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科大少年班招收那么多“神童”,他们现在哪去了?
- 2、天才少年任伟的归国路:学成归来为国效力,后来怎样了?
- 3、那个高考成绩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的天才少年,后来去了哪?
- 4、中国的科研天才为啥都喜欢去美国深造?
- 5、中国重点培养的“天才”,却选择留在了美国,这到底是为什么?
中科大少年班招收那么多“神童”,他们现在哪去了?
说到中科大的少科班,大家脑海里都会出现”神童“这个词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是专门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招受那些大家眼中的“神童”。少年班的成立是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人心支持下成立的。
其实李政道教授这个想法在1974年回国访问呢的时候就有了,提出从全国选拔少数,十三四岁左右,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倒大学培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实现。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学院教授倪霖致信当时国务院领导,举荐江西赣州13岁天才少年宁铂,这促成了几个月后中国科大少年班的诞生。1978年3月,少年班举行了第一期的开学典礼,1979年开始,少年班也开始通过高考招收学生,每期招收的学生在三四十人左右。
到现在为止,中科大少年班成立已经42年,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4000多人,要知道,能考上少年班的,那可都是人们心里的“神童”,学霸中的学霸,这些神童毕业以后都怎么样了呢?
首先说说最开始的几个公认的神童,比如促成少年班开设的江西赣州的宁铂,当时进入少年班的时候不到14岁,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而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宁铂出家了,在一家寺院担任讲师,有消息说现在已经还俗,在大学里当教授。
那么宁铂的那些同学们,师弟师妹们呢?他们后来怎么样了。1978年14岁的郭元林时考入中国科大的少年班,现在担任清华紫光集团总裁; 1979年,年仅13岁的张亚勤入来到少年班,根据他自己的会议,当时他是在《光明日报》上看到“神童”宁铂的报道,兴奋整晚都睡不着,几天后,他跳了级。6个月后,他如愿来到了中国科大的少年班,后来赴美留学,获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担任过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全球副总裁,百度总裁,2019年受聘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将牵头筹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除了这些大牛之外,少年班走出的人才多如牛毛,比如1972年出生的庄小威,1987年,以高考600多分的成绩考进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在校期间取得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四大力学的满分.现在是生物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
再比如1983年出身的尹希,12岁进入少年班,31岁成为最年轻的哈佛大学最年轻华人教授的记录,尹希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弦理论,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四十多年本来,中科大培养了4000多毕业生,当然也有一些销声匿迹,默默无闻的,但是更多的人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学霸就是学霸,不服不行呀。
天才少年任伟的归国路:学成归来为国效力,后来怎样了?
你永远不会预料到明天与意外到底哪个先来,或许原本已经计划好的生活与工作,会因为一个意外的出现而遭到全盘破坏,甚至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国的历史中,不乏神童的出现,但他们有的泯然众人,有的却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天赋,为国家和百姓做了许多贡献。
正文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出现了不少的天才,他们接受了最为先进的教育,学得了一身的本领,而他们的本领也正是我国发展所最为需要的,但正当他们之中有的人准备从国外返回国家,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造福一方的时候,意外却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甚至因为意外而早早的客死他乡。
这个人就是任伟,可能很多小伙伴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因为他的生命非常的短暂,他对国家的贡献还并未真正展现出来时,便已离开了这个世界。1982年时,这个未来的"数学天才"出生,他出生的时候恰好赶上了改革开放,他的父母也因此去了上海谋求发展。
因为家庭的关系,任伟的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尽他们最大的可能给任伟提供着最好的教育,而年幼的任伟也十分的有才华,5岁的时候,便获得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全市第一名,虽然任伟极具才华,但在他进入学校之后,依旧十分的努力,在学校中的成绩,常年名列前茅。后来任伟的数学才华进一步得到发挥,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便凭借着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受到了美国著名学校的邀请,而任伟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便趁着这个机会去了美国。
在美国留学的过程中,任伟依旧十分的不平凡,他在美国多所知名的大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而许多的组织看到了他出色的表现,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并开出了十分丰厚的待遇条件。这时,在任伟面前出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接受美国的高薪待遇,从此在美国生活,而第二条则是返回中国。但第一个选项在任伟面前仿佛没有丝毫的诱惑力,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中国,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报效祖国的美好的愿望蓝图。令人惋惜的是,这份蓝图,永远地停在了任伟26岁的时候。
到了2008年时,任伟神秘失踪,他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直到这一年的十一月时,一条令人震撼的消息,传到了众人的耳朵之中。美国的群众在意外中发现了一具亚洲面孔的尸体,后来经过比对,认定就是任伟的遗体无疑。但美国的警方在接到群众报警后,并未经过仔细的盘查便草草了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任伟因为精神病而自杀。
但这样的结局却令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而他的父母则更是悲痛欲绝,他们难以接受那个阳光的大男孩,在去世前和家人的联系中还十分阳光开朗的孩子会因为精神产生问题而自杀。也正因此很多人认为因为任伟拒绝了美国的邀请,美国便对其痛下杀手,不过这样的丑闻美国当然不能承认,于是美方便一直坚持着已有的定论。
结语:
任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数学领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如果他回到了中国,他便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的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对于美国来说,当然不希望看到其他的国家能够快速的发展起来,因为这会威胁到他国际霸主的地位。而我国的天才也因为如此荒唐的情况丧失了生命,着实令人惋惜。
那个高考成绩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的天才少年,后来去了哪?
高考制度自实行以来,为无数的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考入一个好大学拿到更好的学历就成为了找更好工作的敲门砖。因此,无数人都希望在高考中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好对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以后的人生有个交代。
1955年的时候,在河北唐山就出来了一位天才考生,他在当年的高考中,数理化分别拿到了100、98、96分,所有高考科目几乎都拿到了接近满分的成绩,按理说国内的大学肯定是任他挑选了,包括国内的两所顶尖学府——清华和北大。
但他拿到了如此之好的成绩,在志愿上也填报了北大物理系和清华水利系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清华北大拒收了,以至于他只得转战北京石油学院,这究竟是为何呢?
中瑞混血这个考生的名字叫做王德民,1937年他出生在河北唐山市的一个书香门第中,他的父亲叫做王世贵,是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王世贵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认识了王德民的妈妈——瑞士姑娘文安清,两人很快陷入了热恋,并且坚定地走进了这段跨国婚姻。
后来王世民与文安清一同回到了中国,一个去医院当了医生,一个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当了老师。王德民在家里排行老幺,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人都很疼爱王德民。
而对王德民的教育,母亲文安清也是亲力亲为。但她不太懂中文,就干脆用英文来教,因此王德民英语十分流利,但中文却一窍不通,直到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习中文,到中学的时候他的中文才说得比较好了。
但1955年王德民考出这样的好成绩却被清北拒收的原因,却并非是因为语言问题。那时候的王德民的中文已经跟寻常人没什么两样了。拒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血统——他是中瑞混血儿。
那时候的混血儿是很不招人待见的,这也是文安清为什么在王德民小的时候总是把他留在家里,因为他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在别人的闲言碎语里走过来的。因此,最后录取他的,是他最后一个志愿格上填写的北京石油学院。
年少有为王德民长相帅气,眼神深邃,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是学校里受尽喜爱的校草。但那时候却因为他混血儿的身份始终没有姑娘靠近他,这倒省了他不少事,王德民从此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中。
他在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的是钻井系里的采油专业,在学校里他成绩优异,科科都是5分的满分评级。1960年毕业之后,王德民拒绝了学校让他留校工作的好意,主动请求去了大庆油田,想要为中国的采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一到大庆油田,就发现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的缺陷,并且通过自己研究,在1961年的时候就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被称之为“松辽法”,为大庆油田的开采工作规避了很多风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他又实事求是继续研究,为大庆油田开发出来了一套最适合最有效的开采工艺,填补了整个中国石油开采方面的技术空白。1970年的时候,他就已经和全组人员取得了2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3项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柳暗花明1978年的时候,王德民就因为贡献突出、能力强悍而被任命为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副总工程师,5年之后就拿到了高级工程师的评级,1986年又成为了总工程师,麾下1000多名技术人员日以继夜地为中国石油事业不断奋斗。
到了2009年的时候,王德民就得到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6年,天上的一颗小行星就被赋予了“王德民星”的名字。而时至今日,王德民虽然已经83岁,但却依然奋战在中国石油事业上,几十年的耕耘,已经数不清他为国家做的贡献了。
虽然当年王德民没能如愿进入清华和北大,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战胜了世俗的偏见,获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成为了中国石油事业上贡献最大的功臣之一,正应了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中国的科研天才为啥都喜欢去美国深造?
大量海归人才的回国就为我们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许多国内的优秀学子也会选择在国内学成以后,再到国外进行深造,然后再回国参加建设。但是现如今,我们的整体科研水平按理说已经不比国外差了,这在每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数量上就能看出来,但现在到国外留学的优秀学子反而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更加让人遗憾的是,“海而不归”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了。一些我们的天之骄子,到国外留学后往往选择了留在国外工作和生活,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损失。对于科研人才来说,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到国外尤其是美国呢?
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青年才俊,现在都在美国工作。比如数学界的知名人物许晨阳,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美国留学后回到了北大任教,取得了许多科研成绩,尤其是获得了拉马努金奖,这是只有最杰出的青年数学家才能获得的荣誉。许晨阳曾信心满满,他要在北大培养出一批真正的数学人才。
但几年之后,许晨阳还是悄悄离开了北大,接受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邀请,现在在麻省理工数学系担任教授。
再比如一位叫做曹原的少年天才。曹原14岁就参加了高考,以优异成绩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曹原18岁那年,就来到了麻省理工大学,并很快成为了麻省理工年龄最小的博士之一。曹原很快就在石墨烯超导领域崭露头角,并在2018年成为《自然》杂志年度科学家的头名。许多人预测,曹原很可能会成为最小的诺奖获得者。
这两个人十分具有代表性,一个是已经成名的学者,一个是少年天才,但他们都在国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之分,但我们依然希望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没有可以培养天才的学科体系,学生们从清华北大一毕业,仿佛就走到了科研的终点,想要继续研究就只能去国外。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只是在为国外大学“选拔”优秀学子。
中国重点培养的“天才”,却选择留在了美国,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不缺乏天才的国家,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在各行各业凸显的天才也是非常丰富的。而对于国家而言,由于当前国内的科技受限,在很多方面和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让更多的天才前往国外留学,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参与建设。不过,就是这些中国重点培养的天才,有些却在学成后选择留在国外,不肯回国效劳。曾经我国就有一位重点培养的天才留在了美国,有人问他为何不回国?他这样回答。
这位天才叫做尹希,他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天才儿童,当时他才年仅12岁,也是这所大学里年纪最小的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他的学习能力却是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纷纷将其视为了天才。由于成绩优秀,他在2001年就完成了中科大的五年制本科学业,顺利毕业。而且尹希还同时考取了哈佛大学2万多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并赴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当时他才17岁。
在顺利完成学业以后,尹希于2006年成功获得了哈佛博士学位,并且打破了该校的惯例,继续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而且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他还被哈佛大学聘为了副教授,并在2015年被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可以说尹希的求学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他一直都带着天才的头衔步步前行,并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而且由于他出色的研究发现,他还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而这样一位青年科学家,堪称是未来不可限量。
不过对于这么一位前途无量的科学家,人们却表示疑惑,为何他不选择回国效力?而尹希的朋友也曾问起过他这个问题,但尹希却对此回答:我已经过惯了在美国的生活,我不想重新开启一段新的适应过程。而且对于我来说,只要能够为人类做贡献,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所以回不回国,也并非那么重要。如今尹希已经顺利获得了美国国籍,而我们也只能说尊重他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