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意蕴

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意蕴(以人民为中心哲学依据)

hacker hacker 发表于2022-06-02 14:13:35 浏览22 评论1

1人参与发表评论

本文导读目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5、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6、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7、简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的深刻含义?
8、坚持“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容: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意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将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理论依据就是肯定人是社会发展主体,肯定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这个基本原则,贯穿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它的内涵首先就是要明确,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还要看到,原来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出现了.人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层次从低到高,从满足生存需要,到满足发展需要,到满足享受需要.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就全国而言,最初是满足吃饱穿暖与有房住,接着,就要吃好,穿好,住好,过小康生活.现在摆在大家面前是全面小康,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要有现代物质文明,还要有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要民主自由,要实现自已的政治权利,即要有现代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还要有绿色家园,要有生态文明等等.

显然,仅仅发展经济,并不能满足人的多种需要.还要发展文化,政治与其它社会事业,以社会全面发展,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贯串在整个历史过程,它只能逐步实现.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目标模式.总之,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本身,不是根本目的,只有不断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才是根本目的.

因此,确立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党和政府在制定全国与地方发展的规划时,要注意全面性与系统性,注意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基础,那么,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求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发展的本质与内核.人是社会的人,它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与社会关系中,人的各种需要往往表现为利益关系,从经济利益到政治利益到精神利益等等.因此,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又与逐步满足其合理利益密切联系着,它们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至于人的愿望与诉求,不过是其需要与利益的表达而已.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

“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还要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凸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新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语)要逐步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人自身的价值,这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归宿点,也是对发展质量的优劣与发展水平的高低的评价尺度.例如在解决温饱之后,即基本的生存权实现了,就要千方百计保证实现人的受教育权及其它发展权.在保证各种经济权利的同时,必须充分保证人的政治权利,保证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认了人权,确认保护合法私人财产权等等,都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应该强调,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

总而言之,要寻求人所理想的真善美和自由等等价值.正是这种实践需要,实际利益和价值观念,构成社会进步与人自身完善的原动力.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具体体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什么哲学原理

。"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式发展的过程。

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 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可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之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重新对孟子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孟子; 民本思想; 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孟子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孔子,其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国理念之精华所在,对后世影响巨大。目前学界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或探求孟子民本思想的渊源,或分析其理论历史局限,或梳理其在当代民主建设中的借鉴意义,或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民本思想的异同。总之,目前国内对孟子思想的研究相对全面,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孟子的思想是否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渊源

任何政治过程和政治思想,归根结底作用的对象都是实际的人,人在一切政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孕育着特定的治国理念。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正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一)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殷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形态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界通常把“夏”“商”“周”划分为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从对自然的崇拜再到重视人本身的转变。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纷争时期。各国的矛盾由春秋时期的蓄势待发,转变为兵戎相见,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年累年,绵延不断。根据现代的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无休止的战祸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倡导“仁政”“王道”等一系列爱民、保民的儒家思想主张。特别是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劝诫统治者们要施行王道,还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着名论断。”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率先在《论语·阳货》中提及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们刚出生的时候,彼此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但因为后天的因素才导致了人性的千差万别。但孔子并未定义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构成了孟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民本思想产生的关键。

孟子的很多着作当中都论述了他关于人性的学说。归纳起来说,孟子的人性学说缘起于“四端之心”,并且他的很多论着都是围绕着“四端之心”展开的, 四端之心即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仁、义、礼、智。结合孟子“民贵君轻”等经典论述,不难看出“性善论”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学说的基础。

(三)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哲学渊源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孟子“民本”思想理论,萌芽于殷商时期的“重民”思想。商以夏亡为鉴,有“古我前后,罔惟民之承保”之记载。周人用兴亡阐述民本思想,周初的“敬德保民”的重要内容是“明德慎罚”。孟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一系列与重民有关的思想发展为“反对暴政”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激化。也正是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时期。“民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人民的作用得已体现。从早期的“重人”思想到孔子创建的“仁”的学说。基于这些重民思想发挥的作用,孟子顺应时代需要,继承发扬了周初“敬德保民”思想和孔子的仁政主张,构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一)为政者应施以“王道”

孟子所处的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经历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诸侯国之间年年征战,彼此都试图通过战争来兼并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被俘获的敌方士兵甚至是百姓通常会被当做奴隶来处置。残酷的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孟子深受触动,孟子周游诸国试图劝说各国君王要施以“仁政”,施行“王道”反对“霸道”,体恤黎民百姓,终止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孟子认为百姓是国之根本,关乎国家存亡,在孟子看来,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重心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顺民心,国之将兴,逆民心,国之将亡。这应是为政者应谨记于心的道理,是能保证国家长远发展的治国之道。

(二)律法张严与“轻刑薄赋”

常年的战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当时严苛的刑罚和徭役,更是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孟子主张“泽粱无禁,罪人不孥”。君王不得滥杀无辜,要善待黎民,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让百姓有更多的空间去从事生产。君王要以先贤们为榜样,勤政尚贤,体恤爱民。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庶,远方的百姓也会慕名而来归顺于他。从孟子的法治理念,可见孟子的为政治国之道,及其民本思想的彰显。

(三)“制民之产”与改善民生

丰富的物质基础关乎一个国家和政权的维系。春秋战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构成了当时社会的运作的基础,人民则是经济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对为政者来说至关重要。孟子深知这一点,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理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劝诫君王要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反对兼并战争给百姓带来灾祸。减轻百姓税赋和徭役,给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可见孟子是把百姓的生存问题放在首位的,只有百姓富庶了,国力才会昌盛,社稷方能稳固。

三、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试图用自己的民本思想改变社会现状,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时至今日,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一)“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展现。这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高度的共性。但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孟子民本思想是以“性善论”和“天命观”为其理论基础,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通过恒产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目标有所升华,人民具有更高的主体地位。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孟子“民贵君轻”理念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孟子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二)助力于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的修养和律法的清明,他不仅提倡的人们内心的修养,也倡导“明政刑”的法治思维。这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党一直都非常重视法治的建设,特别是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着全国人民迈向了全新的未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人民群众的主要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仅仅是为了吃饱和穿暖,而是再公平、主义、民主、法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的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发展。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强国。

(三)“制民之产”与关注民生的发展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的民生建设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孟子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一些解答。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包括通过经济上的惠民、富民各项政策,主张“制民之产”,同时提出了划井田、薄赋敛,什一税等诸多的措施,但其核心都是为百姓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其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也具有深远的价值内涵。人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总之,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成军.孟子民本思想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

[2]李金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J].学理论,2013(14).

[3]王保国.孟子民本思想渊源考辨[J].郑州大学学报,2006(04).

[4]谭凤兰,吕文硕.论孟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和联系[J].前沿,2010(18).

[5]梅燕京,张广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路径和挑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5(05).

原文出处:罗松.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大众文艺,2019(23):273-274.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具体内涵是: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在生产方式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都是人。从第一块打制石器的诞生,到制造航天飞船,都是人的素质提高的结果。人创造了工具,改变了劳动对象,反过来工具和劳动对象也改变了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围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服务,换句话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显然是人类永不满足的需求。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征服自然、满足自身需求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而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判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从动因到结果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所以检验社会生产方式是否获得了发展,是正发展还是负发展,关键是看人的素质是否提高、人际关系是否升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终极目标,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标准。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简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的深刻含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服务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从事物的规定性来看,核心就是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中心来说,核心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道德的本质的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紧紧掌握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当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发展。

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需要深刻理解“人民”的含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人民”同所谓“人”或“人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根本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民应当包括一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同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在,把“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作为他对人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是为人民服务;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并给予他人一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利益,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既有先进性的要求,又有群众性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包含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力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因此,在贯彻和时间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时,应当特别考虑和注意为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道德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德建设应紧密结合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实际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体现时代精神。

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现时代精神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问题。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但市场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也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个体来说,利与义怎么结合,追求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怎么统一;对于社会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如何在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能遵守诚信、公平的原则,有效维护市场秩序等,这些都是新时期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将个人的合理利益要求,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个人的尊严、主体性、创造性等人格特征纳入到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又注意避免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关注个人的合法权益,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要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创造精神,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创造动力;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道德建设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知难而进、奋发图强。

培育昂扬向上的道德精神

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调节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新时代的道德精神,必须体现高尚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落到实处。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道德建设既要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也要着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积极的心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时代的道德精神,更要体现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风气,摒弃一切歪理邪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确立反映时代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历史要求,体现在社会意识的各个层面上。道德作为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主要是以道德规范的形式来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智慧和时代特征往往凝结在一定的道德规范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道德的进步,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道德建设也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新的道德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适时予以理论总结和升华,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优良道德传统,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比如,“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地需要经济上的诚信、法律上的诚信和道德上的诚信。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和秩序,市场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塑造诚信的健康人格,是经济伦理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今天,诚信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纲要》第一次将“守法”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应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需要法律来规范交易行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纠纷。同时,法制建设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要真正成为利益主体和道德主体,就必须获得法律所赋予的独立人格、平等权利和个人自由,保障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实现自身价值。正是市场经济呼唤社会法制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从德与法的关系上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法制越健全,就越能使道德获得强有力的支撑,社会主义道德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道德规范在道德建设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道德主体必须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进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而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良心,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使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是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还必须把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逐步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那么“制定国策则以人为本”,国策,要人性化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群贤毕至

访客
忿咬绿脊 忿咬绿脊2022-06-02 16:55:40 | 回复 ,必须充分保证人的政治权利,保证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认了人权,确认保护合法私人财产权等等,都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应该强调,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