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大 中国军情

中国马其顿(中国马其顿时差)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19:06:00 浏览672 评论3

3人参与发表评论

四、骄横的亚历山大

正如刚才所说,亚历山大虽然耍了很多阴谋诡计,但是他的偷渡行动没有成功。印度人的哨兵很早就发现了他。既然发现了敌军,对敌军实施打击自然是印度人该干的事情。但是印度人犯了至少两个错误,使得他们失去了战机。

第一,印度人的通信手段太有问题了。根据西方人的历史记载,亚历山大还在渡河中就被哨兵发现,而哨兵快马加鞭回去报信再到波鲁斯的儿子赶到时,亚历山大的全部军队已经上岸且骑兵前进了大约3公里。这说明印度人居然不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信息传递的,也就是没有用沿途接力的方式通过锣鼓、号角之类来传递信息,因为不清楚那里到底什么地形就不提烽火等来传递信息了。印度人用的是人力的方法。这个简直不想做什么评论,太低级了。

第二、正因为通信方式的问题,波鲁斯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否则只要他能正确判断,他完全有充足的时间集结部队,对偷渡点实施奔袭,距离本来就不远,这样的奔袭很容易造成“半渡而击”的效果。 第三,波鲁斯派出的兵力让人不解,2000骑兵和120辆战车。如果是打击,太少;如果是进一步侦察搜索,又太多。这里又延伸出两个问题,哨兵的素质堪忧,既然用人力传递情报,速度慢了点但优点是精准,但从派出的兵力上看,哨兵没搞清到底亚历山大有多少人渡河就急急忙忙回去报告了,执行这种任务的通常是最精锐的战士,居然就这种素养,印度人的军队整体素质如何可想而知。另一个,派出骑兵和战车的合成部队干嘛去?战车没有步兵保护,战斗威力大大下降。既然是实施快速打击,那就是骑兵去,战车跟去会影响行动的速度;况且这两个兵种难以合成作战。因为骑兵不像步兵那样容易保持队形,战车却需要稳固的阵型对它进行保护。这说明波鲁斯对作战的认识还很低级。 反过来,从亚历山大方面看,西方人把这次会战吹成是亚历山大的经典,其实我一直认为从作战来看,没什么闪光之处,反而危险重重,还有很多问题。 第一、前面已经说过了,亚历山大的偷渡行动是失败的,他失去了作战的突然性。不过,我并不认为亚历山大原本是计划去实施奇袭,从他渡河后的动作看的很清楚,他是去找波鲁斯搞主力会战去的,这是他的战役目的,渡河只是为了执行他的战役意图。道理很简单,从印度哨兵发现他回大营报信到波鲁斯分析形势作出决断再到印度人小部队前来迎击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亚历山大是让他的骑兵部队休整而不是快速行军去袭击敌人,这就足以说明他没打算奇袭,他相信只要正面对决他就能赢。这意味着时间对他来说不是需要抓紧的东西。费了老大的劲偷渡,却不追求作战的突然性,我不想对这样的行为作出评价。 第二、无论波鲁斯对形势作出什么样的判断,亚历山大并没有把握敌军能否发现他的偷渡行动,他的立足点就是基于敌人不能发现,只要敌人能及时发现,他的部队遭遇毁灭性打击的风险极大。事实是敌人其实及时发现了,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出现问题,给了亚历山大决战的机会。这种把行动成功的所有希望寄托于敌人失误的作战,只有两个字能形容,鲁莽。 第三、还是偷渡的问题,他的渡河行动在部署上其实很幼稚,老营留了很大的一部分兵力,意图是牵制,既然是牵制,自然就得假装要渡河,得佯攻呀,不给敌人施加压力,还谈什么牵制。事实是,波鲁斯并没有把这些所谓的牵制部队当回事,带着主力去迎击亚历山大了。那还要这个牵制部队干嘛? 第四、我们可以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战败他有退路吗?没有!如果战败,吉达斯浦河就是亚历山大的葬身之地,连逃的地方都没有,指望留在大营的一万多人来救他那时妄想,要是能强渡还费这么多劲耍花招干嘛?这可是真正的背水阵啊,韩信的背水阵那是因为韩信在水中还有预备阵地,打不赢可以往船上跑,而且还有绕到敌后行动的别动队;项羽破釜沉舟那是因为往前赶就是陈余的赵军大营,我们来救赵国,你赵国就得负责给我们提供好吃的、好喝的,所以不用带辎重,不用考虑补给。亚历山大呢?什么都没有,既不在渡河点设立营寨以保证退路安全(他留了一支部队在后面却是作为第二梯队攻击的),又不派骑兵包抄敌后牵制对手以便让后续部队跟上,就带着人马直接过去砍人了。一旦败北,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老祖宗早说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第五、使用兵力的不合理。要知道,亚历山大此战投入会战的也就一万五千人,老营里的牵制部队和第二梯队都没有真正投入会战。这就是说,占他总兵力的二分之一还多的部队在会战中没有发挥作用,前面就讲了,老营的部队在亚历山大渡河时没发挥作用,只是在亚历山大胜局已定时进入战场做了点扫尾工作。这样使用兵力太有问题了,硬生生地把自己的部队分割成三个互相之间缺乏联系的部分,分割敌军是每一个指挥官在战场上所追求的,亚历山大倒好,不用印度人主动作为,自己把部队分割为三部分,这是兵家大忌,这叫会用兵吗?亚历山大完全可以一边修营垒,一边派骑兵去骚扰敌人,同时让剩余的部队到他渡河的点来,先完成部队的集结,只要晚半天开战,他就能集结他全部的兵力。西方史学家经常称赞亚历山大非常善于合理使用兵力,在这个时候就装作没看到,一声不吭了。

第六、亚历山大在渡河以后,就带着他那支体能已经有一定消耗的军队,在敌人的国土上地形又不熟悉,前往敌人预设战场进行决战,这叫以劳击逸;印度人是以逸待劳。这个真的是用兵入神的人做的事吗?我只看到了骄横两个字。只不过波鲁斯居然选择了一块没有黏土的既硬又平的地点来等待亚历山大到来,我实在不知道他是在给自己选战场还是给亚历山大选战场。这种战场对他当然适用,可是对亚历山大的骑兵和方阵来说更适用。

第七、前面也说过了,他是去搞主力决战的,也就是说,他的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把战争的胜负放在一次正面决战之中,这么一个比较原始的阶段,我们中国人在春秋前期中期的思想。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亚历山大和同时期或者比他还早的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他400年前,郑庄公在北抗北戎之战中已经设伏诱敌了;

在他300年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已经开始调动敌军,在预设战场以逸待劳了;

在他230年前,晋国在三驾之役中已经开始三分四军疲敝敌军了;

在他220年前,晋国在平阴之战中已经开始实施战略迂回了;

在他180年前,吴国在柏举之战中已经开始欺敌误敌,示形动敌了;

更不要提和他同时期的战国和更高层次的伐谋、伐交了。

比如他的渡河行动,其实就是个声东击西雏形版本。前面我就说了,像他那样是不行的。

我一再强调过,要用主要兵力兵器牵制敌人主力,才能有效的协助分部队发展进攻。除非形势特别有利,才可能出现分部队牵制敌人,主力发展进攻。也就是声东击西者,主力声东、别军击西,方为上策。其中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用主力部队在主要方向对敌保持威胁,迫使敌主力部队必须应对该方向威胁,在敌遭受重重压力之时,趁敌无暇分身,以分部队在敌薄弱环节实施主要攻击。这是中国军队在“奇正”变化中使用相当得心应手的一着。如果反过来,用别军在主要方向对敌实施威胁,会缺乏对敌主力部队施加压力的能力,毕竟兵力兵器不足,这种施压能力是显而易见缺乏的。在这种情况很容易暴露我方主力实施主要攻击的方向,敌方将得以早作防备,使我攻击计划流产,甚至造成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这种军事思想成型并运用于战场有史可查的就是在亚历山大220年前的齐晋平阴之战。那时中国人就达到了这个高度,亚历山大其实还并不懂。

当然了,如果亚历山大有绝对的把握打赢。那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亚历山大就是有西方人说的那么神,我说的全是错的。可,真的这样吗?我们看看双方砍起来后的情况就知道了。

群贤毕至

访客
馥妴乜一 馥妴乜一2022-05-30 16:04:36 | 回复 力,还谈什么牵制。事实是,波鲁斯并没有把这些所谓的牵制部队当回事,带着主力去迎击亚历山大了。那还要这个牵制部队干嘛? 第四、我们可以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战败他有退路吗?没有!如果战败,吉达斯浦河
惑心鸽屿 惑心鸽屿2022-05-30 18:40:43 | 回复 样使用兵力太有问题了,硬生生地把自己的部队分割成三个互相之间缺乏联系的部分,分割敌军是每一个指挥官在战场上所追求的,亚历山大倒好,不用印度人主动作为,自己把部队分割为三部分,这是兵家大忌,这叫会用兵吗?亚历山大完全可以一
假欢怀桔 假欢怀桔2022-05-30 19:07:10 | 回复 着时间对他来说不是需要抓紧的东西。费了老大的劲偷渡,却不追求作战的突然性,我不想对这样的行为作出评价。 第二、无论波鲁斯对形势作出什么样的判断,亚历山大并没有把握敌军能否发现他的偷渡行动,他的立足点就是基于敌人不能发现,只要敌人能及时发现,他的部队遭遇毁灭性打击的风险极大。事实是敌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