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篇解释

109篇解释(119篇解释)

hacker hacker 发表于2022-06-29 17:14:26 浏览18 评论3

3人参与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怎样看待诗篇中的咒诅诗

《圣经》中的诗篇是我们信徒非常喜爱诵读的,教会在礼拜中也常用它作为启应经文。但每当读到类似“拿你的婴孩摔在盘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诗137:9)或“愿死亡忽然临到他们!愿他们活活的下入阴间!”(诗55:15)等这样的经文时,大家就会非常困惑,诗篇中何以有那么多咒诅敌人的祷告?诗人既是敬虔爱神的人,何以能存咒诅别人的心来祷告呢?这又如何与“不可咒诅人”的圣经教导以及"爱仇敌"的原则相协调呢?而这些祈祷放在诗篇里对今天的读者又有何意义呢?

初步统计,诗篇中的“咒诅诗”大约有18篇之多,共涉及到386节经文,其中有65节经文语气较重(如诗5,27,31,35,40,69,109,140),最具代表性的咒诅诗当数诗篇第35、69、109篇。这些诗确实是令人感到困惑的诗,它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咒诅敌人,愿敌人遭受极重的报应。有时其语气之刻薄、态度之极端的确让新约的读者大 眼镜,与新约耶稣爱的教训大相径庭。

对此,教会内有人采取“鸵鸟政策”,干脆对这些经文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可是,视而不见不等于问题真的不存在。也有人视这一切为当初作者完全是纯个人的情感发泄而等闲视之,然而,究竟怎样清楚区分圣经中哪一些是个人情感渲泄,哪一些是神的默示记录?甚至也有人试图把新旧两约完全分离或对立起来来解决问题,但是结果问题带出更多的问题。

在教会生活中可以看到,信徒是十分喜爱诗篇的,尤其是它里面的祈祷和感恩每每成为信徒的心声。诗篇中的某节经文,引起他们内心强烈共鸣,自然而然成为自己的祷告。可是再读下面的那节‘咒诅性’诗句时,却成了他们内心的‘疙瘩’,基督徒能认同这种声音吗?

在我们诧异这些“咒诅诗”缺乏“基督化”之时,让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在18篇带有咒语的诗篇中,至少也有13篇基本标明是大卫的作品(如诗55、59、69、109篇),另外是亚萨(如诗79篇)及被掳时期的不知名者(如诗137篇)。我们看到,《圣经》所描述的大卫,是一个宅心仁厚而不是心胸狭窄充满恶毒并且充满报复的人。比如在他遭扫罗追杀,被多益告密,儿子押沙龙叛变,受示每咒骂等事件上,并不见他耿耿于怀而想报仇雪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咒诅”的经文并不太涉及私人的恩怨和报复,其所以存在必另有更深目的。

2.祝福与咒诅对于身处古时的近东地区居民是一件比较常见的的事。尤其是在一些国家之间或个人之间的契约中,为了使契约更具严肃性,并产生一定的阻哧作用。另外,祝福与咒语也在一些宗教礼仪中也常有体现(参申27:11-26)。对此,以色列人并不陌生,咒诅是上帝与以色列百姓立约条款中的一部份,它启示了上帝圣洁与公义的本性,显出上帝对恶之痛恨与审判。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要进入迦南地以前,曾经在基利心上为百姓祝福,也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诅(申27:11-26);他一再地吩附百姓,遵行上帝的诫命必蒙福祉,违逆主言必受重祸(申 28:1-68)。咒诅诗的精神与此并不相违。

3.如果熟悉当时以色列国的历史背景就知﹕这类诗往往是描述战乱或被掳时,诗人内心的感受。圣殿被毁、国家领袖及百姓被残杀等情况,都表示以色列的神被藐视、被异邦所冒犯。面对敌人、恶人、诡诈人的欺压、逼迫、强暴、吞灭、喜爱流人血、邪恶、罪孽等不义之事,在蹂躏和苦待之下,诗人像一位“愤怒的原告”代表一群受害者在上帝面前唉哼哀诉,求上帝为他们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向恶人施行审判,使他们自食恶果,并求上帝救拔他的子民脱离他们的手。因此这些均是诗人对伤害他们的仇敌所作出之内心回应。诗人向上帝的呼求和哀声,恳求上帝介入当时的景况,惩罚仇敌和恶人,拯救诗人或上帝的子民。把自己的案情陈明在公义的审判官前。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感受,理解他们激动的因由。这类咒诅的诗篇出自处于绝境之人之口,用词即便偏激些也就可以理解了。

4.既然诗人的心声和祈祷是用“诗体”的形式记录下来,就难免会运用修辞上的夸张、比喻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按字面去理解。正如路益师(C. S. Lewis)在他的《诗篇撷思》中说的那样“诗篇必须当作诗歌读,它具有一切抒情诗的特色,例如尽情倾吐、对仗工整、文辞夸张、以情思的铺陈而非义理逻辑贯穿全篇等;若要妥切理会它,必须把它当诗来读”。

5.虽然在旧约中也有爱人如己(利 19:18)、要替仇敌着想(出 23:4-5)的观念,但总体上讲,旧约时代人们所受的是“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律法的教育。(出21:23~25)当他们深受敌人的欺压,处于极端痛苦的情形下,发出类似咒诅敌人的祷告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对于诗篇中的“咒诅诗”,我们不妨作这样的理解:

当我们强调神的爱时,每每会对所存在的罪恶现象显得过于感情用事或视而不见。但诗人所认识的神是“眼目洁净,不看罪恶”的神,他绝不姑息养奸,憎恨一切罪恶。这是激发诗人强烈要求报复恶人的内心驱动力,为是的捍卫和呼喊神的公义,他深切地认为,假如罪恶不被推倒,公义就不能得胜。诗人虽然强烈地表达了对恶人恶事的痛恨,并且呼求上帝伸冤,但他信靠交托“伸冤报应在我”的神(申 32:35),自己绝未采取任何报复的手段。他们不靠自己伸冤,而是求神断定,这与那些灾难中祭坛下被杀灵魂的哀求相似(启6:9—11)。可见,在诗词里所表达出来的痛恨,只是诗人情感真实的流露,并不代表诗人所要采取的行动。情感的舒解,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即使听来有多可怕,但与事实仍是两回事。相反比较令人担心的是那些不说出来、却不断累积的愤懑,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残忍极端的报复行动。

我们所信的神是圣洁公义、赏罚分明的神,基督的救赎更是带给世人赦罪之恩,使许多因罪而受的咒诅转为赐福。基督的十字架要影响并改变了我们对不公义之事及仇敌的态度,已经蒙恩的基督徒当然应当“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12:14),更不可为了私人的仇怨而实施报复了(罗12:19)。

诗篇109篇6至20节经文不是大卫对恶人的咒语吗?

这是另外一首求告神审判恶人的求告诗。

大卫没有亲自去复仇,他求神快些照着应许的那样审判恶人。

从大卫的话中我们看到,神的敌人将永远灭亡。

文言文启蒙读本第107.108.109篇翻译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百余篇是多少

101到109篇之间。

余就是多,是超过的意思,百余篇是指超过100篇,但超过的数不多,不到110;近百篇,是不到100篇,小于100篇,但肯定要大于90篇。

文言文启蒙读本 109篇翻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诗篇109篇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是在黑色社会下的不公,对不公的憎恨和厌恶,我们不必回避本篇的咒诅,虽然这些咒诅很可怕,但比《申命记》里的咒...

群贤毕至

访客
嘻友叙詓 嘻友叙詓2022-06-29 21:12:53 | 回复 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
寻妄清淮 寻妄清淮2022-06-30 01:34:32 | 回复 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诗
柔侣酒废 柔侣酒废2022-06-29 19:21:51 | 回复 然而然成为自己的祷告。可是再读下面的那节‘咒诅性’诗句时,却成了他们内心的‘疙瘩’,基督徒能认同这种声音吗? 在我们诧异这些“咒诅诗”缺乏“基督化”之时,让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在18篇带有咒语的诗篇中,至少也有13篇基本标明是大卫的作品(如诗55、59、69、109篇),另外是亚萨(如诗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