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首相官邸正式公布,代替目前平成年号的新年号为“令和”。新年号将在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当天零时开始使用。年号的变更、天皇的换代,再一次将日本皇室推向了“风口”。不同于古代中国用“皇帝”来称呼君主,“天皇”是日本百姓对君主独有的称呼。为何事事学古代中国的日本,在尊称统治者时没有使用“皇帝”,而是改用“天皇”呢?二者又有着什么区别呢?
不同于中国皇帝只是世俗专制的化身,日本的天皇除了行使世俗权力之外,还是宗教领袖、精神权威,具有“神格”的特点。关于天皇的“神格”由来,日本最早的神话古籍《古事记》中有详细的记述。作为日本版的“荷马史诗”,《古事记》记载了日本从天地开辟、国土生成、诸神诞生,到第1代神武天皇的降生,以及截至第 33 代推古天皇之前历代天皇的家谱和主要经历。
当然作为拥有神话色彩的《古事记》,其内容不能全部尽信。事实上,关于日本天皇的记载,最早只能追溯到第 15 代应神天皇。而且“天皇”的称号也并非从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根据史书记载,日本的“大和政权”是在3世纪中期,以日本本州中部地区为中心兴起的一支由地方豪族构成的联合政权。发展到5世纪初,逐渐开始崛起,在征服各部之后,建立起日本列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大和政权最初的首领并非称呼“天皇”,而是“大王”。
直到7世纪初推古天皇时代,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才真正改“大王”为“天皇”。日本皇室之所以会选择“天皇”这个词,而不是“皇帝”,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摄政圣德太子取取“天子”和“皇帝”字首,创制了“天皇”的称号。当时的日本皇室为了强化自己的“神格”,故意选择了“天皇”这一词来强调自己比当时的隋朝皇帝还要强大。推古天皇致隋炀帝的国书中,那句“东天皇敬禀西皇帝”就是日本皇室这一内心想法的最好佐证。
关于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二者的不同之处,还是挺多的。最直观的便是日本天皇引以为傲的“万世一系”。一直以来,日本的史著都宣称天皇的传承是“万世一系”,认为所有的天皇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家族。相反中国自陈胜、吴广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便不断的发生改朝换代的时期。
中日两国最高统治者之所以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两国统治者的地位。前文提及中国皇帝只不过是世俗专制的化身,而日本天皇除了行使世俗权力之外,还是宗教领袖、精神权威。天皇所具备的“神格”特征,保证了日本即便在幕府统治时期,都没人敢取代天皇自立。而中国则相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才会改朝换代的发生。
但也正是没人敢取代天皇,才使得日本出现了二元化权力体系。随着武士集团的兴起,日本天皇逐步的丧失世俗的权力。在镰仓、室町、江户幕府时期,政治重心由代表上层封建领主利益的皇室移向了代表军事封建领主利益的幕府。这一时期出现的二元化权力体系本质上是日本特色的二权分立,即精神权威与政治权威的分离。
与日本的二权分立相反的是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因为中国历来有改朝换代的传统,新建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不断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分化地方势力、削弱丞相的权利,成为了每一个皇帝的首要任务。
古代日本天皇与中国古代皇帝还有一个最大不同,就是他还兼具宗教性功能,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神格”。这种“神格”在中国皇帝身上就从未体现,历朝历代的皇帝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宗教领袖是中国皇帝身上所不具备的。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往往只是把宗教作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而提倡信奉某教。从这一角度而言,在古代中国,皇权是大大高于各种宗教领袖的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