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孩子14岁女孩叛逆抑郁症,听不进去好赖话,一生气就自残,有一年多了,现在换学校了,也不爱学习?
我认为这孩子不光是有一点抑郁症,更多的是叛逆,有借着有病来牵制大人,如果继续顺从、迁就她有可能会给你的小女儿造成伤害及阴影极有可能对小女儿带来危险。我这不是危言耸听,最好多多留意观察,保护好小女儿。既然她现在都不想上学了,抓紧时间多带她去看心理医生,看看她的症结究竟在哪方面。一般大的医院心里专科都非常不错的。
14岁女生,感觉有点抑郁症,最近不想吃饭,心情有点低落,心情不好自残,自残后看到血会心里很舒服……
依据你说的情况,抑郁症已经有些严重了,不可掉以轻心。父母应注意观察,多与孩子交谈,最好找心理医生说教开导。14岁正在上学,家长与校老师沟通,多加照顾孩子。也可休学,家人带孩子出去游玩,减轻心理里压力。
为什么14岁女孩来脾气自己打自己?
你的女儿一定是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才会对自己动手的,因为有一些人到这一个年龄就会处于一种叛逆期状态。
女儿十四岁有自残行为,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她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躁动,更喜欢别人多注意她。
到了青春期,受身体内激素分泌的影响,女孩的身心处于急速成长变化的矛盾状态里,导致性格变得更加敏感、暴躁、自闭,如果我们不够耐心、不够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特别孤独、无助,有的孩子就会以过激、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如果我们充分地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那么,孩子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化解心中的矛盾,形成与自己个性特点相一致的自我认识,达到身心和谐。
要想尊重孩子,我们先要了解孩子。青春期孩子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春期孩子是个矛盾体,最大的矛盾就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斗争。因为身体的快速成长,他们有了成人的感觉,也渴望大人把他们当作成人看,但是由于心理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他们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所以,当大人真的把他们当独立的人看了,他们又承受不了,又渴望被父母呵护。
其次,就是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矛盾。他们渴望交往,希望在群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他们又十分闭锁、含蓄、内隐,心理活动开始走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加之独立性与自尊心的相应发展,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闭锁心理出现后,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老师之间不易达到心灵相通,在同辈人中也不易找到可以产生心灵共鸣的知音。所以,他们常常会感到不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强烈地想与人交往,不仅想交往得多,还想交往得深,想得到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扉。这一矛盾常常不被人理解,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能理解,因而情绪常常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发展为性情孤僻。
再次,性道德与性渴望的矛盾。由于体内激素开始大量分泌,女孩的身体有了变化,每个月要来月经,她们会因为不知道痛经是怎么回事而恐惧。因为乳房发育,她们又会担心校外活动的时候、上体育课的时候会有尴尬的情况发生。
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青春的萌动和好奇,她们渴望了解性、渴望接触异性,但是受到道德意识的限制,又不得不压抑自己。
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个阶段正是做梦的季节,女孩对未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但是,她们的梦想可能受外部环境影响比较多,比较浮华、时髦,而脱离了自身的实际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当她们察觉到自己的梦想不容易实现的时候,就会有自卑感,觉得现实世界太残酷。可以说,在女孩了解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未来要有什么样的人生之前,都会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折磨着。
一个女孩割手意味着什么
01
在心理卫生科工作,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自残的来访者。这种现象在男女老少中都能见到,在美国,占总人口的0.75%的人群曾经有过自残行为,这相当于200多万人。
我们尽管没有进行过确切的人口学研究数据,但据临床初步观察,自残现象多见于年轻的女孩。世界上许多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察。例如,在英国,针对年龄在14到18岁之间的少女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0%的人曾经在某个时期有过自残行为。法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在总结自残的研究数据后得出结论:少女容易受自残行为的影响,80%的自残者都是女性,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残行为的频率增加,直到20岁之后才会显著下降。不过,我们的观察是,自残现象在女大学生中也是非常常见的。这似乎表明了一个观点:自残行为似乎与女性青春期的特点有关。
很明显,自残是人们一种有意识的暴力行为,是自己对自己所施加的伤害。常见的表现是当事人用小刀片或锐利的器具划割手臂或大腿直到见血,也有些人会用烟头烫伤身体或剧烈反复地刮擦身体某些部位,在体验到肉体上疼痛后自行停止,也有一些因为受伤严重需要去医院进行伤口处理的。
我14岁 女孩 会自残 想自杀…后来越来越严重 怎么办
一、挫折与适应
1,人真能万事如意吗
2,什么是挫折
从个体成长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条件是相对的,不理想是绝对的;
从内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看,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
从个体发展的内部规律来看,心理平衡是相对的, 不平衡是绝对的;
从导致不平衡的原因来看,需要的满足是相对的,不满足是绝对的.
这种因为各种干扰和影响使得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境叫做
挫折情境;人们遭受挫折后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叫做挫折感,即心理挫折.
3,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
主观上看是坏事,客观上看既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
积极作用: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拜伦: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
别林斯基:不幸是一个最好的大学.
培根: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布朗: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障碍,则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既愚蠢
又糊涂,像母牛一样怡然自得.
二、怎样增强抗挫折能力
挫折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它;面对压力与挫折作出怎么样的
反应,是区分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和心理素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生活是一面镜子,人们从 中看到的是自己心态的写照.假如你的心态
是黯淡的,那生活在你的眼里就会是黯然无光的;假如你的心态是晴朗的,
那么生活在你的眼里就会是充满阳光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无奈,怀疑,
恐惧,忧虑去生活,那无疑是在煎熬生命.反之,一个人倘若能生活在生
之喜悦的安详之中,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他的心情就会一片
宁静.
三、对挫折,如何使自己坚强起来,快乐起来 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面对挫折与失败有两种选择:浅尝辄止,见硬就回;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前者懦弱,后者坚强,各有利弊.不过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选择坚强.
获得成功需要三个条件(三大法宝):
一是要有远大的志向;(精神力量)
二是要有宽阔的胸怀;(雨果名言)
三是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 "乘胜追击,乘败休息"
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两者并不矛盾,既要有远大目标,坚持不懈,又要审时度势,清醒认识自己,
学会放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执着追求,但决非认死理,钻牛角尖.
从成功学的角度,为了开发人的潜能,增加成功机会,主张期望水平高一点;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为了避免遭受挫折失败后陷于心理障碍中,建议他们适
当降低期望值,重新调整目标,学会放弃.
处理和平衡两者关系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对教师来说,目标很重要心理平衡也很重要;成功很重要幸福快乐也很重要.
方法:同时确立两个层次的人生目标:
最高目标:在条件许可范围内,追求卓越,追求自我实现,追求事业成功.对
教师来说,争取出类拔萃,做一个学者型教师.
基本目标:追求平平安安,平平常常,平平凡凡.对教师来说,完成教育教学
任务,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家和睦,幸福,安康.
基本目标是最高目标的基础和条件,最高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延伸和发展.
没有最高目标,会影响潜能的发挥;没有基本目标,万一最高目标达不到,
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以基本目标作为人生目标的底线,有利于身心健康.
3,灵活应变,另辟蹊径
人生需有目标,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具体目标.长期目标是指与人的生存与
发展有关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目标;具体目标是通向长远目标一个个台阶.
并非所有的既定目标都能达成,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严酷事实.但是
一两个既定目标不能完成,并不意味着最终目标不能完成.条条道路通罗马,
不妨变换努力方向,寻找有希望取得更大成功的新目标.(浦师班学生例子)
4,发愤图强,不断升华
在遭受重大挫折后,人们可能产生很强烈的消极体验,如愤怒,悲痛,
失望,委屈,无助等.往往用两种方式来宣泄:
一是攻击(消极的行为反应).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消极情绪,但可能面临
新的矛盾,付出更大代价,由此产生新的更大的心理压力,遭遇更大的挫折.
二是升华(积极的行为反应).经过痛苦的斗争,把消极的体验转化为奋发
图强的动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满足未能满足的需要.即所谓的"化悲痛为力
量".
四、压力状态下如何使自己轻松起来
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适度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