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爱我家》中的退休老干部傅明。
也是《家有儿女》中刘星的爷爷。
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他撑起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半边天。
他就是生前人称文老爷子的文兴宇。
文兴宇原本姓洪,1941年出生在辽宁丹东。
他的父亲曾经在日本留过学,学习园艺。
之后因为到北京大学文学院深造,就带着全家来到了北京。
那时候的北京还叫北平,姓洪的文兴宇,在北京的胡同里一天天长大。
解放之后,他的父亲在中山公园担任园艺师。
父亲可不仅仅只会侍弄花草,还是一个文艺爱好者。
京剧随便就能来上一段。
中外乐器,无论是京胡还是小提琴,也能演奏。
诗词歌赋与绘画,也是样样精通。
得益于父亲的熏陶,孩子从小对文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岁那年,父亲就因为肺病早早离世了。
母亲随后改嫁,孩子也就跟着来到了文家。
从那之后,他便正式叫文兴宇了。
虽说祖籍东北,不过从小就在北京生活,文兴宇也算是地道的北京人了。
上学时期,文兴宇学习成绩很好。
中学的时候,他更是就读于北京知名的101中学。
那时候,他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力量了。
无论是唱戏唱歌,还是表演个舞台剧,文兴宇都能来。
有这方面的天赋和爱好,他的目标也很明确。
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
那是1960年,文兴宇19岁。
接下来的四年时间,文兴宇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大学生活。
学习之外的文兴宇,在同学的眼里则是一个大胃王。
据说有一次,他一顿饭就吃了五碗饭和四碗菜,
一旁的人看得目瞪口呆,而他自己抹抹嘴唇,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大学毕业后,文兴宇被分配到了中央实验话剧院。
那时候,文兴宇便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张克镜,也是实验话剧院的一名演员。
虽然年龄比文兴宇小6岁,但两个人还是很快走到了一起。
没有什么浪漫的爱情,彼此心里装着对方,两个人很快就组建了家庭。
原本张克镜还年轻,在舞台上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不过随着和文兴宇结婚,她还是主动回归了家庭。
因为,两个人都还是抱着传统观念的人。
尤其是文兴宇,他认为自己更是那种典型的北方男人,
身上带有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执念。
所以在文兴宇的观念里,结婚之后,妻子就应该把家庭弄得井井有条。
自己每天回家,能够随时感受到温暖。
每次出去,不用为家里的事情操心。
这就是文兴宇对家庭生活的设想和向往。
所幸妻子张克镜也不是那种事业型的女人。
两个人的观念一致,所以才能走到一起。
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兴宇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
好友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手巧的木匠。
每次去他家里做客,客厅就会多出一样家具来。
从书柜到大衣柜,甚至于沙发,
只要是家具,就没有文兴宇不会做的。
那时候的收入不高,买不起家具,那就动手给自己打造。
一来二去,左邻右舍都知道了文木匠的嗜好。
要是他们有个小活儿需要做,只要文兴宇有时间,也是来者不拒。
至于在吃饭这件事上,学生时代的大胃王,变成了后来的美食爱好者。
虽然是东北人,而且又在北京长大,但是文兴宇爱吃鱼。
除此之外,他还做得一手好拉面。
有人去他家里做客,他就拿自己做的拉面招待大家。
为了让面条更劲道,每次他醒面的时间都很长。
虽然免不了要等上好久,但是他做出来的面条,
无论是妻子还是朋友,都爱吃。
因为时代的缘故,整整十多年的时间,
文兴宇都和木工活以及锅碗瓢盆打交道。
直到36岁那年,文兴宇才参演了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该部讽刺话剧,是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里首演的。
这次出演后,文兴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一直担任着实验话剧院里的导演。
整个八十年代,文兴宇导演了大量的话剧作品。
从《阿Q正传》到《灵与肉,从《大风歌》再到《哥们儿折腾记》。
那些年,是话剧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跟时代的背景也正好契合。
彼时正值国家各方面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
不过,当时的家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
想看什么,要么去电影院看电影,要么就是到剧院里看话剧或者看戏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兴宇的话剧工作才能做得有声有色。
在单位,谁都知道他是一个要求异常严谨的人。
他对演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他看来,如果对工作不负责任,那就是一种耻辱。
除了当导演之外,八十年代,文兴宇也开始接触影视剧作品。
1983年,他第一次“触电”,出演了电影《锅碗瓢盆交响曲》里的一个角色。
相比于话剧舞台,影视剧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平台。
1987年,他又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从前的故事》。
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话剧的舞台在逐步式微。
48岁那年,在导演完最后一部话剧《都市牛仔》后,
文兴宇就将精力转战到影视剧领域了。
和年轻的演员比起来,彼时的文兴宇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
那些从中戏走出来的小辈,都是直接出演电视剧或者电影,
此时的文兴宇已接近知天命之年,在年龄上没有优势。
51岁那年,文兴宇第一次和导演林丛,以及演员宋丹丹等人合作。
他出演了林丛导演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
这为接下来的继续合作埋下了伏笔。
1993年初,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英达,怀揣着巨大的野心找到了文兴宇。
他想拍属于中国人的大型情景喜剧。
在这之前,文兴宇还未曾接触过喜剧这一类型。
刚开始的时候,文兴宇有点犹豫,他担心自己不适合傅明这个角色。
不过之后他还是答应了,并且他告诉英达,先试试,如果不行就赶紧换人。
作为一部喜剧,其中的角色形象,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引人发笑。
如今的电视观众,早就记住了文兴宇那特有的嗓音。
可很少有人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文兴宇,并不是那样说话的。
那种略带沙哑的,有点扯着嗓子喊的说话方式,
是文兴宇专门为傅明这个角色塑造出来的。
正式开拍的时候,英达发现,老爷子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剧组。
年轻的演员,像宋丹丹和杨立新他们,偶尔还会出现记不住台词的现象,
文兴宇从来没有在台词上出过什么差错。
原本他还担心自己难以驾驭这个角色,
随着演绎深入,傅明这个角色也几乎跟他融为一体了。
尤其在电视剧播出后,观众更是一眼就喜欢上了文兴宇饰演的傅明。
一句话、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把退休干部的形象,展示得活灵活现。
此前,文兴宇在话剧的舞台上就已经是大拿,并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华。
而随着《我爱我家》的播出,文兴宇的知名度则进一步提高了。
喜剧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不过在此之后,他也出演过没有喜剧色彩的影视剧。
电视剧《西部警察》里,他就饰演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老警察。
因为年龄的不断增大,此后他饰演的影视剧,基本都是父亲或者爷爷一类的角色。
除此之外,他也一直在喜剧领域进一步探索。
不过在观众的心目中,只要文兴宇出现在镜头前,
人们还是会想起他就是《我爱我家》里的老干部傅明。
这个角色,让文兴宇52岁之后的生活,添加了不少别样的色彩。
不过在生活中,他依旧还是老样子。
工作没有当导演那时候忙碌了,他就开辟了更多新的爱好。
在京郊,他有一处独门独户的小院儿。
他在那里种了很多蔬菜和果树。
闲暇的时候,他总会邀请三五老友,到他的小院去品尝新鲜的时令蔬菜。
晚上坐在小院里看看星空,那种生活真是非常的惬意。
别看他年纪大了,穿上冰鞋滑起来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北京的什刹海,冬天他经常穿着冰鞋光顾。
爱好乒乓球的他,还是邓亚萍的铁杆粉丝。
当然,在众多的爱好中,文兴宇最爱的还是抽烟。
无论是同龄人还是小辈,都知道他有这个嗜好。
还在拍《我爱我家》的时候,英达每次见到他,
他的手里总是夹着一根烟。
小辈郭涛更是表示,自己当年刚毕业进入话剧院的时候,
最常见到的情景,就是文老爷子吞云吐雾。
有时候一天时间,他就要抽掉三包烟。
也正是这个嗜好,为将来他的患病埋下了伏笔。
生活中的文兴宇,有一儿一女。
儿女长大后,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生活。
他和老伴儿,似乎又回归到了年轻时候没有孩子的生活状态。
但是,年纪渐渐大了,他们反倒发现,彼此间变得倒是很“事儿”了。
每天晚上,当老伴儿躺下来的时候,
即便关着房间的门,也能听到客厅里传来的电视机的声音。
很多时候,电视机的声音很大,吵得她根本睡不着。
好不容易没有电视机声的时候,又不知道老头子在客厅里叮叮咣咣地干什么。
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她会扯着嗓子喊上一声,不过往往无济于事。
所以大部分的时候,她只能忍着。
等到了第二天早上,一切情形正好反过来了。
老头子还在床上呼呼大睡,有时候天才蒙蒙亮,外头就传来了锅碗瓢盆的声音。
被吵醒的他,有时候也会冲着老伴儿撒气。
但老伴儿也是我行我素。
“你愿意晚睡,我愿意早起,咱俩扯平了。”
没办法,面对彼此不一样的生活节奏,两个人只能忍着。
因此,虽然经常会吵到彼此,不过两个人倒没有闹出多大的矛盾。
磕磕绊绊少不了,不过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只要知足常乐,一切都过得去。
63岁那年,他再次跟导演林丛合作,在《家有儿女》中客串了爷爷。
这也是文兴宇生前,被观众广为熟知的最后荧幕形象。
2006年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转折。
那一年,他在家里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昏迷的症状。
检查之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多年的老烟枪生活,让他在这一年品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大多数肺癌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身体并不会表现出任何异常。
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疾病往往已经发展的很厉害了。
此后的时间里,文兴宇的病情持续恶化。
不过即便如此,老爷子的精神状态还是非常的乐观。
之后,癌细胞进一步扩散和转移。
2006年底的时候,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头部。
那时候的他,已经长住在北京的左安门肿瘤医院了。
他的女婿,就是这个医院的医生。
老人生病后,女婿就一直担任着他的治疗医师。
老伴儿每天都去医院里陪他,儿孙们也经常过来看他。
虽然文兴宇的知名度很高,不过在医院里,他住的是普通病房。
所以其他的病友和家属看了,都羡慕他一家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据文兴宇的老友回忆,哪怕已经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状态,
他在病床上还安慰来看望的亲友:“癌症算什么,我一定能战胜他。”
生命的最后时光,文兴宇还吃了油饼炸糕。
随着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他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并发症。
2007年7月的最后一天,文兴宇老人走了。
弥留之际,他的家人都陪伴在身边。
而家属都遵照文兴宇生前“低调办葬礼”的要求。
灵堂摆放了一幅并不显眼的黑白遗照,整个葬礼非常简单朴素。
一转眼14年过去了,他留给观众的欢笑,依旧在流传。
文|Nanc++y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