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汀洲,已是桃红柳绿。在赣江南昌扬子洲段,细雨笼罩的江面上,时有船舶穿行。正在驾驶小船的郭武,此时却无心欣赏两岸的春色美景,他和几位护渔队队员一起正忙着巡查赣江江面。
千里赣江,奔流到南昌八一大桥下,在此分为北、中、南三条支流,再各自汇入鄱阳湖。北面最宽阔的支流为赣江主航道,由江流冲积而成的扬子洲,是南昌有名的生态绿洲,郭武是扬子洲渔业村人,祖辈都是渔民,300多年来漂泊在赣江北支的江面上,世代以捕鱼为业。
渔业村600多名渔民已经全部“洗脚上岸”,自2020年5月1日起,赣江和抚河南昌辖区水域范围内全面实施禁止生产性捕捞,郭武收起渔网,加入护渔队,从捕鱼人变身成护渔人。
护渔队共有6人,每天的工作任务是,沿着赣江北支、中支、南支进行全线巡查,劝阻垂钓、下网、设地笼等破坏渔业、影响江豚活动等行为,维护赣江水上生态环境。
巡查总路线长约百公里,每天要巡查两至三遍。扑面的江风冷雨,或是头顶的骄阳烈日,在护渔队员的皮肤上镀了一层酱色。
“每天有10个小时在船上,对体力和眼力都是一种考验,一般人还真扛不过来。”57岁的队员郭有发说,最难熬的是冬天,江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风可以透过棉衣钻进身体,冰冷刺骨。
从长春村到汇龙摆约4公里的水域,是重点巡查区域。护渔队负责人张贵晴告诉记者,“这片水域是江豚出没最多的地方,只要天气好,时常能看到江豚在波浪中嬉戏。”
在渔船上出生、长大的渔业村村支书郭国红,对赣江和江豚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从小跟着父母在赣江和鄱阳湖打渔,那时江豚像鱼一样常见,有时江豚撞击小船,发出闷闷的声响,像小孩一样和我们玩闹,那是离江豚最近的时刻。”
郭国红了解江豚的习性。“天气晴朗的早晨和黄昏,是江豚最活跃的时刻,江面涨水时,江豚会迎着波浪翻滚跳跃,江豚爱吃小鱼,它追逐小鱼时,鱼儿不停地跳出水面,这时空中就出现了鱼雀,鱼雀紧跟着江豚,啄住跃出水面的小鱼。”
这幅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却在郭国红的视线里中断了许多年。不知道从哪时起,江豚从波浪里消失了,他的心里也空落落的。
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江豚再度来到赣江,并安家在渔业村村旁的水域里。再次见到童年时的“玩伴”,郭国红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江豚以家庭为单位集体活动,每户家庭平均3至4头,现在留下来的常住户约有4户。”
“去年7月23日,扬子洲水域有30多头江豚集中出现,一部分在冬天枯水前游回了鄱阳湖,但这几户常住户依然留在我们身边。”郭国红说,2020年渔民村自发组织了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希望给江豚更安全舒适的环境,让它们在这里安心安家。
同样从小在赣江边长大的郭友华,一直热心参与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工作。“一有空就骑着电动车,在江边巡护,捡拾垃圾,劝阻钓鱼人,我们要为江豚做一些事,保护好赣江和鄱阳湖,给它们更好的生存环境。”
除了工作在一线的护渔队队员和志愿者们,还有更多人关注江豚。2022年江西省两会期间,民进江西省委会建议进一步加强江豚保护,让“微笑天使”代言美丽江西,尽快推动出台《江西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对江豚等水生野生动物进行立法保护。
南昌市东湖区成立了江豚保护领导小组,并出台《南昌市东湖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提出进一步改善江豚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对赣江洲头、边滩等浅水水域长江江豚繁育场开展保护与修复工作,为江豚的生存繁衍创造良好条件。
“我们正在着手建立江豚保护协会、渔民驿站、生态观测平台,将渔业村打造成江豚保护特色村,构建集民宿、餐饮、旅游、文创为一体的绿色休闲生态村,带动退捕渔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中共南昌市东湖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况灯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江豚保护工作,加快打造江豚文旅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擦亮这张南昌生态名片。(记者 王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