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的门字为什么是两点
- 2、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什么历代皇帝不去改它呢?
- 3、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明明是一个错字,为什么历代君王不去改它呢?
- 4、门这个字为何要设计成有一点呢?
- 5、门字上为什么有一点?
古代的门字为什么是两点
因为显示的问题,你可以直接搜索【门的字源】。
这里简单说说:
“门”,属于象形字,左右两块是门板,门板两边是转轴,同时与顶部组成门框。
甲骨文:门框是长方形的。
金文:门框顶部是椭圆形或三角形的。
楚系文、小篆、楷书:门框分了家,只留下两条转轴和两个被提到顶部的门板,宛如两个人在对话。
简化字:又复原了门框,门板不见了,多出一个‘小点’表示门锁、门把、钥匙。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什么历代皇帝不去改它呢?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很多匾额上的门字是不带右下角那个小勾勾的,比如太和门,午门等等。如今小学生都知道这是个错别字,古代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肯定也认识,但为何历经数百年却无人改正呢?
门字不带勾是有说法的,是古代天人感应理论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人的迷信。
在南宋宋高宗赵构之前,“门”字书写都是正规的,就是门字的最后一笔直下带钩。发生了一件事后才改了,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的“玉碟殿”不慎失火,损失老大了。原来“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的皇帝御旨的地方。好比现在的档案资料。皇帝很生气,大臣很紧张。总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防止以后类似事情的发生。
失火的原因还用找吗?无非是官员管理不善,安全意识薄弱罢了。可是谁也不想承担责任,还是宰相王博彦头脑聪明,他上书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惹的祸,按五行学说来看,『门』字最后一笔直下带钩属“火笔”。这样写容易招致火灾。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
赵构觉的说的有理,于是下旨照此执行。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带勾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宫门牌匾上的门字又全都加上了勾,这本身是正确的做法,结果却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认为门字有个勾一点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于是明朝宫殿匾额的门字又没了勾。
到了清朝,门字的勾又重新出现,乾隆皇帝看到后,犯起了尴尬症,嫌这个勾戾气太重,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吗?于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又没有了勾,一直延续至今。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明明是一个错字,为什么历代君王不去改它呢?
这其实主要与朱元璋有关,因为当时这个门字的勾太大了,朱元璋觉得这会堵住他广纳贤士的门路,所以就让人把这个勾给涂掉了,并且还将写这个字的詹希原给拖出去砍头。他也是很冤枉,不过朱元璋就是这样说啥就是啥的性格,该他倒霉。而此后燕王朱棣继位了,也承袭了这样一个习惯,在各处宫殿城门上的门字都不带勾。
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所在,很多门字都是没有勾的,其实并不是他们不认识字,而是因为朱元璋这位皇帝脾气很怪。当时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之后,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府邸,宫殿建好之后,他就找人给这些宫殿写上门匾。千挑万选后选了当时书法造诣很深的中书舍人詹希原来写。
而他写的时候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将门子的内勾那一笔写的很大,而此时朱元璋来看了,脸一下子就板了起来,觉得他写的不合自己的心意。他感觉这个大大的勾堵住了自己招贤纳士的门路。大手一挥就将这位书法家拖出去斩了,可见当时皇帝就是任性。
而此后一直到朱棣夺位成功之后都是按照此法写各种门匾,一直沿袭到了明末,而在满清入关之后,也没有对这些门匾进行改动,基本保持了明城的原貌,只是将这些名字重新书写或增加了一些满语,一直到今天这个看似错别字的门字就保留了下来。
门这个字为何要设计成有一点呢?
因为 门字的本意是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
门字上为什么有一点?
门是后来的简化字,被简化的汉字,由研究汉字的专家改动、编排。一些汉字经简化后,变得不伦不类。“门”只是其中一字。
门的正体字
《汉语大字典2》第4356页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