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 苏联

东德和西德(德国统一后东德现状)

访客 访客 发表于2022-05-05 19:48:00 浏览463 评论1

1人参与发表评论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东德)正式并入联邦德国(西德),分裂了40多年的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成为现代史上一件重大历史性事件。

但是,有些人对此感到非常不解:当时德国实现统一,为何是东德并入西德,而不是西德并入东德呢?

东德被并入西德,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德没有西德经济发达

直到两德统一多年,东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赶上西德。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德国分家的时候,两德自然资源就很不均衡

东德褐煤为储量约200亿吨,居世界前列。

钾盐储量约130亿吨,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

看起来东德资源很丰富,但西德天然气储量是东德的5倍。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从自然资源上看,西德远比东德更丰富。

战争破坏程度不同

二战末期,东德是苏德战争的主要战场,而西德部分则被盟军解放,战争损害显著的小于东德。战争中德国中东部地区的工厂和工业设施45%被破坏,而西部地区工厂和工业设施破坏程度是30%。

苏联跟美国对战争赔偿采取的措施不同,导致了东西德在战后恢复区别很大

二战后苏联对东部地区的方针与美国对西部地区的方针截然相反。

苏军占领东部德国之后,一共拆走了上千家德国企业的设备,总价值超过了200亿美元,这笔钱放在今天已经是一笔巨款。

除了这些机器以外,苏联军队在占领区的物资供应也由占领区承担,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苏联在战争结束后,从他占领的东部地区拆走大量车床、发电机甚至设备作为赔偿,直到1953年才结束,东德人均赔偿了3689旧马克。而美国、英国则基本上没有这样干,西部人均只赔偿了104旧马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为了突出的优势,1953年,西方各国同西德签订了《伦敦债务协议》。此协议明确指出:西德无需赔偿因为战争而造成的损失,只需支付战前遗留的债务问题和战后新生的债务。

这还不算完,为了进一步突出对西德的支持,加快西德的西方国家的融合,西方各国将原有的债务金额也从290亿马克(德国货币,2002年停止流通,1.96马克≈1欧元)降为145亿马克。

东西德受到援助的力度不同

战后为了让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渡过难关,美国推出为了马歇尔计划,即经济援助计划。

美国政府不遗余力砸钱,对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国家进行输血。

西德在1948-1951的四年间一共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约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放到现在的话,大约为50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在马歇尔计划结束的1951年,西欧工业生产增长了35%,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

战后苏联也对包括东德在内的东欧国家进行过援助,启动了莫洛托夫计划,但是援助量非常少。

这是因为苏联经过二战百孔千疮,百废待兴,需要医治战争创伤。

即使斯大林想援助东德,也没有美国那样的大手笔,所谓的援助只能是杯水车薪。

东德的经济体制落后。

东德在成立后,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这种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吃大锅饭。

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而且有的人什么都不干,生活却非常好。

它的危害就是扼杀了人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充满惰性,失去上进的动力。

苏联搞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全东欧推行,实行集体农庄,农民的生产所得基本上都被拿走了。

农民甚至都不准搞副业,工人的所得由国家分配,物资由国家限量供给,商店这些都在国家的管控下。

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苏联对待德国战俘态度恶劣,对东德的控制比较严,让东德人感到不爽。

而且东德实行计划经济,搞大集体,知识分子不和普通百姓收入差距不大。

如此一来,东德社会精英感到心寒,对未来失去信心,纷纷外逃西德。

外逃的都是高级技师、教授、学者、律师、科学家等高素质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在冷战的半个世纪中,一共有350万东德人逃往西德。

当时东德总人口是1600万,等于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跑到了西德。

有能力逃亡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社会精英。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东德越穷知识分子越逃;知识分子越逃,东德越穷。

由于上述几种原因,东德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确实不如西德。

1988年为例,东德人均GDP仅为西德的四分之一;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三分之一,进出口贸易为西德的十分之一,平均月工资只及西德的四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后于西德20年。

东德人每百人拥有私家车25辆,西德每百人拥有私家车的数量是95辆。

东德政府失去人心

东德人之所以要加入西德,还有一个原因是东德政府失去人心。

平心而论,东德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最发达的。

捷克、波兰、匈牙利的经济,都没有东德先进。

1950——1970年生产性国民收入翻了两番,每年平均增长7.2%。

1971年民主德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一年至1986年,生产性国民收入又翻了一番,每年平均增长4.6%,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增长4%和3%。

50年代,东德的共产党,即统一社会党领袖乌布利希掌握国家权力。

在此期间,乌布利希按照斯大林的模式进行了“清党”,一共有151000名异己分子被整肃。

而当时东德的人口总数,不足1700万人。

通过这样的清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个人手里。

由此为开端,围绕着党的无限权力,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阶层。

他们可以在商店买到老百姓见不到的、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商品,周末和节假日可以到别墅去度假,而此时人民却在为明天的面包排着长队。

不管有病没病,特权者享受特殊的医疗服务。

计划经济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国家资源不但不能平均分配;而且不能分配到国计民生上。

资源分配不合理

东德官员为了和西方竞争,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军备和体育上。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东德是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金牌大户。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东德获得9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五。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东德获得20枚金牌,紧跟美苏两大国之后,位列第三;。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东德获得40枚金牌,将美国甩在背后,紧随老大哥苏联位列金牌榜第二。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东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次次超越超级大国美国。

比起同宗兄弟西德来,东德的奥运历史更加辉煌,金牌数量,胜过西德数倍。

为了得到金牌,东德政府不遗余力加大在体育上的投入,依靠苏联模式的“举国体制”,东德一次次地创造了运动奇迹。

甚至,为了金牌,政府体协鼓励运动员服用兴奋剂,造成了许多运动员的猝死或残疾。

金牌是金钱堆砌的,东德在每块金牌的投入都在10亿马克以上。

如此一来,百姓的日子不艰难就怪了。

东欧剧变的影响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势力在五十年代时都曾遭苏联强势镇压,在八十年代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

加上西方国家的煽动和颠覆,东欧各国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

各执政党领导人被迫放弃集权政治的道路,把所谓的"民主"作为缓解国内矛盾的手段,放松了对社会实施的高压统治。

特别是在国内压力下,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开始兴风作浪,反对势力甚嚣尘上,各国纷纷通过大选建立新政权。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东德人把自己的苦难归咎于东德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了认同感,原来的政府也失去了合法性。

也就是说东德人自己否定了东德,主动提出加入西德。

东德领导人受到胁迫

虽然东德人同意加入西德,但最后拍板的是东德领导人。

东德领导人不同意,西德不敢硬来,因为东德还有17万军队。

当时东德领导人昂纳克被人胁迫,提出辞职,为东德加入西德铺平道路。

在一党执政的东德,领导人说了算。

1989年东欧剧变后,昂纳德召集国家领导人开会时,安全部长米尔克突然“逼宫”,要求他辞职。

一向独断专行的昂纳克出人意料表示辞职,没有做丝毫并反抗。

昂纳克当了近三十年东德领导人,一个部长让他辞职,他是不会轻易同意的。

一个国家的安全部长大都是国家元首的亲信,掌握着国家包括领导人的所有机密。

虽然东德当时有严格规定,任何人不准收集最高领导人秘密材料,但米尔克在东欧剧变发生后,为了给自己找退路,也为了防止昂纳克加害他,就利用职务之便搜集了昂纳克一些内幕材料。

目前从解密的材料看,米尔克并没有透露多少内幕材料。

不过昂纳克突然辞职肯定事出有因,这些内幕材料很可能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如果昂纳克不辞职,很可能对自己不利。

另外,米尔克敢于在此时突然发难,也有西方势力的支持与承诺。

综上所述,东德加入西德不是偶然的,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经济上的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群贤毕至

访客
青迟眉妩 青迟眉妩2022-06-04 01:03:13 | 回复 。东欧剧变的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势力在五十年代时都曾遭苏联强势镇压,在八十年代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西方国家的煽动和颠覆,东欧各国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各执政党领导人被迫放弃集权政治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