时

陈招娣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直到加入青训队,才随队离开。

她家一共有4个孩子,她排行老二。

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全靠母亲一个人撑起家庭的重担。

看着妈妈辛劳背影成长起来的陈招娣,听话懂事,且自立自强。

时候的经历,造就了后来不怕苦的陈招娣。

从小爱玩运动,她的运动天赋似乎从那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小时候,陈招娣像个小男生一样,抽陀螺、打弹珠,比男孩子还厉害些。

时不时腰上插着乒乓球板,找朋友比赛,没有正规的球桌,两块石板或者两把凳子拼在一起就能赛上一场。

得益于身体条件的优势,陈招娣小时参加过很多体育项目的训练。

她乒乓球打进了校队又因为高挑的身材被选进跳高队。

当时跳高队的训练条件很差,连垫子都没有,只能用稻草代替,陈招娣一次次跳着,从没有怕过疼和苦。

在杭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陈招娣拿了跳高项目的第一,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出色的弹跳力,让当时的省队教练印象深刻。

后来她又被市里的篮球队看上,最后却去了杭州市业余体校排球队。

陈招娣与排球的缘分就此结下。

浙江女排组队时,只有15岁的陈招娣赫然在列。

她从业余队“转正”了。“转正后”的第二年,陈招娣被选调到北京体育学院青年集训队。

陈招娣在与家乡作别北上时,也与自己的少年时告别。

从此她要以更成熟的姿态迎接之后的训练和挑战。

苦练

不曾想,刚到北京的陈招娣没有被训练打倒,却被“吃”难住了。

作为一个南方姑娘,陈招娣刚到北京就经历了“水土不服”,并严重影响了日常的训练。

不管是训练条件还是生活条件,当时的北京体育学院都不及浙江省队。

就连伙食费标准都少了8毛钱,而且吃的都是面食、大锅菜,生长在杭州的陈招娣无法适应,吃两口馒头就饱了,可不久又饿了。

吃不好导致她没有足够力气应对训练,每次训练她都累得够呛,一个简单的动作,做下来就气喘吁吁,更别提难度大的了。

长跑训练,她经常是全队倒数第一。

作为种子选手被选进来的陈招娣表现着实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当时的教练吴中量发现了“不对劲”,便找到陈招娣谈话。

日常训练表现如此,陈招娣对此心知肚明。

被找去谈话,原以为免不了一顿教训,没想到教练一句批评都没有,反而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吃得怎么样?

休息得怎么样?

适应训练安排吗?

这一连串关心的提问,把陈招娣的眼泪招下来了。

原来因为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能适应,陈招娣睡不好、吃不好,患上了严重的贫血,才导致她情绪不高、训练状态差。

得知原因后,教练首先向陈招娣道了歉,还直言是自己没有关心到位,并且不住地宽慰着她,试着让她放下长久以来背负的心理包袱。

真正的关心绝不是只停留在言语上,而是蕴藏在行动中。

当天,教练就让食堂给陈招娣加餐,增加她的营养。

并且为她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调整了训练量。

此外,细心的教练还把陈招娣的情况告诉了其他的队员,号召她们都去帮助、关心她。

沐浴在关心和爱护中的陈招娣,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正常的训练。

此后,她的训练从来都不曾松懈,甚至是拼命。

在当时,即便是国家队,训练条件也是有限的。

防护、营养都谈不上,护膝都要比现在的薄上几层,受伤了就是按摩缓解,更别说专门的营养补充了。

有时候练到很晚没有菜,食堂师傅就给炒一盘鸡蛋对付,口渴了可不像现在有那么多运动饮料,当时就是喝自来水。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女排队员们写就了后来成为经典的故事。

陈招娣“三进三出”的故事就代表之一。

那天,天已然暗下来了,体育馆里灯火通明,刚训练完的姑娘们,衣服沾满了紧紧地贴在身上。

她们弯腰收拾着地上散落一地的排球,准备离开。

“谁还想再加练一点?”教练袁伟民冲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姑娘大声问道。

已经训练一天的姑娘们早已精疲力竭,一时间无人响应。

“那我加练一会儿吧!”见无人应答的陈招娣,应下了。

加练的内容是接15个好球。

即要先摸到场边的铁丝网,然后跑到3米线滚翻救球之后再跑回去摸到铁丝网,如此重复15次。

如果是平时,这样的训练量不在话下,但当时队员都经过了一整天高强度的训练。

在这样的状态下要完成这15个球,难度很大。

教练并没有因此手下留情。把球扔得满场飞,陈招娣满场跑。

9个球,好像是当时的极限了。

接到第9个球的时候,陈招娣已经腿软了,看得球都是带影子的。

教练继续发球,但累极了的陈招娣没有去救球,她接球的个数从9个变成8个,教练竟然还要扣除她的好球数量。

有些消极怠工的陈招娣当时有自己的盘算,她想着自己主动加练,本来就该算表现好,现在累得坚持不下来了,就该让自己下来了吧。

心里有了这份退意后,陈招娣就想着喘口气,不那么拼命救球。

谁曾想,原本9个好球结果被教练给扣没了。

陈招娣也来气了,把原本心里的想法脱口说了出来,“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行不行。”

说完,拿起自己的衣服就往外走。

“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此时,身后传来教练的声音。

陈招娣走到体育馆门口的脚步停下来了,她骨子里的倔强好像被叫醒了。

又返回去继续练,心想着我一定要拿下这15个球,要不然太没面子了。

只是心里说能做到,身体说不要。

实在太累了,陈招娣练着练着,又转身想走。

来来回回三次,陈招娣豁出去了,反正练不死。

就是凭借着超强的韧劲,她咬牙硬是接下了这15个球。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由鲁光写下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正如章节标题《苦练》所表述的一般,训练从来都是辛苦的,但顽强的陈招娣从来没有屈服过。

后来《苦练》还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她的顽强和拼搏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

“独臂将军”

只要还是运动员,只要还能站上球场,陈招娣便能豁出性命去。

1978年,陈招娣从国家队回到八一队参加比赛,比赛中,因为意外,她左臂桡骨严重受伤。

第二年6月,日本日立队访华,并要与中国女排在太原来一场对决。

这支队伍当时代表了日本最高的水平,中国队自然不能示弱,必须要拿出最强的阵容迎战,伤势并没有完全恢复的陈招娣也在其中。

那场比赛让陈招娣的伤又加重了。

比赛进入胶着状态,陈招娣拦网时,手臂被击中,正中她旧伤的位置,导致左臂桡骨再次断裂。

那样的伤势,无法继续比赛了,无奈陈招娣下场。

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应该停止锻炼修养,直到伤势好转,否则不要碰排球。

可是,两个月后的全运会上又出现了陈招娣的身影。

她左臂吊着绷带,单臂上场,自此赢得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她不仅是“独臂将军”还是“拼命三郎”。

那是1981年世界杯中日女排最后决战,第三局,陈招娣与孙晋芳抢传球时把腰扭伤了,尽管如此,她仍然带伤完成比赛。

甚至是在第四局一路落后的情况下主动请战上场。

最后中国女排赢下比赛,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要上台领奖时,陈招娣腰痛的已经无法站立,最后是让队友背着站上了领奖台的。

令人动容的是,陈招娣遗体火化后,家人在骨灰盒里发现了几枚钢钉,这都是陈招娣医治腰伤手术时留在体内的钢钉。

此后,腰痛一直折磨着陈招娣,严重时,医生给她下了通牒,如果还坚持打球,就会有瘫痪的风险。

在陪着女排拿下两座冠军奖杯后,陈招娣退役了。

她离开了赛场,但她与排球结下的缘分从不曾解开。

1986年,她接任中国女排教练,三年后,因为直肠癌接受手术,她结束了教练生涯。

此后,她的工作甚少涉及女排,但她对排球的情谊却越来越深厚,至死方休。

2006年,曾经的“独臂将军”成了真正的将军。

那一年,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陈招娣少将军衔,她是第一个拥有军衔的运动员。

作为运动员,毕生追求的是拿冠军,她做到了。

加入行伍,梦想成为将军,她也实现了。

或许英年早逝让人觉得上天不公,但在不长的生命里,陈招娣让它足够精彩。

陈招娣的一生,排球必然成为注脚。

她因为天赋,兜兜转转终被选入排球队。

或许用她儿时伙伴的话来说,以她的天赋和能吃苦的劲头,不练排球,练其他的项目也能练出来。

这或许就是天注定的缘分吧!

彼时的陈招娣或许也没有想到,这一打,便再也放不下了。

陈招娣等一众女排运动员,用她们的拼搏赢来荣誉,鼓舞着一代人拼搏奋斗。

她们是那个时代鲜明的标签。

即便时过境迁,后人或许不清楚她们的姓名和事迹,但提起中国女排,说起女排精神,人们一定知道这背后有一群曾经正年轻的姑娘奋斗过。

群贤毕至

访客
只酷以酷 只酷以酷2022-06-13 14:41:59 | 回复 失。作为曾经的队友郎平,在得知陈招娣离开后,动情地写到,一个多月前的见面竟然成了永别,希望来世还能做队友。而后她受此触动,出山执教中国女排。离世一年后,家人决定将陈招娣的墓迁入位于浙江
弦久纵遇 弦久纵遇2022-06-13 11:11:06 | 回复 训练一天的姑娘们早已精疲力竭,一时间无人响应。“那我加练一会儿吧!”见无人应答的陈招娣,应下了。加练的内容是接15个好球。即要先摸到场边的铁丝网,然后跑到3米线滚翻救球之后再跑回去摸到铁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