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昆昆 郭梦仪 北京报道
去年可以说是经济的灾难之年。在电影行业里,剧组开不了工,影院迟迟不能上座,疫情直接导致近3000家影视公司倒闭。
相对于规模较小的影视公司,横店、万达这类大型影视集团还有庞大的产业链,万达有近700家影城,停工以后,不光影城的现金流断了,每个月还面临着租金、物业费、员工工资等支出。财报显示,万达电影2020年一季度亏损额高达6亿元,全年亏损66.69亿元,同比下滑41.03%。影视公司的老板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过,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这一年反而选择了逆势扩张。2020年疫情之下,万达新开业影院64家,通过开放特许经营加盟方式,新签约影院310家。在疫情重压消退之后,他带领的万达影视集团迎来了基本修复,其经营恢复程度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万达电影近期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显示,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6.2亿~6.8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5.24亿元增长18%~30%。业绩逆势超越疫情前水平,高于市场此前预期。
谈及原因,曾茂军最近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其实我们是在疫情期间好好地修炼了内功,做了精细化管理上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业务。我们研发了五大管理系统,从排片到价格管控,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提升了决策效率,节约了成本,也提升了我们的营销能力。可能在疫情期间,开足马力去抓内部经营的,我估计国内的院线也不多,万达肯定属于全力以赴修炼内功的。”
院线:排片是业内标杆
《中国经营报》:去年电影行业因为疫情受到了一些打击,但是对于万达电影而言,反而选择逆势扩张,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曾茂军:有几个原因。第一,从长远来讲,我们还是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疫情只是一个特殊事件,它不应该是常态化的事件。
第二,万达这些年经营还比较稳健,所以我们在疫情下有比较好的现金储备,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我们账上有接近50亿元现金。而且我们还得到了证监会的支持,去年成功发行了29.29亿元定增款项,有了充足的现金流。我们认为电影行业要发展,基础是电影院,所以万达本身也在行业里全产业链布局,无论是内容生产,或是院线和宣发,我们希望自己是一家比较平衡的生态链公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选择逆势扩张。
第三,逆势扩张本身对整个中国经济来讲,也是保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算是我们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
《中国经营报》:在国内扩张的同时,万达还退出了世界最大院线美国amc院线董事会,这意味着万达影业以后要聚焦国内市场吗?
曾茂军:我们现在还持有AMc++少量股份。退出的核心原因肯定是我们长远看好中国的经济和电影行业的发展,我们也希望能聚焦国内,这是一个主因。
还有一个原因,美国的疫情防控不是很好,疫情变成了常态化,所以美国的影院恢复还不是很正常。而院线对现金流要求蛮大,所以AMC的资金比较紧张,正好AMC近期的股价上涨趋势不错,从投资角度来讲,做生意就是买卖,关键你选择在什么时间买入卖出。所以我们从整个集团发展战略来讲,我们认为现在是一个好的时机,现在选择退出会有好的回报。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更多资金聚焦到国内的业务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投资可能收益会更大化。
所以我们选择只保留少部分AMC的股票,当年并购AMC的时候,它还是美国第二大院线,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大院线,所以未来万达和AMC还会有长期合作。另外,我们现在在海外还有两个主要的电影公司,一个是澳大利亚的Hoyts,它是澳大利亚排名第二的院线,市场份额大概在22%左右。另外一个是美国做内容生产的传奇影业。目前这两个公司我们都还占有100%的股份,将来也会根据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策略,如果有必要的时候,可能也不排除会有一些股份的出售。
《中国经营报》:不只是万达,这几年其他院线也在国内三四线城市加速布局,你们怎么看待同行之间的竞争?
曾茂军:这些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构成在一线城市大概有11%~15%,二线城市在40%~45%,这几年增长比较快的是三四五线城市。一方面因为过去三四五线城市银幕数相对比较少,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在下沉,可能三四线城市的人消费能力越来越高。万达影城在全国超过了700家。
一方面,我们有规模优势,就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我们这几年一直强调标准化和系统化能力,这沉淀了我们的管理,让管理标准化、系统化,同时我们把所有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给数字化了,形成了五大管理系统。我们从放映、排片、价格管控,包括决策分析系统,都是通过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形成的。很多影城如果没有规模化,是承担不了这个费用的,因为数字化的成本太高。
万达可能是行业里面唯一一个有大数据中心的部门,我们现在可以实时看到每家影城所有时刻的经营数据,也能看到所有竞争对手的经营数据,所以我们系统化的能力比很多院线都要领先。同时,因为我们本身也有内容生产,所以我们可能比一般院线的人都更了解内容生产。这也是为什么万达的排片会在行业里是标杆和标准,基本上各个院线的排片都在等万达,万达出了标准,他们在万达标准上微调一下,就变成他们自己的标准。
内容:动作片相对更有保证
《中国经营报》:从内容层面来看,万达在电影、电视剧、网生内容方面都有布局,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曾茂军:一是因为有的IP可以打通电影、电视剧和网生内容。二是不同的IP有不同属性,有的IP适合做电影,有的IP适合做电视剧,有的IP适合做网生内容。同时我们也会从公司内部风险防范角度考虑,只有多元化才可能降低风险。
其次,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是投资大制作电影,还需要有青年导演计划,可能这些网生项目成本相对低,对于我们做人才培养比较有利。
另外,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年轻人的观影习惯在变化,只有了解年轻人才能掌握未来。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喜欢网生内容,所以我们也要做一些网生内容。
《中国经营报》:电影、电视剧、网剧三个品类中,哪类比较赚钱?
曾茂军:电影的风险大,有爆款的时候回报也大,但是一旦没有爆款,风险相对也比较大。而电视剧是To B的业务,如果能够提前和电视台沟通好,风险相对就会小一些,但它对团队的能力要求很高。电视台和视频平台为什么要采购这个制作,就是你过去做过一些好的内容,他们对你的团队有信心,才愿意来跟你签约。
所有内容产业都是这样,有了爆款就是利润高,但是风险也大,这就是中国电影基本上只有5%是赚钱的,很多都不赚钱的原因。但是头部公司总要去制作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制作电影,就必须得靠多元化类型的内容才有可能规避风险。单独拿一部电影,很难说一定赚钱或者不赚钱,只是说有一定的项目组合了,怎么去控制整体风险,依靠多类型、多数量,来确保整体盈利。
《中国经营报》:从影片题材方面来说,比如有悬疑、冒险、青春等类型,哪类影片更受市场欢迎?
曾茂军:其实内容永远是变化的,当你集中在某一种类型,可能观众就会审美疲劳。相对比较稳定产出的,比如说动作题材,特别是港片里面的动作题材,可能相对产出有一些保证。悬疑影片对剧本要求很高,对观众的门槛要求也比较高,比较小众化,回报就可能会低。
前几年大家认为可能回报最高的是喜剧片,所以一堆人在做喜剧,突然发现好像喜剧不流行了,其实是这个类型化需要不断更替。另外,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好电影,跟类型也没有必然联系,哪种类型片都有高票房的。
这跟做龙虾是一个道理,有的人喜欢吃麻辣或者蒜蓉,他们要定期换一换口味,就是因为近期他们可能老看喜剧片,好久没看过动作片了,觉得这个节奏很紧凑,打得很过瘾,他们立马就会觉得动作片很好。《八佰》就是很明显在疫情下,大家集中在国家命运上,很关心政治方面的东西,《八佰》把大家的情绪给调动起来了,所以它的票房那么高。
行业:只有5%的片子赚钱
《中国经营报》:你也说了,投资电影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万达在投资电影的时候是如何规避风险的?
曾茂军:如果看单一的影片,全世界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说一定赚钱,但对我们来讲,我们每年一定赚钱。因为我们有这么多部影片,这总的量级就跟中国电影大盘一样,假如说明年票房到650亿~700亿元之间,这个概率非常高,但要说哪个一定是第一没人知道。第一的票房在四五十亿元是有可能的,是哪个不一定,但是大盘不会动,这就是有一定的数量和类型做基础。
对公司来讲,我们这几种类型片都有,不能全都是一种类型,那肯定会有风险和问题。所以,第一是类型的丰富化,第二是数量的保证。我们可能每年有10部左右的电影,这就保证了基础,可能这里面有些比较有把握,重要档期都有,这就分散了投资风险。为什么好莱坞最后活下来的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大的公司,就是因为它们的规模大,有数量、类型这个优势。如果很多公司的资本有限,每年投一两部电影,这一两部电影刚好亏了,可能公司就没有机会了。
这个行业可能就有5%的片子挣钱,我们至少是50%赚钱。
《中国经营报》:相对于艺术片,商业片的票房可能会更高一些。万达在投拍电影的时候,是怎么平衡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的投资比重的?
曾茂军:如果这个故事讲得比较有意思,又是一些新导演,我们愿意去投,也愿意去培养他们,这时我们就会控制成本。因为知道它的商业性是有天花板的,就要控制在很低的投资成本,才有机会把投资收回来。
而有的电影先天商业性就很强,比如漫威题材的电影,它就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观影需求,在制作方面也是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要让大家对这些演员耳熟能详,那它必然成本就高。但是因为它本身的天花板很高,就足以支撑高成本的制作。
《中国经营报》:你觉得做艺术片和商业片有矛盾的地方吗?
曾茂军:其实不能这样截然区分。商业片就没有艺术性吗?可能因为导演个人表达的内容比较多,比如故事的叙事方法、故事节奏表达很慢,有的导演就想很深层次地一点点去表达,但是观众未必都能关注到。很多观众希望看了这个电影,能够得到启发或者在电影院里面很痛快地笑一次或哭一次,他们有情绪表达的需求,节奏快一点,可能商业性相对就会比较强。所谓商业性强,另外一点是适合大多数人看,而有的电影本身就小众,但是这个小众也很重要。
也有很多国外的所谓商业片导演,他们在拍电影的时候想要聚焦一些特殊人群去表达关怀,这个电影很小众,很多老百姓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关系,所以他们不一定愿意去看。所以商业片、艺术片没有截然的区分。
(编辑:吴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