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张聪明
编者按:苏联时期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是与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和理论认识分不开的,其后果是俄罗斯第二产业结构长期不能摆脱原材料化问题进而实现“优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基于俄罗斯的资源禀赋——自然资源丰裕、资本和劳动力相对短缺,其经济比较优势在于发展油气行业为代表的资源产业。俄罗斯在约束条件下大力发展油气产业有其经济合理性。俄罗斯的第二产业以能源为核心,其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是一个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现象,俄罗斯的产业政策没必要也没条件追求旨在人为改变这种状况的产业结构。
要认识当代俄罗斯的第二产业(本文指“工业”)结构,应该考察苏联时代的认知与实践,并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一、苏联时期的第二产业结构
苏联时期的第二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特点就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太轻,国民经济军事化。
1929年4月,苏联通过了加速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执行结果是重工业获得了高速的增长。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更加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战后,生产资料生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依然获得了高速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50年达到68.8%。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依然坚持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这使得工业中的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比重更大了。勃列日涅夫时期,重工业继续得到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4%—75%的水平。
苏联的轻工业过轻表现为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慢,轻工业(消费资料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小。直到1990年,在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其轻工业(包括食品工业)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9%。
同时,苏联经济“是世界上最军事化的经济”。苏联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格局是一个隐晦而真实的历史现象。官方公布的军费数额一直保持在年平均不超过200亿卢布的水平。但是,1989年戈尔巴乔夫在一次会议上承认苏联的国防总支出为773亿卢布。
可以说,苏联的第二产业结构是国家产业政策实施的结果。这个赶超战略之下的产业政策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领导人就强调要高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综合前三个五年计划来看,苏联的工业总投资中,85%以上投入了重工业部门,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也由此获得了高速的增长。战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产业政策一直延续下来。
苏联能长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相应的理论支持。就历史原因来看,第一,发展落后,工业底子薄弱。第二,战争威胁,不得已而为之。苏联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战争相伴相随。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得发展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以至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有了一种非选择性宿命的性质。第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保障。苏联第二产业结构的形成、维持和固化,没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保障是难以想象的。第四,苏联体制的超经济强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执行,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内容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大部类结构理论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观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依据。
正是基于以上的历史条件和理论认识,苏联得以长时间贯彻执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第二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作为历史遗产,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俄罗斯的第二产业结构。
二、俄罗斯的第二产业结构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直接承接了苏联末期的第二产业结构:俄罗斯转轨前期,工业内部结构畸形更加严重,也就是说重型更重、原料性更强。20世纪90年代前期,受剧烈的经济转轨过程、有限的反危机措施和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向能源和原材料倾斜的政策取向影响,俄罗斯的采掘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燃料动力和冶金等重工业部门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重工业合计比重从1991年的35.4%提高到了1996年的46.9%。
俄罗斯转轨以来的20多年中,经济一直没有摆脱对能源、原材料部门的依赖,“三化”明显:经济原材料化(经济发展依赖原材料部门),出口原材料化(燃料能源产品占出口份额大),投资原材料化(大部分投资用于采掘工业)。这使得俄罗斯的第二产业中能源和原材料部门的比重日益提高。
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缓慢,长期以来国民经济一直未能摆脱对资源特别是能源产业的依赖,经济增长基本上依赖石油的出口。
普京时代,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政策目标随一时所需时有转换,但18年执行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普京的第一任期内,俄罗斯关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是“第二产业将加速发展,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将以更快速度增长,以带动第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占GDP的比重将略有上升”。进一步来说,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源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决定性的因素是进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调整的目的是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和原材料部门的依赖,提高加工工业部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8年2月8日,普京在“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的讲话中提出要通过转变发展模式让俄罗斯成为21世纪的强国。其中提出的政策主张与第二产业有关的是建设创新型、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一个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巩固和增强在传统领域(能源、交通、农业、自然资源加工业)的全球竞争优势。接着,在梅德韦杰夫主持的现代化计划中,提出要优化经济结构,改变出口能源、原材料、进口消费品的不合理格局,其中一个主张是提高现有能源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但直至目前,俄罗斯的第二产业结构依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俄罗斯政府宣称的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并不显著。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实行了历史性的大转轨,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选择。在漫长的四分之一世纪的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社会基本建立了新的社会体制框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评价国家(政府)的产业政策思路、调节方式、实施效果都应该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视角。具体到调节产业结构(在本文就是调节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及其产业政策来说,也应该有一个新的思路。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俄罗斯第二产业的结构状况。
三、认识俄罗斯第二产业结构的新思路
虽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但在贸易的后面是参于贸易的国家的可贸易品的生产,因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处于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国家的产业结构。
具体到俄罗斯的资源禀赋来看,劳动力、资本与自然资源相比,显然是自然资源这种生产要素相对丰裕,因而生产富含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比之下,俄罗斯一直是一个资本匮乏的国家,当代俄罗斯,资本匮乏依然如故。就劳动力来看,俄罗斯的人口在广大的国土面积背景下显得相对稀缺,“人口再生产能力依然严重不足,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外来移民,在新增人口中外来移民占到了91.5%”。同时,俄罗斯的劳动生产率也不高。
可见,在俄罗斯,资源禀赋的特征就是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丰裕,资本和劳动力相对稀缺。在这样的资源禀赋丰欠条件下,比较优势就在于发展油气为代表的资源产业。所以,就目前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来说,俄罗斯在约束条件下大力发展油气产业有其经济合理性。这也就是说,俄罗斯的第二产业以能源为核心,其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是一个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现象。
苏联时期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较好地实现了政策目标。但在转轨以后的俄罗斯,虽然产业政策的目标是降低能源原材料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显著。追究起来,除了现实条件与苏联时期的产业政策环境已经大为不同外,分析和认识问题的理论工具也应该重新甄别。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视野下,俄罗斯第二产业的结构有其合理性。俄罗斯的产业政策不必追求旨在人为改变这种状况的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目标。
(摘自《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6期《俄罗斯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与现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