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相见大桥,再穿过一段弯曲的山路,一座清新古朴的房子在树影间若隐若现,这便是“相见茶舍”。院子里,民宿掌柜张育铭正在浇花,他来自台湾台北,现在是相见村的新村民。
从台北到杭州,跨越山海来开民宿,缘起何处?“我们老板很有想法,是她提出来的。”张育铭笑言。
张育铭口中的“老板”正是他的妻子潘青青。潘青青出身“旅游世家”,是浙西大峡谷景区的“掌门人”。近年来随着传统观光型旅游遇到挑战,潘青青试图从休闲游、体验游中觅得新机。
2008年,潘青青和张育铭结婚后,每年都会随丈夫到台湾度假。度假中,台湾当地的民宿给了她灵感,“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互动式旅游。”
寻寻觅觅,夫妻俩相中了临安相见村,计划打造民宿集群。相见村常住村民不足百人,没有年轻人,没有产业。也正因为此,这里反而保留了原生态。
2015年,潘青青与相见村签订整村开发协议,一期租赁八栋闲置民宅,一次性支付十年房租200万元(人民币,下同)。并采用自营、二次招商等形式开发民宿,还吸引了其他台胞前来投资经营。
在这里,张育铭天生的亲和力为“相见”系列民宿增添了几分“台味”,还把台湾民宿中崇尚自然、尊重生态的理念搬到了相见村。春天的“茶评会”、夏天的“萤火虫计划”、秋天的“良食餐桌”、冬季的“封藏大典”等一系列以全村名义举办的活动,“圈粉”了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这就是我们主打的内容,我们不需要去造一些本来没有的东西。”张育铭表示,原生态就是相见村的品牌。
2017年,相见村入选临安首批村落景区建设项目,借此契机,潘青青为村里争取到600万元项目资金。这笔资金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我们建议村里打造乡村客厅、石屋书巢、观景平台等项目,这些都是能变成业态产生效益的。”潘青青把每一分钱都算到刀刃上。为了更好参与相见村村落景区的建设运营,夫妻俩还和村里成立合作社――杭州临安相见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未来的收益村集体占20%。
对相见村来说,村民的收益也是实实在在的。民宿的产权所有人最少也能一次性拿到十年8万元租金,多的高达25万元。当地村民也能在民宿里打工,目前4家民宿有近20名长期雇工,每人年均收入5万元。此外,还有种田、种菜等季节性雇工30多人。
村民胡玉翠已经在“相见茶舍”干了6年,她从没想过年过60岁还能在家门口赚点小钱。“原本村子里很冷清,现在不仅有游客,年轻人也回来了。”
潘青青认为,他们夫妻俩和相见村是一个共同体,跟村民一起要事共商、项目共建、利益共享。
眼下,疫情让一切都慢了下来,但卖房间本就不是张育铭的初衷。他说,民宿传递的是一种“在地文化”,要以民宿作为一个窗口,挖掘乡村本身的价值,通过互动体验与游客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我们正准备利用村里的山茱萸场地,策划推出茱萸文化赋能乡村品牌的活动,换一种方式将相见村推向市场。”在张育铭看来,一个个民宿主就像一粒粒火种,慢慢带动起整个村子的活力,并不断延伸、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