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高楼米线”不是我们所谓吃的米线,而是将一粒粒饱满通透的大米用米糊头尾连接制作出各种唯妙唯俏的艺术品,可以是凉亭、螃蟹、十二生肖等。手艺源出高楼村,才固有“高楼米线”的称号,这不仅仅考验着手工艺人的创造力,还需要很坚定的注意力以及手上的稳定性等等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这么件艺术品。高楼米线这项流传上百年的民间技艺曾消失了近70年。
福州长乐古槐镇高楼村的年轻人陈国锐无意之间发现自己家乡还有这么一个牛逼的“绝活”,正好他在校时期学的就是跟美术相关的专业,于是决定要重振起家乡“高楼米线”的文化。研究这门“绝活”的道路漫长而又枯燥。但他仍不放弃,依旧每日潜心钻研,终于让这个埋没近70年的手艺活重出江湖。
高楼米线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民国时期最为盛行,当时是主用于正月祭祖,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作品,放在祠堂展示,最早的制作还只是在平面上完成,在盘子里或者水平平板上,粘贴出一件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替,由平面慢慢演变成了半立体,立体悬空等作品,形象也愈发的生动多变。
但这种手艺活十分考验艺术匠人的眼力和手法。从最先的挑选大米就很严格,从市场上采购回来的有颗粒断掉的,有裂纹的,比较短的,歪歪扭扭的,不透明的还有这些不完整都是不要,只挑选其中最长的,平均长度一定要大于七毫米的,然后颗粒都要完整性,整体通透洁白的。光是这一步就已经难倒不少人了。大米挑好了,接下去便开始进入正题,准备一小叠米糊,将要制作的成品拟定好,用捻子夹住一粒米,两端蘸点米糊,小心翼翼地缀连,因为米粒形状基本都是固定的,在制作过程中,米粒的转变的方向都要随着制作的艺术品形态而变化着。有时粘贴的方向错误或者是粘接部分没粘好,艺术品就算快完成了都要敲掉重接粘接。这一刻,不单单人要静心下来,整个人心态都要放好,做到静心、精心合二为一。
在现场第一次看到陈国锐时,他正在工作室的办公桌前专心致志的创作一匹马,氛围十分的安静,好像时间都凝固了一般,他的每个动作都十分的谨慎小心,有时候在座位上制作一坐就是坐了好几个小时。例如这个名为雄鸡报晓的作品,每天平均用8个小时制作,需要将近一个月才能完成。何况其他更复杂的作品,耗时耗力就更多了。这种定力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当问起陈国锐为什么想传承家乡的手艺。他铿锵有力的说:“我本身是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的一个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把村里面,家族里面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它传承下去。”最早他也并不清楚自己家乡还有这门手艺,当时已经失传了,他是无意从家乡一位近九旬的老华侨提起高楼米线的故事。也因感慨于这项技艺的消逝。从那时起,陈国锐便决定要重新拾起高楼米线的技艺。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陈国锐的作品一一问世,让这民间技艺重见天日,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在2018年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在当地,会做高楼米线的只有陈国锐一人。现在很多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得到传承就快要消失了。所以如果可以请尊重每一位手工手艺人,保护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