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队在帮助下,客商和阿亚克兰干村村民在新梅巴扎交易。刘惠娟摄/光明图片
在新疆政协机关驻村干部协调下,农技专家正在指导村民进行压枝作业。秦时映摄/光明图片
新疆政协机关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学习施肥、修剪等技术。季聪聪摄/光明图片
【民生汇】
3月的南疆,春风和煦,绿意悄然爬上枝头。新疆政协机关驻喀什地区15个村的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了解农户新诉求,谋划乡村振兴新项目。
对于新疆政协的干部们来说,喀什地区巴楚县、伽师县早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访惠聚”队员们的足迹。
察民之情、解民之需、帮民之困,“访惠聚”工作队员带着真情实意走进群众身边。仅2021年,就有5100多名新疆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累计走访群众112.4万人次,落实惠民项目2.8万多个、资金5.8亿元,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汇聚了人心。
1 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春日,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吉格代力克巴格村,房前屋后40多亩“边脚地”上的蔬菜苗,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浇水、施肥、梳苗……村民阿卜杜如苏力・衣洒克正在菜地里忙着。“别小看了这一分半土地,去年旺季十天时间,地里的菜就卖了上千元,我们村的辣椒十几天就卖了2万多元。”阿卜杜如苏力・衣洒克对记者说。
接续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要求。
为精准施策,新疆政协“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邀请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经济林研究所、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为每个村“把脉问诊”,帮助村子“量身定制”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
新疆政协机关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的伽师县英买里乡阿亚克兰干村耕地面积8774亩,其中,小麦、玉米间作新梅5100亩。“新梅产业发展得早,过去发展模式粗放,村民只种不管、重栽轻管,产量低、成果果肉酸涩,经济效益较低。”新疆政协机关驻阿亚克兰干村、曾担任两年第一书记的库热西・哈吾力一一向记者剖析产业发展的“症结”。
特色产业如何壮大?“要靠标准化、规模化来支撑,靠科技、品牌来推动。”库热西・哈吾力介绍,工作队组织55人的专业技术团队,耗资22万元,对已成型的2100余亩新梅和杏李采取统一压枝、统一剪枝,帮助村民学习新梅和杏李科学管理技能,成为新梅和杏李种植管理的行家里手。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把高品质新梅卖出去,工作队在村里建起新梅巴扎,与龙头企业达成合作,以“农民+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本村4名致富带头人,分片区设置收购点,帮助村民代办代销,着力打通新梅销售“最后一公里”。
如今,阿亚克兰干村的新梅已走出南疆,销往广东、上海等地;英买里乡吐孜鲁克村养鸽产业如火如荼;多来提巴格乡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上百吨甜瓜、西瓜在网络平台上线销售……南疆广袤田间,驻村工作队“各显神通”,带着村民奔向产业兴旺的好日子。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先进技术在南疆村庄扎根,同时,还要将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理念引入,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心也贴得更近了。”新疆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机关“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原总领队盛春寿说。
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新疆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冲锋在前,各驻村工作队紧贴民生,探索因地适宜的乡村振兴项目。截至目前,驻村工作队共落实项目81个、投资1919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6个、创业致富带头人75个,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125场次、3854人次,全力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自治区政协委员王洪欣在策勒县投资1200万元全面整合3000亩红枣园,建设5500亩红枣交易市场、冷库及相关设施,带领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