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编织,也不要学编织,但是我知道有两个词,一是复古,一是传承。我愿意将近百年前的中国女性为了美丽,所创造的作品再次展现给现代的姊妹们。或许这些东西已不合时宜了,但毕竟是历史,也一定有借鉴作用。图片都是摘之清末至解放前的有关书籍、杂志。
——编织人生论坛会员 | 武生”
(《妇女时报》第十弹,清宣统三年出版的杂志)
“在吴太太举行茶话会的那天,她就是穿着这件毛衣云赴约的,座上的姊妹们都啧啧称颂这件外衫的式样不凡,尤其是左肩上的结花,更来得别致呢!”
——《妇女时报》
以上内容选自“武生”发表在编织人生论坛的贴子(文末附款式图解)。这份资料是小编目前接触到国内最早的图例,为何说最早呢?
先来看资料来源:
《妇女时报》,是清末民初非常“拉风”的女刊,目标读者群是中上层家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女性,以上海为中心,发行远及江苏、北京、天津、湖北、四川等10余个省市,设有30多个发行处,销量一度突破6000册。创刊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1917年终刊谢幕,由当年闻人狄楚青与包天笑主办,它是我国第一份商业化的女子刊物,也是率先采用新式仕女(美女)画当做封面的女子杂志,标志着现代女性影像与传媒视觉文化有机融合的开始。
在此之前,我国知名的《女学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女学生》等女子报刊大多为志士或学生所办,宣传进步思想,但经营情况一般。在废缠足、兴女学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在清末国内出现办刊办报的高潮,《妇女时报》应运而生,其宗旨是介绍知识、开通风气,设有图画、时论、知识介绍、游记、中外妇女风俗、文学等栏目内容。
由此可见,这份资料来源于1911-1917年间,
而相比较被熟知的编织大师们在这个时间段刚出生:
提到手工编织,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工艺美术大师冯秋萍(1911—2000)和黄培英(1913—1983),还有,虽然鲜为人知、生卒年及籍贯等皆不详的编结大师‘鲍国芳’,她们的编结技艺在30年代都颇具影响力。
手工编织大约19世纪末叶才进入中国,在藉由编织大师系统化教学而广为流传之前,手工编织多数是来华的外国人,后来慢慢有一些比较有身份的小姐太太们开始学习,比如在光绪年间织织织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就是其中一位。
透过时光机看百年前她的编织故事,其中描述的编织心情或状态,百年后同为织女的你我她,跨越时间年龄身份,也有着同样的经历或心情。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文末欣赏。回到这件温柔中又有一丝英气的毛衣款式,你能说它老气吗?
随文附上繁体、竖向从右及左阅读的图解,
哪位织友有兴趣仿织一件?
制作出来别忘了告诉我们:)
线材“抵羊牌”毛线小百科
抵羊牌,始于1932年,1933年“抵羊牌”商标注册,2006年“抵羊”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
1932年4月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产出的第一批毛线,准备以“东亚”命名,但创始人宋棐卿提议:“这是中国人自己生产出的毛线,应该起一个响亮的,体现中国人志气的商标名字。”久经思考,为抵制日本侵略,起名“抵羊”,谐音“抵洋”,意在抵制洋货,号召国人用国货,并以月租金四千元在原日租界大罗天门口,竖起每字六尺的广告牌。他说:“能在日租界立一天广告,国人就能知道东亚与洋货抗衡的决心。”
看到百年前就这么“潮”的刊物,
惊叹之余是不是也有些意犹未尽,
下面继续欣赏美图
《妇女时报》 封面
下面是故事时间
(曾纪芬与聂缉椝)
《总办太太的 绒线活儿》
——赵爽(北京)·时光机/深圳商报
时光机今天停留在光绪十三年(1887)的某日,江南制造总局总办衙门的后衙,总办聂缉椝的夫人,正和一位外国女士相谈甚欢。
聂太太闺名曾纪芬,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小女儿,从小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
虽然贵为总办夫人,家人的一应衣服鞋袜,却都由曾纪芬亲手操持,甚至还纺线织布。不过近日她却被一桩“洋事”难住了——结绒线。
绒线,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毛线,当时叫做“毛冷”,即英文“woolen”的译音。这东西在西洋各国早就有了,我们在描写19世纪早期生活的小说中会发现——“茶花女”玛格丽特散步时围着长可及地的开司米披巾,《简爱》中桑菲尔德府的女管家费尔费克斯太太总是在温暖的炉火边忙着她的编织……
1880年代,上海的京广杂货店里出现了“毛冷”,一开始是当“头绳”卖的。
聂太太曾纪芬知道“毛冷”,是通过她的大嫂。她的大哥曾纪泽是外交家,曾偕夫人刘氏一起出使法、俄、德等国。刘夫人回国给小姑子纪芬带的“伴手礼”中,就有西洋人用“毛冷”织出的衣裤。
聂太太觉得这些洋式衣服、裤比起中国人素常过冬穿的棉袄棉裤来既轻软又保暖,织出的各种花样也很好看,于是就向嫂子询问编织的方法。没想到刘夫人却并没有特别留意过这事儿,只粗略地知道是用几根针把毛线绕来绕去……聂太太自己埋头研究了一段时间,居然参悟出了不少,于是试着给自己的丈夫织了一件上衣。
这第一件毛衣织得并不成功,长短不齐,据聂太太事后总结,是因为她的记性不好,“数针”数错了。为了织出称心的毛衣,她想起了一位现成的老师,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外国女士——傅太太。
傅太太的夫君,是相当有名气的一位英国传教士,中国名字是——傅兰雅,当时在江南制造局负责译书工作。聂太太喜欢傅太太为人敦厚坦诚,相识不久就结为密友,遇到“毛冷”这个洋难题,自然要向傅太太请教了。
傅太太欣然领命,当场拿起活计示范起来,说到底这并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手艺,没过多久,聂太太就能织出漂亮的活计来了。
聂太太很高兴自己在织布、裁衣、绣花等等之外,又学会了一样洋手艺,之后,她又把这门手艺教给周围的不少女性。曾纪芬或许是中国最早学会绒线编织的女性之一,更可贵的是,她在晚年的自订年谱里还记录了这件事,让今天的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改良旗袍配套、凸显中国女性魅力的绒线衫,是早半个世纪就开始流行的。
曾纪芬(1852-1942),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季女
自订年谱中关于毛线编织的记录:
丁亥 光绪十三年 三十六岁(1887年)
惠敏夫人自外洋携归绒织衣裤线织衣边诸物,颇为当时所不易见,余叩以制法,略得一二,然为时匆促不尽也。每于暇时,触类旁通,稍出新样。曾为中丞公手制绒衣一袭,此物细针密缕,多赖记性,余记性不佳,故衣成而长短不匀。既而与傅兰雅君之夫人时相过从, 傅君即为制造局编译新书者,其夫人娴雅笃厚,与余相得,因悉传其法。彼时欧西妇女亦深重家庭手工,后余又传授湘沪多人学习。傅夫人见余所购纺棉机,因为余言彼邦手摇纺机之制与吾国相仿也。
在历史滚滚长河的浪花中淘出这么一点故事,
供正在欢度传统佳节的你闲暇小品。
对比世界编织,
在国内很多人认为织毛衣是落伍的当下,
中国编织其实很“年轻”,
还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只是,我们拥有包罗万象、
浩瀚无边的5000年中华传统文化,
里外联系与创新,
这一针一线与文化瑰宝不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它们不会突然得大范围迸发,
而是此起彼伏于生活中,
是出现在每一位心中有“编织”的你手中……
回望往昔,也更加期待每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欢迎曾经留在这里,如今已远游的伙伴,
有事没事别忘了回来看看,
欢迎越来越多心怀“编织”的你到此驻足~
• end •
编辑 | 爱就编
图 | 编织人生论坛、网络
喜欢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