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单日阳性过万,专家:三大诱因,不必恐慌!快递扩大传染?不实!方舱开亲子病区。八方驰援,科技战“疫”,物资充足,爱满申城
上证导读
上海今日通报感染者过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直言:感染者人数攀升高位,主要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上海新一轮核酸筛查实现“应检尽检”,这将潜在无症状感染者都“挖”了出来。
其次,核酸筛查的频度、密度也持续增加,这一轮全人群筛查检测,尽最快速度遏制传播链,只有感染者被及早发现,才有可能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
最后就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的特性,该变异株传播率超强,潜伏期、病情初期病毒载量也非常高,医学界已证实,相比2020年新冠病毒原始株,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期载量增加了100-1000倍,感染几率也因此指数级增加。
胡必杰呼吁市民:做好严格防控,但也没必要过度恐慌。
4月4日晚,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1至W5区启动病人收治,约4000名患者陆续抵达。其中核酸阳性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将被收治在专门开辟的W2区,由第十人民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联合保障。
这也是上海首次开设“亲子方舱”。
4月4日晚,网上有传言称“上海疫情快速传播的来源是快递”“快递员成片阳性”,对此,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回应称此消息不实。
目前,上海的邮件快件按照《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七版)》《上海市邮政快递业疫情防控规范(加强版)》要求,实施全流程的消杀处理,对运输车辆、电动自行车、揽投服务工具和处理场所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没有经过消杀后的邮件快件不予中转分拣投递。
这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上海全市的核酸检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环环相扣、多方接力。高效多元的核酸检测力量正全面集结,为上海战疫筑起坚实的科技防线。
抗疫一线的力量在加强,守“沪”者的力量在凝聚。
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春天终将美丽如常。
蓝天和白云同在,今天和希望同在,我和你同在……
相信上海!相信未来!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一起用爱,驱散阴霾!
直击上海战“疫”:科技武装,核酸检测军团硬核迎战
4月4日,各地医务人员驰援上海,全市核酸检测有序进行,上海疫情防控到了攻坚的关键时期。
生物医药企业也吹响了冲锋号角。之江生物加班加点地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盒。科技赋能下,公司的日均核酸检测能力迅速提高。华测检测安排了多班次专项组,全力保障此次大规模核酸筛查的高效准确,自动化设备在检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上海全市的核酸检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环环相扣、多方接力。高效多元的核酸检测力量正全面集结,为上海战疫筑起坚实的科技防线。
大江东e视界|上海核酸全筛日:他们的七个瞬间
首批亲子确诊家庭集中入驻 方舱医院5个新区启用
4月4日晚,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1至W5区启动病人收治,约4000名患者陆续抵达。其中核酸阳性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将被收治在专门开辟的W2区,由第十人民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联合保障。这也是上海首次开设“亲子方舱”。
新国博方舱医院开设亲子病区,近千张床位,已收治患儿家庭177人
“开舱!”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从世博方舱转战而来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队所辖区域已启动收治工作,并延续“亲子”收治模式。
4月3日下午,世博方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队接到指令,全体整建制转移至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开设更大的儿童病区。
虽已在世博方舱医院连续作战一周,为了孩子,这支59人组成的医疗队顾不得半点喘息,整理、打包、清点、搬运,医疗队随即进入繁忙的转战准备。
4月4日清晨,医疗队奔赴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和当初进入世博方舱医院一样,当晚就要收治病人,短短几小时里,要克服环境不熟、人力不足、体力透支等各种问题,确保晚上及时“开舱”!
根据前一周的工作经验,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仍采取“亲子”收治模式,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近千张床位的联合诊区。
晚9:15,来自上海市多个区域的载有患儿家庭的救护车辆陆续抵达W2区入口,“大白”以最快速度预检、收治。救护车一辆接一辆驶入,孩子们在家长的陪护下有序走入方舱。
至4月5日上午8时,该病区已收治患儿家庭共计177人,其中患儿89人,收治工作继续进行中。
上海今日通报感染者过万,专家释疑:三个因素导致走高,市民不必过于恐慌
上海卫健委今天(5日)通报:4月4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3086例,新冠感染者人数持续处于高位。这也是无症状感染者人数首度破万,今晨疫情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很快、隐匿性很强,目前上海疫情还在高位运行,形势极其严峻。
该如何看待疫情高位运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求解。
胡必杰直言:感染者人数攀升高位,主要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新一轮核酸筛查实现“应检尽检”,这将潜在无症状感染者都“挖”了出来。其次,核酸筛查的频度、密度也持续增加,这一轮全人群筛查检测,尽最快速度遏制传播链,只有感染者被及早发现,才有可能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最后就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的特性,该变异株传播率超强,潜伏期、病情初期病毒载量也非常高,医学界已证实,相比2020年新冠病毒原始株,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期载量增加了100-1000倍,感染几率也因此指数级增加。
面对当前疫情高位运行,胡必杰呼吁市民:做好严格防控,但也没必要过度恐慌。所谓严格防控,也即避免相互之间的传播,封控区内严格实现足不出户,如果必须要跟人接触,还应牢记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他特别提醒,市民应保持良好心情和充足睡眠,这两者是维护人体免疫力的关键要素。“当下老百姓营养都不缺,相形之下,睡眠和心情显得格外重要”,专家说,“机体免疫力好,即便有少量病毒侵入,也可以抵挡得住;再退一步,哪怕感染了,好起来也更快。”
专家最后明晰,网传“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200多种后遗症”的说法不实,目前上海感染者情况来看,95%以上是无症状感染和轻型感染,真正有肺炎炎症的仅为3%-5%,至于重症、危重症等出现气急、低氧等情况,其实很少,市民不必过于恐慌。
奥密克戎变异株“零重症”“流感化”?专家回应
国内外疫情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重症患者比例相对低。但是否如一些人所说的“零重症”“流感化”?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到底如何?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结合吉林市、长春市两地感染者救治情况,作出解读回应。
1
仍有患者要上呼吸机
自3月2日吉林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感染者近2.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占比97.5%。
3月26日,在吉林市船营区大东街道一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告诉记者,按照分级分类集中收治的原则,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集中收治于吉林市中心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
据介绍,截至4月3日,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患者中累计重型50名、危重型35名。目前仍有10名患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即需要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
“由国家专家组专家驻点指导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开展诊疗,将重型、危重型病例全部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按照多学科协同、‘一人一策’的原则救治重症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康焰说。
2
基础病患者有较大风险
“新冠肺炎造成的损害与患者基础疾病造成的损害叠加,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康焰针对吉林市救治情况分析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对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血液透析患者等基础情况差、免疫力低的人群威胁更大。
3月31日,在吉林市昌邑区哈达湾街道矿建社区,工作人员检查“蔬菜包”。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桑岭介绍,吉林市本轮疫情中尿毒症患者感染比例较高,从目前诊治情况看,此类患者的肺炎表现重,转阴时间长,与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叠加后容易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
国家赴长春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介绍,长春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至4月3日18时,新冠肺炎感染者16312名,其中普通型患者411名、重型患者42名、危重型患者2名。
“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刚来时是轻型或普通型,但后来出现了转型,病情加重。”于凯江说。
3
重症患者中
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比例偏低
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本轮疫情累计收治了124例阳性的尿毒症透析患者。
3月30日,在长春市南关区一处核酸检测采样点,居民在接受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张建 摄
桑岭告诉记者,这些患者的疫苗接种率仅为11%。由于大部分患者未接种疫苗,且免疫力低下,导致患者中重型和危重型占比15.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康焰介绍,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呈现出高龄、疫苗接种比例低、基础疾病重等特点。完成2针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的人占比约15%,显著低于普通人群。
“从吉林市疫情来看,要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十分必要。”康焰说,同时应继续加强疫苗接种,重症救治资源前移,实现重症患者早发现、早干预。
网上传言“上海疫情快速传播来源是快递”消息不实
4月4日晚,网上有传言称“上海疫情快速传播的来源是快递”“快递员成片阳性”,此消息不实。从本市公布的信息看,截至目前我们未收到因收寄邮件快件而造成从业人员和市民感染的病例报告。本市所有邮政快递从业人员目前按疫情防控部门要求进行定期严格的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没有网传的所谓“成片阳性”事件发生,没有因进行邮件快件操作导致感染的病例。
目前,上海的邮件快件按照《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七版)》《上海市邮政快递业疫情防控规范(加强版)》要求,实施全流程的消杀处理,对运输车辆、电动自行车、揽投服务工具和处理场所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没有经过消杀后的邮件快件不予中转分拣投递。对进口邮件快件严格落实首站消毒责任制、设置投递前静置期,对转运中心、网点要求分区作业、加强作业人员管理等措施,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在本市新一轮核酸筛查期间,邮件快件按照本市防控要求进行无接触方式投递,同时要求快递员规范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将邮件快件投放在智能快件箱、临时货架等设施,减少与用户直接接触。再次提醒消费者在接收邮件快件时做好个人防护。
谣言止于智者。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千千万万的快递小哥一次又一次地冒疫奔忙,给千家万户送去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用品,给千城百业带去复工复产必需物资,被称为疫情中的逆行者、都市中的摆渡人。目前全行业正在克服疫情困难,积极投入全市疫情防控应急保供工作,希望社会各界多多理解和支持。春天已经来了,相信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疫情,如常的上海很快就会回来。
(来源:上海市邮政管理局)
网传上海社区干部与医护人员起冲突,街道办事处道歉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看见守“沪”者的光
这个春天刚要开始,上海出现本土疫情:3月1日,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个中风险地区;3日,新增2名确诊病例、3名无症状感染者、1个中风险地区……在过去的两年里,上海作为全国外防输入压力最大的口岸之一,类似零星散发的本土疫情时有发生,但基本在小范围内快速消灭。
3月3日,检测人员在普陀区甘泉街道为居民采样。
3月3日,甘泉路一小区的物业人员帮居民转交外送物品。
3月3日,我来到发生疫情的普陀区甘泉街道、石泉街道,看见多个小区门前拉起了警戒线,设置了多处核酸检测点。这些常态化防控的“扫街”图片,过于平淡,我甚至没有发稿。
3月11日,我居住的小区凌晨1点组织核酸检测;12日起,上海中小学调整为线上教学;紧接着,因涉及疫情,我前几日去采访过的单位建议我马上去做核酸……疫情的包围圈骤然紧缩,开始压迫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大白”们,出发!
3月15日播发的视频《 “大白”们,出发!》。
与此同时,上海在重点区域和人群中开展核酸检测的力度不断加大。采样队伍的主要力量是社区基层医务人员。3月14日,我和实习生沈逸清跟随青浦区香花桥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们,前往某高校进行核酸采样。
3月14日,医务人员在某高校开始穿着防护衣物,准备进行检测。
3月14日,医务人员在分配任务。
3月14日,医务人员在为高校学生进行核酸采样。
当时,上海各高校已进入封闭管理,校方和医院都对采访拍摄提出不少限制。尽管有防护装备,但医护们不时严肃地提醒我们,与采样台、与学生保持距离。他们十分注重效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非常高效。
后来医护们告诉我:“采样要快,避免人员在同一空间内的长时间共处,而且拖沓了真的会采不完,马上还要赶去下一个居民小区。”他们白天是社区医院的医生,下班后“变装”成“大白”,每天采样至深夜而归。采访至今已过了半个月,上海的疫情持续升级,希望他们安全、平安!
他们在深夜与病毒“赛跑”
疾控流调人员是我一直想采访的对象,他们的工作专业性强,又带有神秘感,但我一直没有机会。3月16日晚,青浦区疾控中心通知我,他们马上要去现场排查,要不要拍?我赶到现场,已经是晚上11点,而他们的工作才刚开始。
3月17日凌晨,正在工作的疾控流调人员。
这些疾控工作人员被分成流调小组,24小时待命。他们通过大数据信息等方式,排查核酸检测异常人员活动轨迹,分析感染途径和传播链,即刻前往重点场所进行轨迹排查、现场排摸、环境取样、转运送检,通宵达旦与病毒“赛跑”。
3月17日凌晨,流调人员在相关场所进行排摸。
当天,他们收到一份协查通报,外区一病例确诊前曾到青浦游玩。流调人员经过电话调查和资料核实后,立即前往现场。早春乍寒的夜风中,流调人员沿着路线,一处处仔细地排摸;调取监控,关键处一帧帧地分析、记录;采集环境样本,细致入微。
3月17日凌晨,流调人员在进行环境采样。
3月16日晚,流调人员在进行轨迹排查。
经过4个小时的现场工作,他们回到疾控中心大楼,还要对排摸结果进行研讨分析,判定密接、次密接名单。熬夜、通宵,已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四万人小区做核酸
3月19日、20日,上海多个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开展核酸检测。通过分社同事帮助联系,我被允许进入封控中的上海康城采访拍摄。上海康城共有286个楼栋,将近4万居民,是上海最大的居民社区。
一到现场,我就被吸引了。这个社区有四个居委,在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引导下,检测现场井然有序。如同运动会入场式的引导牌、发挥群众智慧的扫码箱、志愿者人手一个的小喇叭……都是生动的抗疫“神器”。
3月19日,检测人员为上海康城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3月19日,居民们以楼栋为单位前往检测现场。
拍摄中,我走到小区的一个花园,樱花开得正好。一个楼栋的居民路过,前往检测场地。他们戴着口罩,步履匆匆。春花已然绽放,但人们目前必须战胜疫情,无暇赏花踏青。
3月19日拍摄的上海康城小区内的检测现场。
3月19日拍摄的上海康城小区内的检测现场。
3月19日,一名小朋友在妈妈帮助下接受核酸采样。
在采访中,我看到了上海康城小区数百名居民志愿者的齐心协力,居民们的自律与配合,这种“同向而行”的热情和力量,令人感动和振奋。这篇稿件后来被全网置顶,我想,应该是有很多人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小区也是现场
3月20日后,我连续几天收到防控办的提醒短信,感觉到病毒离自己很近,却又不知道它在哪里。23日,靴子落地——小区里出现了阳性人员,将封控7天,进行核酸筛查。随着确诊人数的持续增加,被封控的小区越来越多,分社的很多同事都出不了门。
由于与阳性人员的楼栋位置较近,小区要求我们“非必要不出门”;4月1日浦西封控以后,更严格要求“足不出户”。因此,下楼做核酸对我来说,就是放风+工作的时间。每次的十几分钟,我能拍就尽量拍。
记者在自家小区拍摄的核酸检测现场。
3月27日,小区居民在进行检测登记。
3月27日,小区居民在进行检测登记。
4月1日,检测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这几天,上海的确诊人数仍在上升,但小区的抗疫队伍也越来越强。“大白”多了,党员志愿者来了,机关志愿者来了,浙江援沪医疗队来了……
4月1日,党员志愿者在检测现场服务。
4月4日,机关志愿者在小区的检测现场服务。
4月4日,浙江援沪医疗队队员为居民采样。
4月4日,浙江援沪医疗队队员为居民采样。
4月4日,浙江援沪医疗队队员准备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抗疫一线的力量在加强,守“沪”者的力量在凝聚。4月4日,上海全市进行核酸检测,大街小巷,全城发动。此刻的上海,站在黎明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要上场。
我们爱的上海,一定能遏制疫情、战胜疫情。且待美丽如常的她回来。