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丘
珍惜时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价值基因,贯注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生命意义的一种伟大精神体验。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
在时光之逝中,懂得岁月不等人的弥足珍贵;在光阴不舍中,体验生命精彩的无愧无憾。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追寻孔子的论说,我们就可从中感受到这一珍惜光阴、与时偕行而奋进不止的真知灼见,就会在其人生的体验中感悟到生命不已的可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价值。
孔子的这一论说,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由此,可以衍生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以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等思想主张。
孔子在简略的言语中,透露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彰显了珍惜时光、珍重生命庄严意义的价值领悟和人生体会。
它旨在告诉和启迪我们:人生旅程短暂,是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匆匆过客,还是惜时如金让生命绽放精彩的绚丽?这是一道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需要尽早做出慎重的思考和价值抉择。
触景生情:川流之逝,不舍昼夜,往而不可反。水之流逝,犹如天地之生化、变化一样,是往者过,来者续,而无一息之停,无一瞬之止。人生光阴之流逝,又何尝不是如此?观水之流而知时光的流逝,岂非人间万物无非学问的学无常师?对于人生来说,万物之道无不可为师资以自得。
孔子以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名句,既在警醒、勉励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又在劝勉有志于道的学者,要时时省察人生之修为,珍惜短暂易逝的生命,有所作为而无留遗憾。
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论说中,我们既可感悟到岁不我与、惜时如金的人生体验,又可领悟到“纯亦不已”(《中庸》)的修为之诚。人的一生,只有修为心性而诚其意,做到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臭,方能有至诚不已之人生境界。
孔子见水之流逝,非只是陶冶情趣、心境,更在领悟和体会其人格性之品德,而反鉴自己内心的坚守。从心与万物为一体的心学上言,天下无性外之物,“不舍昼夜”者岂必川哉!积善成德锲而不舍的修为之功,就如川流的不舍昼夜。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用天德,不是法水。水之‘不舍昼夜’,是他得天德一分刚健处。逝者,天德之化迹也,于水亦有,于人亦有。到水上,只做得个‘不舍昼夜’。于人,更觉光辉发越,一倍日新。”(《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子罕》)万物一体,基于人为天地立心。天地万物之德,即是人的心性。
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语境中,天为万物之总名,万物体现天道之精髓。察识于水之流,可以知天之化;知天之化,则可以知人生生不息之性,“天命之谓性”(《中庸》)。见水之“不舍昼夜”,实是见人之心的“纯亦不已”。
人生感悟:为仁弘道的使命在己,当自强不息。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领悟中,可以体察到人生当自强不息、珍惜时光,而不可蹉跎岁月的人生意义。人生修为,就如川流一样,只有日积月累,不断进步,方能达致士君子的人格理想和圣贤的功德境界。
人生修为的“不舍昼夜”,便是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人生修为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在于我的心思主意,而不在于人的强加。止是我的价值选择,进也是我的价值选择。
人的一生,只有自强不息,修为不止,功为不怠,方能积少成多,而积善成德。人生进德修为的功夫,若为山九仞,而功亏就在一篑,失之一篑则不就;又若平整土地,贵在劳作不已,有志者事竟成。“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中道而止,半途而废,则将前功尽弃。
圣人的精神之运,就在“至诚无息”(《中庸》)之中。对于人来说,既往之不息者容易做到,而方来之不息者则难以达致,因为这需要日日新的拼搏精神;久而不息者容易做到,而愈久愈不息者则难以达遂,因为这需要功成不居、功为不贰的德真修为。
人的一生中,若无有至诚不息之纯心,则必是乍勤乍怠,乍作乍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一曝十寒的成语,便是对此的形象譬喻。只有不息于内心而真诚,方能不息于外而进德修业不止,日新而富有。
圣贤之心,或如天之运,“纯亦不已”;或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此两者的价值意旨,皆是进取精神上的奋斗不息和恒一无间。人生虽有精力盛衰之时,然若能壮志坚毅而始终勿贰,则何尝有老少之锐惰、穷达之荣悴?时光不负有心人。收获的成功、成就,便是对珍惜时光、勤奋赶路的最好报答。
生命领悟:学不可已,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人生的自强不息,在于有志气。气禀于志,志立于学。先有坚忍不拔之志气,方有学而不已的进学精神。有进学不已的精神,方能在学习的陶冶心灵和拓展心境中,坚定人生奋斗不止的信念。
在学习的进取上,孔子以自身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和“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的高雅乐趣,深刻诠释了至诚不息的价值意蕴。只有对好学乐学的生命切身体验,方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感悟。
人生修为的“不舍昼夜”,体现在学问之道上,乃是日日新的进学不已。“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论语·子罕》)孔子最得意弟子颜回(颜渊),之所以能够在进学上“不惰”,就在于心悟而力行,日新不辍。对此,孔子称赞其是“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进学而不止,乃能积德无疆。
在人生的自我勉励上,孔子又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的论说,道出了拼搏进取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这一论说中,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以此为喻,足见人生的修为,贵在自勉自强,不可懈怠有间。
在孔子看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只有自少年而进学,及时勉学不辍,方可达至品学兼优的地步。后生之可畏,乃缘于其能够珍惜时光,而奋进不息。若是荒废光阴,虚度年华,则四、五十岁必是无所立、无成名,令人失望。
每个人,当你全身心投入事业和工作,希望有所建树时,便会油然而生出时间过得真快而壮志未酬的感觉;当你焦急想做好一件事和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蓦然而有时光流逝太快而总觉时间不够用之喟叹。当你蹉跎岁月而浑然不觉,逮至回顾和总结自己匆匆过客的经历,难免会有惋惜和遗憾之情。
对岁月和时光的珍惜,或者说惜时如金、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关注和探究的重点话题。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让人警醒和深思:
比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又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歌》)
再如,“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宋代晏殊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时光不负有心人,而有心人也定不要负时光的弥足珍贵。“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意义,就在于此……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