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庄章

知庄章(知庄章三组)

hacker hacker 发表于2022-06-05 13:40:42 浏览29 评论3

3人参与发表评论

本文导读目录:
1、什么是中古知庄章
2、什么是知庄章组?
3、谁读音shui shei 区别
4、胶辽官话的主要特征是?
5、谁的拼音为什么shei也可以
6、台州人方言有什么特点?
7、声母发展演变过程

什么是中古知庄章

是否某个地区的语言啊

下列网站有参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29bfed084a7302768e993948.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555ffb0e79563c1ec5da71ed.html

什么是知庄章组?

梅县话

梅县话是一种行用于广东梅州一带的汉语方言,历来被公认为客家话的代表。梅县话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保留了相当多中古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语音

·声母

1.古全浊音清化,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如同[t'oŋ11],动[t'oŋ53],读[t'ok5],“同”是平声,“动”、“读”是仄声,都以送气的[t']开头。

2.知精庄章四组合流,中古的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二等、正齿音三等合并成一组ts、ts'、s。如知[tsɿ44],支[tsɿ44],事[sɿ53],资[tsɿ44],四字分别归知组、精组、庄组、章组。但是,精组和其他三组在许多字上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不在声母上而在韵母上。如将[tsiɔŋ44],张庄章[tsɔŋ44],后者比前者少一个介音i。中古汉语中二三四等有i介音的字大都符合此例。这说明知庄章三组原来可能是tʃ、tʃ'、ʃ,以与精组的ts、ts'、s相对立。正如在大部分官话方言中一样,张庄章等字在tʃ、tʃ'、ʃ的作用下失去了介音i。然后tʃ、tʃ'、ʃ又合流到ts、ts'、s去了。那些依然保留tʃ、tʃ'、ʃ的客家次方言也为这个推测提供了证据。

3.见组不论何等,一律作k、k'、h、ŋ。k、k'、h遇i不颚化,这与粤、闽等南方方言相同而不同于官话方言。如见[ki31],奇[k'i11],见[kian53],现[hian53],牙[ŋa11],牛[ŋiu11],疑[ŋi11]。

4.晓母、匣母合口一二等(及某些三等,如微韵)作f,个别作w。晓母在中古汉语中作x,匣母作,全浊清化之后,合流成一个h。合口一二等及某些三等的韵母有一个介音u。这个声母h与介音u的组合,演化成现在的f或w。如欢[fɔn44],花[fa44],辉[fi44],回[fi11],还[fan11],换[wɔn53],话[wa53]。欢花辉,晓母,回还换话,匣母;欢回换,一等,花还话,二等,辉,三等。而且应该指出,这其中的w只由匣母变来。考虑到在广州话中晓母加u变f,匣母加u变w的现象,梅县话中的w有可能是受周边粤语影响产生的变例。即是说,梅县话中只有hu变f一条音变。

·韵母

1.不分齐撮(见四呼),中古汉语三四等开合口混同,即只用介音或主元音i,没有元音y。如须[si44],鱼[ji11],全[ts'iɛn11],元[ŋian11]。但臻合三等作iun,与开口不混,如斤[kin44],军[kiun44]。山合三等知庄章三组字已先一步失去i介音,因此也不与开口混淆,如专[tsɔn44](合口),战[tsan53](开口)。

2.知庄章三组后的介音i脱落,说已见上。如猪[tsu44],真[tsən44],准[tsun31],车[ts'a44],升[sən44],州[tsu44],针[tsəm44],占[tsam53]。

3.江、咍、寒、桓、歌、阳等洪大的一等韵的主元音作ɔ,如江[kɔŋ44],觉[kɔk2],台[t'ɔi11],脱[t'ɔt2],寒[hɔn11],割[kɔt2],官[kuɔn44],歌[kɔ44],果[kuɔ31],阳[jɔŋ11],药[jɔk5],唐[t'ɔŋ11],度[t'ɔk5]。相应地,痕、登、侯等较细的一等韵的主元音是ɛ,如痕[hɛn11],登[tɛn44],得[tɛt2],侯[hɛu11]。

4.支脂之微四韵开口的字在ts、ts'、s后作ɿ。齐韵作i,少数作ɛ。鱼韵、虞韵有i介音者齐撮合流后也作i。但两者在ts、ts'、s后都没再转化为ɿ。可见齐韵变细音、齐撮合流应在这个音变之后。齐韵原来应是一个洪音,对照其他客家方言,推测这个音可能正是ɛ。

5.模韵、虞韵一等的字在ts、ts'、s后也作ɿ,和前者合流。但鱼韵、虞韵三等、尤韵、幽韵等知章组脱掉i介音后作u,并没有进一步转化成ɿ。

6.中古汉语的六个辅音韵尾p、t、k、m、n、ŋ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鸽[kap2],夺[t'ɔt5],锡[siak2],甘[kam44],团[t'ɔn11],唐[t'ɔŋ11]。

7.主元音是ɛ、i而中古汉语收ŋ尾的字,ŋ转成n。如等[tɛn31],胜[sɛn53],景[kin31]。

·声调

古平、入两声各分阴阳,上声全浊字流入去声,共有六调。

词汇

1.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词和古义。如称绳为索,称饿为饥,称早为朝。

2.吸收外来语并创造了一批特色词汇。吸收自外语者如“唛”(商标,来自英语mark),□[tsim44](接吻,来自马来语chium)。为外来事物创造的词如番背(外国)、洋油(煤油)、红毛泥(水泥)、荷兰豆(一种豆类)等等。

谁读音shui shei 区别

1、读音出现时间不同

依历史语音系统推导,则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因发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丢失,又多转变为“shéi”

因此“shuí“的发音出现时间早于“shéi”。

2、语体色彩不同

“shuí”:多用于书面语、正式场合及朗诵中。

“shéi”:多用于口语、日常生活及影视作品中。

3、特定词组不同

“shuí”:姓氏”谁“

“shéi”:口语俚语“爱谁谁”、“谁呀?”、“谁人“

扩展资料:

古文中”谁“和”孰“的辨析

”谁“和”孰“是一组同义词,但其表义和语法功能都有不同。

1、”谁“可作谓语,意为“是谁”,”孰“无此用法

例句:

《孟子》: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问他的仆人说:“追我的人是谁?”)

2、“孰”可作为状语,意为“为什么”,“谁”无此用法

例句:

《史记》:襄公伤于泓,君子孰称?(襄公在泓受了伤,君子为什么还称赞他呢?)

胶辽官话的主要特征是?

胶辽官话,俗称胶东方言和辽东方言,又称夷语(各地有各自的叫法,如青岛话、大连话、烟台话、威海话等),是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是胶东地区和辽东地区的当地语。胶东地区在上古时期是东夷人的居住地区,他们的语言也被称为"夷语"。成语"齐东野语"正是指东夷人的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现在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地图

胶辽官话从它的根据地 --山东半岛地区,跨海散播到东北地区,完全是由于历代山东人口大量迁移东北而造成的。"辽东半岛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登州府和莱州府,还有很多来自青州府,迁入时间集中于明代中期和清代中期。胶东半岛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连、丹东、营口方言的基础。"胶辽官话是官话方言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其所分布的山东半岛地区是汉语方言中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部位分类最细、古今声母对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尤以荣成、诸城的方言最为显著),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

特点

全清:汉语拼音b、d、g,英语sp、st、sk中的p t k。

次清:汉语拼音p、t、k,英语please teach coach中的p t c。

次浊:汉语拼音m、n、ng,英语m n ng

全浊:英语、西班牙语、法语b d g。

胶辽官话三片的分区标准是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今读中的分合。盖桓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登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青州片:支翅诗≠专船准春顺=知迟石。盖桓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 都相同。登连片和青州片中,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分为两组:知组开口二等字、章组止摄开口字、庄组字、知组和章组合口三等字(除遇、山、臻摄外)为甲组;知组开口三等字、章组开口字(除止摄外)、知组和章组遇摄字为乙组。登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甲组。青州片中,知组和章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读如乙组。

谁的拼音为什么shei也可以

拼 音 shuí   shéi

基本释义

[ shuí ]

1.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 shéi ]

1.代词。

2.表示问人:~来啦?

3.任指,表示任何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做。

台州人方言有什么特点?

台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为浙江东南沿海城市台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吴语方言,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普通话有极大的差别。台州话使用范围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语音

台州话辅音总共有34个,分为清音不送气音、清音送气音、全浊音、次浊音。

声母

p 扮 p? 襻 f 贩 ?m 晚 b 办 v 饭 ?m 慢

t 担 t? 炭 ?n 囡 ?l 懒 d 弹 ?n 难 l 烂

ts 痣 ts? 刺 s 四 ? 箸 z 字

? 蛀 ?? 趣 ? 岁 ?? 女 ? 住 ? 树 ?? 饵

k 嫁 k? 揢 h 罅 ?? 我 ? 下 g ?? ?? 砑 ? 夏

特点

1) "交"等见母开口二等字在台州方言中基本上读[k],很少见见文白异读现象。只在少数词语中读成[?]或文白两读[k]/[?]如“家属”的“家”文白异读;“嘉、巧”做人名时文读。

2) 宕、江、通、臻(合三)摄知庄章组声母在台州方言中内部差异较大。温岭话中这些字都读舌面音;天台、三门、仙居话中宕摄字读[ts]组声母为主,如“装妆昌倡创商伤床”等,临海话中读[ts]组声母的字相对以上三地少一些。但江、通、臻(合三)摄字在这四地方言中则皆读[?]组声母,如“壮窗闯撞双、中忠终肿冲虫重竹祝粥叔触、春唇纯准顺出术”等。

3) 效、流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声母,在台州方言内部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典型的“手”和“烧”二字在台州方言中都读舌面音,与北部吴语读舌尖音形成鲜明对比。其他如“超朝赵招召烧照少绍、抽周舟宙收手受臭兽售”等字也是如此。

4) 见晓组声母后拼细音时,在北部吴语中一律腭化成[?]组声母,在南部吴语中有部分腭化现象。在台州方言中除了个别地点已部分腭化外,基本上还保留舌根音能拼细音的特征。这也是台州方言之所以能够自成一片的主要特点之一。台州方言中见晓组后拼细音时,还随齐、撮两呼的不同而有区别。当后拼齐齿呼韵母时,除了温岭、椒江、黄岩、玉环部分地方腭化外,其他方言仍然保留舌根音[k]组声母。有的人认为其中的声母是舌面中音[c]组。其实这里的舌面中音就是舌根音后拼细音时产生发音上的“逆同化”的自然结果,它与彻底腭化为舌面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是,当见晓组声母后拼撮口呼时,台州方言一律不腭化,即[k]组声母可以和撮口呼相拼。如“举归区桂、卷捐圈劝、弓穷共兄凶、菊缺决曲”等。总之,见晓组后拼“鱼虞祭齐支脂微仙元先谆文阳东钟”十五韵合口三等字,今台州方言的声母不腭化。不过,止合三、通合三字中存在一定的文白异读现象。如“鬼轨卫危位、共供巩恐”等,文读音已由撮口呼变为开合口呼。因此,台州方言的区别特征并不在于是否分尖团,而是在于分尖团的类型。虽然南部吴语中也有个别地方见组细音读[k/c]现象,但绝对没有台州方言那么强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5) 宕江摄韵母保留鼻韵尾或鼻化韵是北部吴语的共性之一。南部吴语中有磐安、汤溪、文成、温州等地韵尾已脱落,也不带鼻化,而变成了元音韵母。在台州方言中,三门话全读元音韵母,如张[?i?]、帮[p?]。而且梗摄开口二等庚韵也读成[?],如“撑生更梗坑硬棚争耕”等。宕江摄韵母在仙居白塔等部分地方也读元音韵母;天台话中除阳韵字读鼻化韵母[i?]外,宕江摄字均读元音韵母[?]或[u?]。临海和温岭等地则与北部吴语同。

6) 山摄合三仙韵知章组,北部吴语多数地点读洪音,而南部吴语的主流读音是细音,台州绝大多数方言与南部吴语同,读为撮口呼[y?]。如“专穿船传”等字在临海、天台、三门、温岭等地都读成细音。只有黄岩、椒江和温岭的个别地方(如泽国)读为洪音,声母为舌尖音,而非舌面音。

7)效摄韵母,北部吴语绝大多数读为单元音,而南部吴语中复元音韵母的比例很大。台州方言中,三门、天台、仙居也读复韵母[au]或[iau]。临海、温岭等则与北部吴语同。

8) “万”与“饭”,在台州方言里一律同音,声母皆读为[v](个别词汇有白读音除外)。而南部吴语多数地点不同音,“万”声母为[m],“饭”声母为[v],极个别为[f]。

9) “基”和“资”,在台州方言里一律不同音,前者为舌面音,后者为舌尖音。而在南部吴语里很多地方是同音的,声母皆为舌尖音。

10) “姐”与“者”是否同韵。“姐者”在北部吴语中不同韵,但在南部吴语中多数同韵,甚至同音。台州方言中比较复杂。假开三麻韵精组字韵母在台州方言中绝大多数读为[ia],如"笡(倾斜)斜邪谢“。”姐“有两种读音:[?ia]和[?i]。临海、三门、黄岩、椒江等地读[ia]韵,天台仙居、温岭等地读[i]韵。温岭的白读音为[?i],文读音为[?ia]或[?i?]。麻韵章组字在台州方言中除了”者“等少数字外一律读[o]韵。”者“字在所有的台州方言中皆读[?ia]。因此,在临海、三门、黄岩、椒江、温岭等部分地方方言中,”姐“和”者“是同音字。

11) [?]组声母脱落。南部无语中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组声母脱落而变为零声母的现象。但台州方言中目前为止尚未有资料显示有此现象。这一点与北部吴语同。

12) 小称音变。这是南部吴语的普遍现象,在北部吴语中并不常见。台州方言中的小称音变现象与南部吴语无异,也十分丰富和突出。

13) 阴平调型。阴平的调型在吴语中的南北差异比较鲜明。北部吴语中的甬江小片和上海小片的阴平调型为高降调,而南部吴语绝大多数是中平调。台州方言与南部吴语同,中平调是其主流调型。临海、黄岩、椒江的部分地方有略微的中降现象。

14) 连读变调的类型。南部吴语的变调类型以”前变型“为主,但在北部吴语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后字变调现象,台州方言中的连读变调类型与南部吴语相同,其连读变调的形式和类型非常复杂。

声母发展演变过程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从上古到现代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过程和规律。

一、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为例,王力先生根据音系学的方法,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从“照穿床审”中分出“庄初崇山”与“章昌传书”,合并“帮滂并明”与“非敷奉微”及“泥”与“娘”,同时将“喻”母三等分出并与“匣”母合并,为三十五声母。据此《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章太炎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主要是他提出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他在文中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你纽。”

三、近代声母系统,是在中古声母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近代汉语声母系统,《中原音韵》中有25个声母。《中原音韵》表现出来的声母特点有:1.全浊声母清化。中古声母系统中十个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牀禅群匣)字在《中原音韵》里都读为同部位的清声母字,一般是中古全浊声母平声字读为送 气清声母字,仄声读为送气清声母字。 2、轻唇送气清声母“敷”与不送气清声母“非”合二为一,没有保留送气清声母。 3、舌音知组演化为“知痴十”,齿音照组演化为“之嗤诗”,知庄章这三组合并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日”母分化出“儿”母。 4、“喻”母字由一个半元音声母演变得跟零声母“影”母相同,亦即与“影” 母合流。

四、现代汉语的声母共21个,如下: 双唇音:b、p、m 唇齿音:f 舌尖音:d、t、n、l、z、c、s 卷舌音:zh、ch、sh、r 舌面音:j、q、x 舌根音:g、k、h。从近代20个声母到现代21个声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唇音:“微”母消失,原读“微”母的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一部分读为“非”母,一部分读为零声母。2、舌面音:j、q、x产生。J、q、x是从精见两组分化出来的,凡在现代开口呼韵和在合口呼韵前就保持z、c、s 的读音,而在齐齿呼和撮口呼前就变成了j、q、x。3、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汉语声母系统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阶段,汉语声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系统的自身调节过程,其中一个条件改变了,往往会引起相同相似条件声母的演变,即引起整个声母系统的变化。

群贤毕至

访客
柔侣遐迩 柔侣遐迩2022-06-05 18:17:58 | 回复 古义。如称绳为索,称饿为饥,称早为朝。2.吸收外来语并创造了一批特色词汇。吸收自外语者如“唛”(商标,来自英语mark),□[tsim44](接吻,来自马来语chiu
泪灼眉薄 泪灼眉薄2022-06-05 15:35:20 | 回复 来被公认为客家话的代表。梅县话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保留了相当多中古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语音·声母1.古全浊音清化,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如同[t'oŋ11],动[t'oŋ53],读[t'ok5],“同”是平声,“动”、“读”是仄声,都以送气的[t']开头。
掩吻走野 掩吻走野2022-06-05 23:34:00 | 回复 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尤以荣成、诸城的方言最为显著),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特点全清:汉语拼音b、d、g,英语sp、st、sk中的p t k。次清:汉语拼音p、t、k,英语please teach coach中的p t c。次浊: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