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道婆 历史 黎族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18:44:00 浏览628 评论3

3人参与发表评论

【读名人】革新家黄道婆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坚持阅读五分钟。中外名人名著和你一起每日阅读,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黄道婆(1245-1330),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她结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对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改变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她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技术专家。1245年,黄道婆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正是南宋末年,战乱、灾荒、苛捐杂税,把美丽富庶的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在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府乌泥泾镇,土地贫瘠,粮食短缺,百姓更是难以度日,不少人都靠种植棉花、纺线织布勉强糊口。

在生活的重压下,黄道婆12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在公婆家里,她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要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毒打一顿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扒了个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南崖县)。

当时的海南岛,是黎族同胞聚居的地区,棉织业十分发达,织工精细,棉织品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在全国首屈一指。黄道婆来到这里后,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收留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从小就在织布机旁长大的黄道婆,惊喜地发现,当地人的棉纺织技术是那样的精湛,当地劳动人民又是那样的淳朴善良。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黄道婆很快就克服了语言和习俗等各种差异带来的不便,融进了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黎族同胞也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黄道婆。

当时黎族人民从生产工具到生产工艺,都与内地有很大区别,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天下。那些精巧的工具和技艺,使黄道婆感触颇深,求知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旺盛。聪明勤奋的黄道婆虚心地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白天学,夜里练,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各道制棉、织布的工序,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使自己的技艺长进更快,逐渐成了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知不觉中,黄道婆已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30年。在这期间,元朝取代南宋政权,统一了全国。然而,不论朝代如何更替,老百姓依然在受苦受难。在黄道婆的故乡人们依然劳碌终年却难以温饱,棉纺织技术依然十分原始落后。

进入中年的黄道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终于,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在黎族乡亲们的祝福声中,她身背纺织工具,踏上了北归的海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

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后,黄道婆发现,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于是,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开始没日没夜地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和技艺,她不仅把自己在海南学得的先进生产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故乡人民,而且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系统地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彻底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了一套新型的纺织工具,使当地的棉纺技术有了质的飞跃(黄道婆勤奋努力,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帮助家乡发展)。

虽然回到家乡没几年后,黄道婆就去世了,但她的辛勤劳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她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数百年而不衰。

为了表彰这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做出的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人力,为黄道婆重新修墓立碑,栽植青松翠柏,以寄托人民的长远哀思和深切怀念。黄道婆勇于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将永远鼓舞人们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群贤毕至

访客
只影笑惜 只影笑惜2022-06-16 03:07:14 | 回复 三锭脚踏纺纱车……彻底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了一套新型的纺织工具,使当地的棉纺技术有了质的飞跃(黄道婆勤奋努力,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帮助家乡发展)。虽然回到家乡没几
依疚轻禾 依疚轻禾2022-06-15 22:53:39 | 回复 年后,黄道婆就去世了,但她的辛勤劳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她离世后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数百年而不衰。为了表彰这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做出的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组织人力,为黄道婆重新修墓立碑,栽植青松翠柏,以寄托人民的长远哀思和深切怀念
痴者橙柒 痴者橙柒2022-06-16 09:14:12 | 回复 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扒了个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南崖县)。当时的海南岛,是黎族同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