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牌匾里的故事

牌匾里的故事(牌匾里的故事讲述红色故事的演讲稿都有哪些)

hacker hacker 发表于2022-07-02 00:41:23 浏览16 评论2

2人参与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少林寺牌匾是谁写的字?背后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提起少林寺,想必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传承上千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除此之外,少林寺还是中国功夫的象征,一直以来,江湖上都流传着一句话:“天下武功出少林”。而李连杰出演的《少林寺》在海外发行后,也让少林寺名扬海内外。

很多游客去少林寺参观时,通常都会在山门前拍照。而山门匾额上的“少林寺”三个字,是一定要出现在镜头中的。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看似一体的匾额,其实是由三个人书写的。在“少林寺”三个字的背后,还有着三段故事。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少林寺”之“林”字

在“少林寺”匾额“林”字的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从中不难看出,这块匾额与清朝的康熙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康熙皇帝从未去过河南嵩山少林寺,那这“御笔”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最初的“少林寺”三个字,是少林寺的僧众们从康熙的手书中拼凑而成,即所谓的“集书”。

尽管康熙没有写过“少林寺”三个字,但他却写过其他的东西,少林寺的僧人们便从各种资料中找到了这三个字,然后装裱起来。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毕竟古代假冒皇帝的名义是杀头的罪过,所以少林僧人应该没有这么大胆。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少林寺这块匾额是在康熙四十三年,由康熙皇帝亲自书写的。这块匾额原本挂在天王殿,后来被移至山门。同时被题写的匾额,还有原来挂在大雄宝殿的“宝树芳莲”。

“少林寺”之“少”字

1928年,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少林寺遭到战火洗礼。一场大火将少林寺匾额上的“少”字给烧得无影无踪。当时有个自称唐僧书法家怀素后代的人,模仿康熙的笔迹,修复了这块匾。因为他的书法太过精湛,所以当他自己写的“少”字与康熙的“林”、“寺”放在一起时,别人竟看不出是两个人写的。

“少林寺”之“寺”字

当寺中僧人准备以此为模板篆刻时,方丈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建议刻“少”时,要留个“缘起”,好让后人看出破绽,了解这段血泪史。僧众对此提议十分赞同。便依言照做。后来少林寺重整,之前的“寺”字也因经历战火而失去了往日颜色。于是少林寺的负责人找到了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希望能由他来题这个字。赵朴初在题字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对康熙的敬重之情,就故意将“寺”字写得小了一点。

现在德云社的牌匾上的“德”字为什么多一横?背后有何感人的故事?

德云社的牌匾上的字多了一横,德云社的牌匾是郭德纲师傅侯耀文的墨宝,有人说这是一个错字,然而知道他背后故事的人就会觉得很感动,这不是错字,就是故意而为。

侯耀文希望自己的徒弟郭德纲创建德云社有始有终,不忘初心,希望能够把相声的事业传承下去,不忘传统,希望他以德为首,这也是对徒弟的一份美好的期盼。

德字多一横,寓意很多,希望有始有终

了解过德云社经历的人,熟悉郭德纲的人,都知道郭德纲经历了种种,娱乐圈的冷暖他都遇到了,在他的儿子郭麒麟入行的时候,他也曾经给他写过一封非常有深意的信,大意内容就不想让郭麒麟进入这个圈子,然而大林子自己想来说相声。

郭德纲当初被传统相声所排挤,没有人愿意接受他,在他不出名的时候,快混不下去的时候,是他老婆王惠和他一起创立了德云社,后来又在别人的搭桥下,郭德纲和侯耀文相识,侯耀文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收徒了,郭德纲变成了有师傅的人,也成为了传统相声界的一员。

德云社这个字就是侯耀文写的,侯耀文出生于艺术世家,侯宝林老先生也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所以侯耀文这个字不可能是写错,只能是故意而为,他希望郭德纲能够不忘初心,创立德云社有始有终,坚持走下去。

侯耀文对徒弟的期望很大,希望能够把传统相声发扬下去

侯耀文当初力排众议收郭德纲为徒弟,所以看出他这个人的品德高尚,内心的善良。

郭德纲能够创立德云社,并且走得很踏实,这些年也经历了很多事情,作为师父侯耀文,能够给他支持,给他的相声界奠定地位,这就是一份难得的恩情。

侯耀文给徒弟写德云社这三个字,故意在德上面多一行,就是希望郭德纲能够不忘初心,做一个有诚有德的人,让他把传统相声继续发扬下去。

侯耀文也是为了警告自己的徒弟,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

郭德纲能有今天,一方面要感谢自己的师傅,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多年努力的结果,他用自己的成绩来报答了师傅当年的收徒之恩,所以他也算是对得起师傅。

德云社的创立和发展,前途非常好,就让我们一起祝福郭老师吧。

【匾额】的由来,最好有点故事什么的,别太长,正中要点。谢谢!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匾额,又称门额。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古代就有以“匾”来识别万物,以“匾”来区分贵贱尊卑,以“匾”来褒扬良善的习俗。匾额分类多样,闽台宅居匾额的功用则旨在崇功祖德、笃行励志。样式有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一般以长方形为常见,尺寸规格视门面大小而定,醒目端庄,所书墨宝多拜求名家文人题写。匾额特点:意境文采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

匾史文献记载:“匾额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示,它历经长期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融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特点,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闽台两地的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闽台的匾额文化,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河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据《开漳圣王陈元光略传》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子陈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入闽,平定闽粤边陲骚乱。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闽南漳州地区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成为漳州各姓氏的开基先祖,他们带来中原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使这处于闽粤间的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陈元光逝世后,唐开元四年(716 年)被朝廷晋封“颍川侯”,谥昭烈。宋代时,又封为“广济王、灵著王和成惠王” 。其后裔成为闽南和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迁徙,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寻根文化现象。漳州与台湾人民为感其恩德,建庙立祠塑像以祀,尊奉他为“开漳圣王”,成为闽台闽南籍人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为崇宗报德、慎宗追远,闽台两地民间尤为重视修建祠堂、续修族谱且十分讲究郡望,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姓氏、族望和根源。由于根在河洛,在其所修的祠堂、宗谱中,郡望、堂号都以河洛原郡、县之名为宗,如颍川郡、荥阳郡、弘农郡、陈留郡、颍川堂、弘农堂等,故陈姓堂匾用“颍川世泽”、“颍川衍派”;黄姓用“江夏流芳”;张姓用“清河世泽”、“渔阳惠政”;李姓用“西陇世泽”、“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泽”、“九牧衍派”……又以“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来标榜本家族先人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的优良品习。在东山县铜陵镇张先生家中,笔者看到“清河世泽”的堂匾,配有“西林衍清河世泽,霞饶振铜岛宗支”的对联,该联匾讲述了东山张氏族派系源自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开祖至福建省漳州郡云霄县西林村,又从西林村出祖至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霞饶美,再由霞饶美开支到东山县铜陵古城石笋池池仔顶的历史源流。“源派永甘”匾额系由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冯元蔚先生所题,以及“源沛启新流绕门前山明水秀,永甘承德露滋庭上桂馥兰香”对联,寄托今天的张氏家族永字辈承源派光祖德本固枝荣,启新流裕子孙源远流长。

西安钟鼓楼的牌匾传奇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为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文革”时期,大量文物古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两牌匾也未能幸免,西安市民引以为荣的两颗“明珠”也就在此运动中“告别”了历史舞台,“告别”了与其相伴的鼓楼。

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西安市民心中40年的缺憾将在2005年4月29日得以弥补,鼓楼将再现40年前的风采。然而,您可知道这两块牌匾的来历和它又是怎样面世的吗﹖两块牌匾的传说及其中的动人故事吗﹖2005年4月25日,记者见证了这带着传奇故事的两块牌匾…… “恢复鼓楼两块牌匾可以说是所里的头等大事,也可以说是了却西安市民40年的一个缺憾,那么原匾有多重现匾又有多重呢﹖制作两块牌匾花去了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挂到鼓楼上的﹖”记者问道。

“筹集资金制作牌匾可以说倾注了我们全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就走向外搞活的路子,坚决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多年的夙愿,通过多种渠道的筹集,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从制作到作成,共花了15万元,说个题外的话,记得当初设计出两个牌匾的小样后,为了力求真实体现原貌,我们从匾的颜色字体及整个牌匾形状都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把专家、学者和当初现场拆除两块牌匾的当事人叫到一起,让他们回忆和对比,最终才确定了下来。你问原匾有多重,现在的新匾又有多重,可以这样说,原来的牌匾是木头制作而成,原来的一个牌匾大约2至3吨重,现在的牌匾只有800公斤,牌匾在小雁塔制作完成后,运输却成了问题,汽车不能运,因为汽车运会对牌匾有极大的损坏,装卸不方便,最后经过论证协商采用原始的架子车运输,从装架子车算起到鼓楼4辆架子车整整花去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样大的两个牌匾要顺利上到鼓楼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经过会商决定先用吊车将牌匾吊到楼顶,再采用动滑轮和静滑轮相结合的办法把两个牌匾挂在原来的地方。光给鼓楼挂匾我们就出动了70人,搭建了高30米,宽10米的钢管架,用了7天的时间才把两块牌匾顺利挂到了鼓楼上。”喻军回答道。

“既然是恢复原貌,为什么不用原来木头及同样重的牌匾呢﹖”记者问道。

“我们当初也考虑过用木头制作恢复原貌,但是最后经过论证后推翻了用木头的想法,因为鼓楼是千百年留下来的古迹,迄今已有265年的历史了,1937年日本飞机对西安进行轰炸时候,将鼓楼的一根梁炸断,两块牌匾却安然无恙,历经沧桑巨变的鼓楼已经不能够承受过重的压力,你想一个牌匾就要达3吨左右,要挂原来的匾对鼓楼是有伤害的,所以为确保文物古迹不受损失,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论证和反复推敲,最后选用轻型材料来制作两个牌匾,但是两个牌匾的其他地方都是和原来的一摸一样。”喻军说道。 “钟为文鼓为武”是西安市民的传说,然而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却了解到关于“文武盛地”的作者之争,先后有三个版本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文武盛地”四个字是在清朝乾隆五年重修鼓楼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写了鼓楼南匾“文武盛地”四个字,这个说法的来源是《咸宁县续志》及清陕西巡抚张楷《重修钟楼记》。第二个版本是“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 年巡抚赵可怀所书,这个版本的消息来源是据记载,1952年11月27日,原西安公营新元营造厂写给市人委?现西安市政府 的公文,记有“文武盛地”四字是明万历十八?庚寅 年巡抚赵可怀所书。最后一个版本的传说是一研究历史的学者向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打来电话说:“大量的历史记载证明,‘文武盛地’是清朝时期,今韩城县的一个叫梁元音 的秀才在鼓楼重修后,考试路过新修的鼓楼时,欣然提笔写下了‘文武盛地’四个字。”

“文武盛地”四个字到底出自谁之手还有待我们的学者、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而“文武盛地”四个大字如今却成为鼓楼的一大亮点,“声闻于天”的加点传说为鼓楼增色不少。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关于“声闻于天”加点的神秘传说:当年,鼓楼建成后,大臣请武则天写了“声闻於天”四个字,而武则天却在“於”字上少写了一点,一天她从楼下经过时发现此况,便问身边的大臣原因何在,身边的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出声,于是武皇下令取来大笔一枝,蘸上墨,用一弓箭将其射到牌匾上,正好射到缺一“点”的位置,引来群臣欢呼。解放前,还有人曾说:“武则天是一个女人,女人怎么能够执政呢﹖‘声闻於天’为武则天所写,这个不好,于是清朝重修鼓楼时就将其改成‘声闻于天’,而不再使用原匾中的‘於’字。但经过后来分析,这类传说是没有依据的,射箭加点更是荒唐无稽。”

25日16时,离开了西安钟鼓楼保管所,记者来到了鼓楼前一看究竟,只见鼓楼在初夏的阳光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两个牌匾高高地悬挂在鼓楼的上方,两个牌匾分别用红布遮盖着,鼓楼下的游人也时不时地猜着牌匾的模样,有的游客则在相互交流着什么,大家都期待着4月29日牌匾揭开神秘面纱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牌匾里有哪些红色故事

1.缅怀革命先烈2.革命精神绽放光芒3.红色记忆里诞生的梦4.怕死就不当共产党。

群贤毕至

访客
依疚海夕 依疚海夕2022-07-02 11:39:44 | 回复 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少林寺”之“林”字在“少林寺”匾额“林”字的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从中不难看出,这块匾额与清朝的康熙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康熙皇帝从未去过河南嵩山少林寺,那这“御笔”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最初的“少林寺
蓝殇亡鸦 蓝殇亡鸦2022-07-02 08:48:10 | 回复 陲骚乱。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闽南漳州地区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成为漳州各姓氏的开基先祖,他们带来中原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使这处于闽粤间的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陈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