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是很多企业的普遍性难题,甚至有点还出现亏损。面对被压缩的利润空间,企业要如何突破困局?
被压缩的利润
企业的业绩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判断的依据之一。对于业绩起伏大的上市公司,投资者能轻易做出投资判断,对于那些增收不增利的公司,投资者往往难以分辨。
然而,增收不增利的公司并不少。
比如知名品牌南方芝麻糊,4月份公布了2018年财报,全年营收39.64亿元,同比增长43%,净利润却只有5991万,同比下降46%。
南方芝麻糊的营收,主要依托于黑芝麻糊,盈利模式单一,在食品行业多元化的当下,竞争力不断下降。
为此,南方芝麻糊想要通过并购投资来增利,借助贷款收购了多家公司,没想到增利不成,反而让负债率上涨,利息支出庞大。
在2019年一季报上,南方芝麻糊营收为9.51亿,同比增长71.87%。但净利润只有755.18万,同比下降40.06%。可见依然深陷困境,要摆脱并不容易。
南方芝麻糊的例子说明了盲目并购、巨大利息支出是造成企业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
又比如三只松鼠,去年总营收分别为70亿、净利润却只有6.35亿。良品铺子2017年总营收54亿,净利润却只有5.4亿,很明显增收不增利。
它们出现这样的情况又是什么原因?
在电商红利时期,零食品类在线上平台上厮杀,拼命购买平台流量推广,来换取销售上增长。
平台推广费用、平台佣金、快递物流费用占据了营业收入的60%以上,但靠着电商起家的这些品牌却非常依赖平台。
线上渠道对于零食企业而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划算,但线下的门店也面临着电商冲击、租金上涨、人力成本增加的局面。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企业无法摆脱低利润的困境。
逃不过的打折促销和补贴
打折促销是很多企业抢占市场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带来销售的高增长,可营收上去了,净利润却未必会上去。
比如前段时间的618,拼多多针对苹果手机进行的大促,在全网低价的基础上再降价,虽然销量上去了,但利润却不尽然。
又比如瑞幸咖啡,虽然称去年卖出了多少亿杯咖啡,扩张了多少门店,但财务一直呈现亏损状态。
打折促销、发放补贴也是造成企业低利润的原因之一。而造成企业频频打折、促销、补贴的原因,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于很多新生企业而言,他们现阶段只能这样做,才能争取到市场份额。
当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也是通过让利促销的打败了eBay,先抢地盘,做大后再调整策略。
不少企业提到要减少补贴,并且等待着不用大肆补贴的那一天,但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ofo和摩拜,还没熬到盈利的那一天就先倒了。比如饿了么和美团,用户基本上都是哪家补贴大就用哪家,在持续的竞争下,不得不用补贴来吸引用户。
但不同的是,前者的商业模式存在较大问题,在资本一窝蜂涌入下,难以抵挡冲击。后者切中人们的痛点,造血能力强。
然而,美团和饿了么也面临着“钱不知道去哪了”的问题。
商家称平台抽成高、店要开不下去了,骑手说单笔订单运费低、赚的都是辛苦钱,用户说外卖越来越贵了,平台称自己一直在补贴,那钱都去哪了?
如何打破困境?
增收不增利是很多企业的普遍性难题,甚至有的还出现亏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应该面对这样的局面,筑起自己的护城河呢?
一是增强品牌的粘度和客户的忠实度,通用一些创意设计来传达品牌的调性,提高辨识度。
二是加强产品研发,扩充品类,让营收多元化,同时注意不要盲目并购。
三是线上线下全渠道,精细化运营,建立更多的用户互动触达点,比如融入阿里和京东的新零售生态,利用小程序等等。
以上经营措施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共同经验,但未来的增长措施还要依靠企业的实际探索。
关于企业转型升级,企业管理,短视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请关注聚商圈公众号ID:ijushangquan
聚商圈是集商学、商机、资本的综合性发展平台,是16万企业家共同选择的转型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