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地理课上就知道秦岭-淮河这条华夏大地上最重要地理分界线,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大江大河的分界线,不夸张地说,熟悉了秦岭淮河这条线,就能理解一半的中国的地理现象。
大约十年之前,《大秦岭》这部纪录片出现在央视的科教频道,精美的画面,闪烁着文学魅力的文案,把秦岭这个对我来说曾经抽象的地理概念鲜活地呈现在了我眼前。具体而又惊艳!
“终南阴领秀,碧嶂插遥天,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秦岭愁回马,心事两悠然,行到水穷处,月出孤舟寒……”惬意的周五夜是想找这首我非常喜欢的词曲俱佳的主题曲听来着,一并搜出了纪录片,点击播放后就像打开了一个宝盒,宝藏的光彩照得你再也不愿意按下停止键,五个小时,一口气吞进去且等慢慢回味!
这座横亘在中华大地地理中心的山脉是大约4亿年前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相遇,大地在剧烈挤撞的创痛中形成的,这次碰撞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完成了中国在地质意义上的统一。
几十万年前,蓝田人,半坡人在秦岭脚下留下了华夏文明初始的痕迹,在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星河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地璀璨;几十万年后世代居住在这座大山里的秦人征服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我想是这座大山的魂魄给了他们杀伐四方的实力和气概。
鸿门宴后,被逼上绝路的刘邦需要翻越的是上有六龙回日之标高,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秦岭险阻,这时的他更怀无尽的失落与绝望,好在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这位顶级谋士先是火烧穿越秦岭褒斜道,迷惑了孤傲的西楚霸王,使刘邦有了重整山河的时间,接着重建栈道成就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用兵典范,帮助刘邦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汉王朝。定国安邦,秦岭下的龙庭孕育了蔡侯纸,纸张的发明,让文明通过这种轻便的载体传播地更远,两千年后的我托蔡侯的福有了安身立命的职业。秦岭南麓的汉中,诸葛亮五次北伐以攻为守的军事策略相较于武帝的开疆拓土少了几分豪迈,里面又有多少有心无力,只有这位忠诚的“当家人”自己品得出。这座大山对蜀汉君臣就是一座直插云霄的碧嶂,将匡扶汉室的雄心死死地困在了大山的南麓。秦岭对大汉王朝意义在于生于斯,亡于斯,历史有时候就是不断地轮回。
战争的硝烟随时间散去,栈道两边的木桩早已朽烂,沿途却留下了彪炳书法史的汉魏十三品,这是文人的力量在大山里面悄无声息地显现。
被玄奘称为众山之祖的秦岭在他眼里深沉博大,后人在这位高僧在溘然长逝后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了秦岭脚下的白鹿原。
蓝田王维面对落空,他选择了放下我执,实现了自我的解脱(李商隐则用偏执人格和意志勉力支撑直到人生的尽头)。这有王维自幼受佛教影响的基因,更多的是他游历于秦岭而得到的自然教化,在自然之中体悟到人生与自然的合二为一,这种超然物外的自我体悟后滋长出了《山居秋暝》《辋川图》这样的艺术经典。韩愈面对人生低谷,在这座大山深处发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慨叹,也许翻过这座山,他也顿悟了,晚年的韩愈大概因此多了些许的佛性。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彰显着他顺其自然的天地观。在函谷关关楼上写下的《道德经》,注定又把这个秦岭东段的隘口推到了足以跟耶路撒冷匹敌的哲思策源地。
孔子慕老子之名,在洛阳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相遇,秦岭又见证了儒道的碰撞,这是中国文化史有意思的现象,儒道精神的互补造就了中华文明2000年来的连绵不绝。
大秦岭,这里有层峦叠嶂、剑峰千仞的挺拔险峻,有茂林修竹,万类同生的开阔包容。森林、山泉、草木,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秦岭用无限的自然之美恩泽回馈着保护他的人们。历史、民俗、文化秦岭周边就像一个藏着无尽宝藏的仓库,吸引着每个有好奇心的人们的心。
夏天小九就要小学结业了,一定抽出三周时间,带他从河南出发一路向西,过陕西,坐最慢的火车穿越秦岭到汉中、广元,亲身体验大秦岭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辛丑二月三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