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这种说法只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呢?
在喀尔巴阡山脉以南有一片介于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的半岛,这便是巴尔干半岛。该半岛呈现一个倒三角的形状,其西侧为亚得里亚海,东侧为黑海,南部的尖角深入地中海的部分就是希腊。与巴尔干半岛隔博斯普鲁斯海峡相望的部分是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故而巴尔干半岛深受伊斯兰教影响。
从宗教和民族的角度来说,巴尔干地区之错综复杂远超世人想象。这里居住着土耳其人、奥地利人、塞尔维亚人、希腊人、匈牙利人、马其顿人、波兰人、捷克人和罗马尼亚人等,其信仰的宗教有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却并非一个民族一个宗教。
造成这种支离破碎局面的根源除了外部势力的影响,当地复杂的地形也是原因之一。巴尔干半岛70%以上为山地,居住在不同山谷中的群体可以做到数百年间不相往来,这使得巴尔干很难形成本土大一统强势大国。
当德国还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框架内时,大小诸侯无休止地争斗,日耳曼人无暇关注这片地区;当亚平宁半岛还处在邦国林立的状态时,意大利人也无力跨过亚得里亚海对巴尔干施加影响;当沙俄还在为如何进入黑海而苦恼时,俄国人没有心思关心他们的南斯拉夫兄弟。上述时期,没有人称呼巴尔干为“火药桶”?唯独进入近代以后,支离破碎的巴尔干成了“火药桶”,原因不是巴尔干变了,而是外部列强完成了整合,国际环境变了。
从位置上看,巴尔干作为一个半岛,理论上说只要守住了北方就能够高枕无忧,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从东面看,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根本无法阻止土耳其人向欧洲延伸;从西面看,意大利半岛与巴尔干半岛之间的亚得里亚海也绝非不可跨越的天堑;从南面看,尽管地中海的体量稍大,但终究是欧亚非大陆包裹的内海,与浩瀚的大西洋相比根本不足以屏蔽外来势力;从北面看,喀尔巴阡山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东西走向,从广阔的匈牙利平原仍旧能够很轻松地进入巴尔干半岛。
当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覆盖这一地区的时候,尽管巴尔干内部民族众多,但他们统统归于君士坦丁堡或者伊斯坦布尔旗下,所以大致上相安无事。而当奥斯曼帝国走向衰退,且德国、意大利、俄国纷纷强势袭来的时候,巴尔干的诸多民族和国家就不得不选择站队。尤其当日俄战争结束以后,从全球范围内看,殖民扩张的时代正要结束,如此一来,列强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射到巴尔干这最后一片混乱的地区。
对俄国来说,巴尔干是通往伊斯坦布尔的必经之路,而且自己也有义务“关照”散居在这里的南斯拉夫兄弟。对奥匈帝国来说,德国已经统一,向北或者向西扩张都已不可能,唯一的发展空间就是巴尔干。而对巴尔干半岛上的诸民族来说,引入列强势力以驱逐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他们也乐意接受列强干涉。而问题在于,受不同列强支持的国家终究免不了成为大国博弈的马前卒,加之民族对立和宗教互斥,终于在1914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