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海豚 摄影/林文治
大湾区里的中华白海豚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科考船已经在伶仃洋航行了一整天,走完截线的最后一段就要归航了。我坐在甲板上吹风,突然,船长室里传来呼叫:“12点钟方向!” 一头海豚从水面跃出,在夕阳的暖黄色的光里成为一道剪影。紧接着,更多的海豚浮出水面,粉色的,灰色的,近得能听见鼻孔喷气时“噗——”的一声。跃起、浮窥、下潜,二十多头中华白海豚自顾自在船前嬉戏。快门声此起彼伏,一直响到最后一头白海豚离开这片水域。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海豚,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在繁忙的珠江口,两岸的高楼大厦间,还生活着这么多的野生海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白海豚生活在珠江口?没有精确的定论,但一些研究与历史记载给了我们线索,让我们有迹可循。
有研究人员推测出它们的演化过程:白海豚的祖先源于澳大利亚。充足的食物让它们的种群得以扩张,大约八百万年前,一部分海豚离开澳大利亚,穿过阿拉弗拉海,沿着爪洼群岛和马来半岛,一路来到了中国沿岸。资料显示,过去从长江口到北部湾可能有比较连续的白海豚分布。目前,野外观察到的白海豚分布的最北记录在福建宁德市的三都澳湾,余下有记录的种群仅剩厦门、台湾、汕头、珠江口、雷州湾、北部湾和海南。这些种群,基本都集中在河口地区。
珠江口作为河流入海口,海水带来了充足的钙、镁、钾等微量元素,而每年从珠江汇入海中的三千多亿吨水,则带来了海水中的限制性营养元素氮和磷,让藻类和细菌得以生长,成为生态金字塔中宽厚的底座,托起了上层丰富的鱼类资源,给白海豚提供了丰富充足的食物
▲白海豚海上监测工作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中华白海豚是世上现存的唯一一种白色的海豚。中华白海豚并不是生来就拥有雪白的肤色,它的一生中经历了非常独特的变化。
刚出生的白海豚宝宝体型瘦小,全身黝黑,像是笨拙的“丑小鸭”。由于这时皮下脂肪层还比较薄,这是白海豚一生中唯一能看到脖子的时期。海豚宝宝游泳动作还不熟练,会把整个头探出水面,游起来一拱一拱的。夏季和初秋做海上调查,常能看见出生没多久的小海豚跟着母豚游动。
喝上几个月母乳,小海豚很快变得珠圆玉润起来,身上的颜色也慢慢变淡,但看上去依然灰不溜秋。三、四岁后,小海豚步入青春期,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代谢发生变化,灰色变得更淡,但一些部位仍有深色的斑点,看上去仿佛长满了雀斑。
成年后,白海豚的皮肤底色逐渐变白,但仍有一些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形成皮肤上散落的斑点。大约要到二十多岁以后,这些剩下的黑色素细胞才停止工作,这个时期的白海豚通体纯白,游动时,皮肤下的毛细血管扩张,洁白的皮肤就变成了淡淡的粉色,很多人也把它们称为”粉红海豚“。
▲中华白海豚
两千多头海豚的“身份证”
野生动物的个体识别能为研究和保护提供很多重要信息。珠江口生活着多少头白海豚?一头海豚会从珠海游到香港去吗?同时出现的一群海豚,它们彼此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能辨认白海豚的个体,就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
因此,在多次野外考察中,我们为海豚拍“证件照”,给它们建立“档案”。这些照片会被用来跟数据库中的照片比对,确认个体信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照片中海豚背鳍后缘不同形状的缺刻和身上的斑点大小、分布来辨别出它们的不同个体。如果有新发现的个体,我们会给它编号,起名字,加入到数据库里。目前,珠江口已经有两千多头白海豚拥有了它们的“身份证“。
▲雷州湾白海豚 摄影/刘芳
▲用于进行个体识别的背鳍
身处都市间,何以为家?
珠江口是白海豚的栖息地,也是以海为生的渔民们获取渔业资源的地方。
海上调查时,我们时常会留意到出现在白海豚身上的各种各样的伤痕。有背鳍被切成两半的;有嘴巴豁了口的;有胸鳍断了一半的。有些伤切口锋利,有可能是渔船螺旋桨造成的砍伤。更常见的原因是渔具缠绕。由于海豚只能向前游动,不会后退,一旦被渔具的绳子或网缠上,很难脱身。海豚向前游动时,水的阻力让渔具产生向后的拖力,渔具又有可能网住或缠住别的东西,越来越重,然后缓慢地,在海豚身上勒出深深的伤痕。前几年,我们拍到一头名叫曹白的海豚,背鳍已经几乎整个被勒断,在身体的右侧耷拉下来。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它。
渔具和螺旋桨带来的伤害尚且能直观地看见,也容易引起关注。但更大的影响,或许来自不那么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栖息地的恶化与丧失。白海豚生活在河口海域,大部分在水深十几二十米以内的地方活动,捕食的地方也大都十分靠近海岸或海岛,而这些地方,正在被改造成更加适合“智人”这种生物的栖息地。
在香港海域,研究人员发现,未经开发的岩礁型海岸,是白海豚重要捕食场所。但在珠江口,过去的四十多年间,填海面积高达六百多平方公里,岩礁、滩涂等天然岸线逐渐被人工岸线替代。如今,珠江口的天然岸线只有不到5%。
尽管珠江口已有两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但仍有大量的重要栖息地还没受到有效的保护,面临着可能被开发的风险。这两千多头中华白海豚,已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种群。而这个种群,正在以难以忽视的速度衰退。2017年,中华白海豚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从“近危”升级为“易危”。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
▲工作人员给中华白海豚体检
海豚救助,困难与希望并存
作为研究者,我们关注整个种群的存续,也关心构成这个种群的个体。搁浅海豚救助是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和中山大学鲸豚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珠江口,白海豚误入河道的事情时有发生。2012年3月,一头体表已经没有斑点,步入老年阶段的白海豚“老白”,误入佛山河道,搁浅在了河道里。“老白”身上伤痕累累,呼吸衰弱,救助人员通过优先选择用声波驱赶等方式失败后,把海豚运送到位于珠海的救助中心进行治疗。
救助中心与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海洋哺乳动物救助小组等进行多方合作,兽医一边给“老白”进行呼吸监测,一边采集血样和皮肤样本。样本被送入医院进行血常规和病理学分析。迅速的初诊后,“老白”的危情得到控制。
随后,照X光排除肺炎、采血检查血常规、把抗生素和维生素药片塞到鱼肚子里,“哄”老白吃药……漫长的诊治和康复过程,老白的体征开始慢慢恢复正常了。这是珠江口第一例搁浅白海豚救助后康复的案例。
中华白海豚已经在珠江口生活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我们对这个物种的了解依然太少。但仍有人在努力着,每一位顶着日晒收集数据的研究者,每一位冒着风浪在海上巡护的工作人员,每一个关心白海豚的普通人,都在给这种以“中华”冠名的的海豚搭建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在我刚开始参与白海豚调查的时候,遇到一头海豚,它的名字叫D。一道伤口从顶部贯穿整个背鳍,有发炎的迹象。当时,我没见过这样的伤口,心想也许它凶多吉少了吧。然而两个月后,我们再次见到它,伤口已经完全愈合,虽然后半边背鳍在水流的作用下耷向了一侧,但它还活着,活得好好的。白海豚的生命力,比我想象的要顽强得多。
直到现在,D还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地生存着。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楼 摄影/吴冠炜
▲中华白海豚
撰文丨莫雅茜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相关杂志推荐【2019年7月刊:西部地区高原湖泊】,椱ァ製这段描述₳E6u7Y7lTp22₳后到◇綯℡寳
复制以上内容,打开淘宝app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